唐蓉
[摘 要] 2016年,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台湾弘光科技大学物理治疗系合作开展物理治疗(PT)方向人才培养,教学实施采取“1.5+0.5+1.0”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间0.5(第4学期)学生赴弘光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为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对物理治疗方向课程体系构建进行初步研究。
[关 键 词] 高职康复;物理治疗;课程体系;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94-02
近年来,康复医疗服务在我国快速地发展,康复治疗专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专科康复医院、康复中心涌现,国内市场潜在的总需求量虽然大,但专业发展滞后仍阻碍了市场规模的发展与扩大,原因是目前康复治疗师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但培养质量普遍有待提高。当下大型综合医院逐渐重视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康复治疗的专业分工更为明确。这不仅对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同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建立更高水平、更加专业化的人才梯队,提高康复医疗的服务和治疗水平,我国越来越多规模较大的康复医疗机构在人才招聘时会更倾向于选择专业定向明确的物理治疗师或作业治疗师。国际上康复治疗师培养的标准模式是对康复治疗师实行分科培养,由于我国目前市场不完善,使得各院校仍将PT、OT等各门类融为一体,合成一个康复治疗专业进行培养。这一方面使我们和世界治疗师联盟(WCPT和WFOT)的标准差距越拉越大;另一方面又导致培养水平受到制约,从而加大了对市场的束缚。为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早日与国际接轨,必须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分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探索,制订出新的教学内容和进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一、物理治疗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现状
目前,我国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部分院校已开始在该领域探索并有所发展,截至2010年,中国至少有40所本科院校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专科院校67所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到2013年为止,四川大學、首都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和昆明医科大学把康复治疗学专业细分为物理治疗(PT)方向,并通过了国际物理治疗联盟课程认证。人才市场需求杠杆决定了康复治疗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现也抓机遇、重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分方向培养,但在课程设置上均有很大差别。我校与弘光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康复治疗物理治疗方向,双方虽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学生在两所学校学的课程内容还是存在很多重复、差异等现象,增加了学习上的负担。国际标准的物理治疗课程体系适用于本科及以上的物理治疗专业,对高职3年的康复专业物理治疗方向学生并不实用。
二、构建特色有效、实用物理治疗方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框架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校康复治疗物理治疗方向人才培养方案里指出该方向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掌握物理治疗评定和物理治疗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评定、治疗、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面向基层卫生行业和社会工作行业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能够从事物理治疗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弘光科技大学物理治疗系是培养“关怀生命、专业能力、多元学习”术德兼备之专业物理治疗人才。两者都重视物理治疗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主题课程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通过系统化的工作过程设计,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三大模块。弘光科技大学课程规划考量学生之特质、教育目标以及社会和产业发展之需求,且能符合专业发展及人文关怀的特性,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实务能力及人文素养,为符合技职教育之精神,注重实务课程规划,培养学生实务技能,课程包括人文涵养、临床医学知识、基础专业技能、临床实务技能和多元应用五个模块。比较双方课程设置,有很大差别。通过调研部分本科及高职院校物理治疗方向课程设置及省内部分医院对物理治疗师能力的需求,结合双方合作办学的第一届PT班学生2017—2018学年第2学期在弘光科技大学的学习情况,总结各自课程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并参考世界物理治疗联盟物理治疗师专业准入教育指南课程设置内容,构建出适用于我校康复治疗物理治疗方向学生的课程体系(见下图),以能力为本位,既符合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根本目标。课程体系里的临床医学知识和基础专业技能对临床实务技能教学起到辅助作用,需对每门基础课程内容重新规划选取,以更好地服务实务技能课程。
三、课程体系质量保障
(一)课程教学评价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积极实施多元参与、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课程考核应体现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改革以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考核模式,实现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加强过程性考核,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形成以技能测试、课程实践、毕业实践或实训报告等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课操作技能考核,要从实际工作岗位中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作为考核内容,考核情境要求尽可能与实际工作情境相近。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覆盖多种能力要素,并将课程质量评价形式与职业资格证考试结合起来,使课程教学评价更具有职业指导性质以及实际效果。
(二)实践教学体系
物理治疗方向实践教学不能完全依照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根据课程设置要有神经物理治疗实训室、骨科物理治疗实训室、小儿物理治疗实训室、心肺物理治疗实训室、物理因子治疗室、基础物理治疗实训室、应用物理治疗研究室、科技辅具室等专业实训室才能满足于日常教学。各门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以满足课堂理论教学需要为基准点,实训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物理治疗能力为核心和目的,结合科研和临床应用,全面更新实训教学内容,还要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优化和重组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结构,科学地设置实训项目,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四、结语
国外有独立的物理治疗专业,而国内只有康复治疗学/技术专业,在岗位上相应的表现为国外物理治疗(PT)师岗位与康复治疗师岗位不能对接,在教育层面上表现为整个治疗师培养体系与国际不接轨。对康复治疗学/技术专业分方向并进行课程设置是该专业和行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构建物理治疗方向的课程体系有着积极的研究意义。综合考虑物理治疗从业者不断变化的职责和角色,考虑专业发展以及健康照顾系统的不断变化,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定期审查并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聂伟.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分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7):12-13.
[2]杨洁.试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时代教育,2009(4):27.
[3]许明高.以需求为导向改革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人人健康,2017(16):291.
[4]王欣,王于领,黄卫平,等.世界物理治疗联盟物理治疗师专业准入教育指南(2011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0):887-898.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