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 要] 结合高职行业办学特色,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以打造符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金课”为目标,重点探索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334”课程设计理念的构建与实施。即教学内容上把握新思想、新时代、新矛盾、新使命四新要素,教学模式上专题化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师团队建设上专职、专业、企业师傅三元融合思路,教学目标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形成时代特征、高职特点、行业特色的课程教学新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思政课;课程设计;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78-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1],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原则,突出时代特征、突出高职特点、突出行业办学特色,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真正走进高职学生心里,使课堂教学实起来、活起来、亮起来,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一、课程设计的原则
课程设计是打造思政“金课”的关键,决定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计,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突出时代特征
为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马工程”重点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在课程设计上要着眼于新时代、新思想、新特征,挖掘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动案例,做好创造性转化,把握时代脉搏,用新思想感召学生的心灵世界。
(二)突出行业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着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诉求,与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反差很大。因此,在思政课程设计上需结合学校自身行业办学特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融入企业行业文化价值理念,将企业文化、行业精神、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有利于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突出高职特点
高职学生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情特点,如学生个性鲜明、思想较活跃,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究性较差,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强。笔者针对山东交通职业学院2019级学生进行高职“概论”课学习状况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024份。调查显示80.5%的学生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79.3%的学生喜欢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82.4%的学生希望教师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案例。依据调查结果分析,要求教师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方法,把理论讲精、讲活、讲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二、课程设计的依据
(一)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能够正确选择价值立场、现实热点理性思考、团队合作等能力;在素质目标方面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中国特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学习者
本课程参与学习人员是高职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希望拥有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在顶岗实习和毕业之后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和顺利融入社会,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改革需要解决问题
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厘清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一是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四新要素,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模式上深度融合互联网新技术,三位一体,联合互动,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习兴趣和参与率不高的问题。三是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在教学团队上构建思政、专业和企业三元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解决思政课与专业课的知识融合及专业课上的思政教育问题。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为了解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本课程创新“4334”的建设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团队建设、教学目标培养等四个方面创新思路,形成具有高职特点、时代特征、行业特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新体系。
(一)教学内容把握“四新要素”
以关注当下的社会理论热点问题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结合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潮流,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新思想、新时代、新矛盾、新使命“四新要素”,挖掘“四新要素”中蕴含的丰富内涵,用最新的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坚持真实可信、实时更新、价值引领,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
(二)教学模式实施“三位一体”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養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摒弃理论灌输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以教学平台为载体,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形式为支撑,结合行业办学特色,实施专题化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
1.开展专题化教学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脉络为主线,沿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理论轨迹,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将课程设置为理论飞跃、先河之作、革故鼎新、一化三改等24讲。采用集体备课,划分专题备课小组,精心搜集素材,形成统一的教学资源。专题内容要求直面当代大学生投身伟大时代的成长需求,突出历史逻辑,内容层层递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课前设置学生新闻播报教学环节,学生根据专题内容收集、筛选资料,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国际视野,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网络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字教学平台建设“概论课”网络课程,结合行业、专业开发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案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时事新闻推送、小组任务调查、拓展资源学习、大数据判断分析,学习要点巩固,使“课内”和“课外”有机衔接;“线上”与“线下”无缝连通,突破“教”与“学”的隔阂,延伸教与学的时空,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3.开展实践教学
深入挖掘拓宽实践教学领域,根据实践教学手册,细致指导,将精品形成实践教学范例。丰富竞赛类实践项目,举办读懂中国作品评选、爱我中华演讲、社会调查报告评比等比赛,实现将素质学分向实践学分转化。课外实践教学,挖掘专业实践育人资源,拓展教学场域,教师深入企业、社区,和专业、企业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
(三)教学团队构建“三元融合”
顶层设计,整合多方人力资源,遴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行业领军人物加入教学团队,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师傅三元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专项思政理论培训,打破专业壁垒,建立沟通桥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启发各学科之间思政元素的融合,提升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加强行业企业实践,学习感悟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发展和创新成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思政育人和专业教育融合协同育人。形成层级分工明确、勇于创新突破、学科背景多元、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具有极大热忱的结构化教学团队。
(四)教学目标上增强“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是党和国家对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现实要求,体现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持有的执着信念和坚定信心。实现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的教学目标需要将其细化到每个专题的教学任务中,根据侧重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华文化为什么兴”等重大问题,通过设定任务循序渐进地实现学生对“四个自信”的政治认同、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和价值与行为认同[2],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四、结语
本课程设计的特色与创新在于在教学内容上把握“四新要素”,使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入心入脑。在教学模式上,通过专题化、网络和实践教学的三方联动。专题教学上,以热点问题为导向集体打造精品专题教学资源,让课堂“实”起来。网络教学上,实施翻转课堂,搭建“课内”和“课外”互通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无缝连通,让课堂“活”起来。实践教学上,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项目工地,在项目工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进行现场体验式教学,让课堂“亮”起来。本课程设计有助于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8-08-27.
[2]李文辉,周建军.高职高专学生“四个自信”政治认同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