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宾
[摘 要] 阐述了全媒体背景下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分析实效性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瓶颈,探索提出增强实效性的实施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思政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84-0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互联网+”冲击下,在全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大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实践,让思政课既“旗帜鲜明”,又“多姿多彩”,老师“下对功夫”,学生“学得进去”,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大學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其原有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念还不是很牢固,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而偏离轨道[1]。全媒体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扬我国主流价值思想,增强意识形态认同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职院校思政课主要开设“基础课”“概论课”“形势与政策”,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引导与思辨,必须旗帜鲜明地占据这个意识形态主阵地,筑牢“爱党爱国”“四个自信”的思想根基。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课、重视技能培养,在德育、思想教化、思政课建设、“三全育人”方面发力不足,这不得不为我们教育导向敲醒警钟。思政课,是涤荡心灵的灵魂课程,提高其教学实效性才能让当代大学生面对多样多元的价值理念、纷繁复杂的各类思潮始终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交织或冲突时,作出理性判断、形成正确取舍。
(三)打造思政金课的需要
打造思政金课,是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思政课好不好,是金课还是水课,课堂效果说了算,教学实效说了算,学生评价说了算,不能仅仅为了高阶而“跳高”,课堂包装的高大上,学生听了“迷魂仗”,不能仅仅为了创新而“推新”,满堂尽是“新鲜事”,基本理论还不了解“怎么回事”。思政课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前沿性”,也要考虑“接受度”,教学形式既要体现“先进性”,也要充分运用“互动性”,学习过程既要体现“群体探究性”,也要充分考虑“个体能动性”。思政课理论的深浅、理解的难易,都是相对的,都植根于实效性,服务于课程建设目标。
二、全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面临的问题与瓶颈
(一)社会环境“散”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抖音等App成为大多数人的必备工具,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上、媒体圈、朋友圈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抓人眼球的资讯,一些“标题党”更是大行其道。除主流媒体传播的主流声音之外,还有很多是打擦边球,迎合个性化需求。社会环境的“散”、媒体信息的“乱”,与思政课要求的“净化思想”“涤荡灵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构成严重挑战。
(二)学校要求“松”
部分高职思政教学机构不独立、教师数量不足、课时不够、经费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部分高职院校领导研究思政育人不够,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不够,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着墨较多、倾斜较大,对思政课设计不高、要求不足,思政课教学标准与计划,与新时代要求、全媒体发展形势融合不够,课堂教学效果长期无法实质改善。
(三)教师不善“教”
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全媒体信息的狂轰滥炸,对教师职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教师主动性、主导型、权威性被大大弱化,更多的是充当思想引导者、教学组织者、潜能激励者,而这些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必将以几何式成倍增长。好的思政课老师不但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以理论弄通经济形势、社会万象,不但要玩转“课堂”,还要玩转“手机”,了解学生喜欢的App,目标是提升为一个“完人”,其压力可想而知。
(四)学生不愿“学”
“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无网不往、无网不欢。很多人喜欢在宿舍打游戏、刷抖音、玩直播,陶醉于虚拟的空间“自嗨”。而且很多高校大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觉得对自己以后的工作起不了多大的作用[2]。在社会喧嚣浮躁的笼罩下,在海量信息的刺激下,在部分周围同龄人消极情绪的诱导下,如果思政老师再不能提供新鲜的观点、信服的论证,就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上课打不起精神,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全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施路径
(一)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之“纲”——构建高职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党组织要真正认识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外部形势的复杂性、思政课的不可替代性,切实担当起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在提高政治站位上用力,在加强组织领导上发力,在推动政策落地上着力,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政课建设。要将思政课和思政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在党委会、日常工作中,真研究、真布置。要重视思政课队伍建设,严格核定专职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不得挪作他用。要重视马院建设,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要加强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思政课程教学计划与标准、课程思政规范与要求的对接协调。要注重隐形课程,学校整体育人氛围、服务意识,看似与“思政课”不直接相关,但实质上却是“一脉相承”,感动之后是感恩,共鸣之后是思考。
(二)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之“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老师“六要”标准,第一条就是政治要强。思政教师要具有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以自身卓越學识和丰富经验,坚持真理、甄别谬误,教会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设身处地地考虑思政教师遇到的职称评审、工资待遇、办公条件、专项激励等问题,帮助解决家庭、生活上的特殊困难,让思政教师切实感到受尊重、被认可、有地位。要组织思政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项培训和企业实践等,汲取营养、丰富思想。思政教师自身要注重学习和积累,教学内容因事而化,教学案例因势而新,课堂上“纵论上下五千年,评说五湖四海事”,思政课讲起来做到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
(三)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之“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效性的“灵魂”,核心要诀是适应全媒体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形式的转变呼唤老师们需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关注和能力的培养[3]。要运用学习通、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新媒体手段,课上课下、网上网下、个体群体,思政教育同频共振,但切记对新媒体是“结合”,不是“迎合”,不能学生喜欢“玩”,就让课堂太“散”,不能学生喜欢“轻松”,就让课堂过度“放松”。要注重运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理念,发挥学生主动性,既执行教学中的“规定动作”,又设计配套“自选动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思政课“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要借助革命历史纪念馆网上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等资源,结合思政课程要求,开展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涤荡灵魂、启迪思想。要注重运用“网言网语”,把“有价值”的事件讲得“有情怀”,“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使思政课可亲、可感、可爱。
(四)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之“境”——打造全媒体思政环境
全媒体思政环境,是思政课教学的“大课堂”,相对于固定教室上课的“小课堂”,更能发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实效。高职院校要搭建校、院(系)、班“一网二微三群”平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飞信群、微信群),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节假日、纪念日,同一时间发出同一声音,同一声音达到不同效果,让主流意识、主流价值占据意识形态高地。要对学校好典型、好经验、好人好事,利用全媒体手段无缝隙、全空间开展宣传,释放正能量,传播核心价值观。要建设全媒体服务环境,如公共事务实现掌上通,学生可以给餐厅提建议,可以为宿舍故障报修等,校方及时跟进,处理情况全程留痕,这种人文关怀的教育效果与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很难想象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生活中学生的诉求回应“一塌糊涂”,教育效果应该是“相得益彰”,而不是“无形抵消”。要充分运用好诊断与改进系统、“到梦空间”系统等网络元素,实时记载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引导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判断能力。
(五)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之“延”——建设缤纷第二课堂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占据了学生课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思政课欲取得较好效果,还要充分衔接缤纷第二课堂。很多活动举办过程中,比较倾向娱乐性,思想性较弱,必须以思政课教学目标为指导,统筹加强价值引领。思政教师要勇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黏合者、青年思想体系的解读者、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把握者。积极组织学生赴革命历史纪念馆、德育基地等参观,回校以后分班交流分享,放大教育效果。组织优秀学生思政宣讲团,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导学生积极运营各种网络公众号、头条号,发表网络评论、参与社会讨论、积极点赞跟帖,引导文明上网、理性发声,在网络实践过程中育己育人。要弘扬工匠精神,定期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与学生“云端对话”或面对面座谈交流,发挥优秀产业工人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学生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王馨可.新时期提升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20(1):173-174.
[2]季慧.浅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的实效性[J].鄂州大学学报,2019(6):61-62,100.
[3]韩玉玲,文学禹.全媒体样态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实效性研究[J].经济师,2020(5):203-20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