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广宝
[摘 要] 主要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培养现状,首先,分析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因素,包含体育环境因素、主观影响因素。其次,从体现自然环境功能,赋予体育设施建设科学化特征;优化体育教学结构,构建虚拟社区体系;塑造体育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落实体质健康监测,提高学生终身训练积极性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而降低或者排除外在因素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健康成长,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 键 词] 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体质健康;发展因素;相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38-02
实际生活中,苏南地区各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营养健康质量与医疗条件均发生了变化,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然而在形态与机能发育过程中,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却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出现此种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含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因此新时期下高职院校管理者应该全方位思考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因素,实施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健康体质,给予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足够的重视,为学生更好地成長打下坚实基础,由此笔者给出下列的分析与建议。
一、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为了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因素,对苏南地区高职院校2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质健康理念持有的态度与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等。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包含两点。
(一)体育环境因素
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内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学生具备的体质健康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受到其成长环境的制约。在高职院校学习生活中,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设施环境与教学安排等存在关联。其一,自然环境比较局促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并不大,校园相对小一些,有些院校还是城乡结合部,所以自然环境不够优越,势必会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制约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二,体育设施建设不健全。自然环境存在局促性,总会阻碍院校体育设施创设,同时因为招生与经营等活动进行的难度比较大,部分院校体育设施建设资金少一些,导致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有限,基于此,体育设施的不健全发展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因素,高标准体育设施条件不具备,那么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频率也会有所减少,这会阻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其三,师资力量匮乏。一些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充当中专到大专的转型院校,教师团队水平低下,专业性不佳,导致院校体育教学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充足的指导力量以及多种专业训练计划受限。师资力量匮乏,不仅会制约学生训练的效果,还会影响课外体育训练质量,不利于专业化教师团队的组建。其四,体育课程安排缺少科学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时数不多,然而课程内容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难以凸显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对应评价制度不够完整,学生甚至存在应付学习的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特别是体育为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非专业教师是难以达到任教标准的。其五,体育文化创新有待加强。以上条件的影响,造成一些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文化气氛不浓厚,对应教学思想滞后,院校中群众体育活动比较少,文化分析与研讨活动匮乏,无法凸显体育管理机制,不利于体系化的体系建设。其六,院校校际沟通少。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彼此之间进行的体育交流不够融洽,专业化竞赛少之又少,且将院校视作主体开展更高等级体育竞赛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体育训练目标的确定,内在动机不足。
(二)主观影响因素
其一,学生体育训练动机匮乏。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特殊年龄时期。在此时期中,学生叛逆心理没有完全消退,会不信任教师以及院校的权威性,甚至会对教师与院校的权威性进行挑战。特别是高中时期,院校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都需要加强,所以许多对学生都没有积极主动地对体育训练投入时间与精力,训练成效不理想。其二,体育训练习惯不佳。中学阶段,我国集中以高考为主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来源于家庭和教师管理,学生总是在现有的规律下成长与生活,然而系统性的体育训练方案无法实效性应用,体育运动意识不强。加之部分学生没有重视自我身体的爱护,不能保持作息与生活的规律性,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晚上没有按时休息、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或者不规律进行三餐分配等,对学生身体带来伤害,这会降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其三,体育训练模式单一。院校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少,除了入校适应时期与实习时期,实际在校参与学习的时间更是少,自身具备的体育训练兴趣难以受到客观条件支撑,造成选取的体育训练模式相对简便。并且高职院校内体育辅导体系不够健全,学生对体育训练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生缺少自我激励与成长动力。其四,体育社团规模小。在师资力量与院校保障水平的制约下,诸多高校组建的体育社团规模比较小,带动作用有限。队伍带动力量不强,影响到学生集体训练的有效性,学生对体育训练活动的参与倾向于表面化,无法真正凸显训练的价值。
二、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分析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每一所高校都要对教学路径进行创新,从多个角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培养方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一)体现自然环境功能,赋予体育设施建设科学化特征
优质化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与认可感,在劳累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精神放松,保持较高的精神动力,随之提升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效率,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所以院校应该创设优质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生生活规律,合理设计校园内道路,给学生生活提供自然保障。并且在体育设施的规划阶段,加强彼此之间的和谐度,赋予客观体育训练一定指导作用,可以设计慢跑路,分散进行体育场地的处理等。另外,给予体育设施建设一定科学化特征,良好的设施作为体育训练的前提保障,高职院校应该持续分析学生体育训练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配备完整的体育设施,保障学生自主化参与体育训练。在关注設施建设的同时强调维护保养实效性,院校在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开展设施保养操作,使得学生可以持续化进行体育训练。
(二)优化体育教学结构,构建虚拟社区体系
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教学的内涵,体育教学同样如此,任何学生都具备独立的健康素质,教师怎样结合体质健康水平的差异性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是比较重要的话题。院校要全方位研究教学结构,内化改革进程,把班级教学形式转为体质健康个性化教学形式,首先优化集中教学理念,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具备分散性特征,思考到选课学分机制,学生立足于多样化课程安排顾及自我优势与劣势参与体育训练。其次是业余训练学分机制的建设,巧妙结合课堂教学与业务实践,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最后是多样化安排课程内容,不只是要关注测试的项目,还要转变以往教学片面化的特征。在此期间,高职院校应引进虚拟社区的建设,创建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网络技术发展之下,虚拟社区是人们学习与生活的直接平台,所以在发展学生体质健康的过程中,应集合教学管理与教学监督、自我健康调整、训练指导等功能,适应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并且可以提出科学化观点实施个性教学指导,由此彰显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化与规范化。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讲,学生在校时间是大一阶段和大二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从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大三实习阶段体育活动的匮乏,影响到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院校设置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传统化项目,存在单调与枯燥的问题,无法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体育热情,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此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体育训练活动,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三)塑造体育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
站在狭义层面上,文化作为人们内心深处思想观念碰撞的精神集中化体现,存在显著的行为激励特征。所以院校应借助多种途径对体育文化进行塑造,把健康生活和体育训练互相结合起来,关键点是发展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主张大体育观念,协调生理健康、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在创新文化形式的过程中院校按照规章机制创设体育社团,同时有机关联课程改革,将教学活动引进社团结构之中,带动学生全方位成长与发展。针对体育训练习惯的培养,习惯的本质既是连续性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理性训练的感性表述,存在较强自然化特征。所以高职院校可更新创新激励体系,带动学生转变现有的体育思想,充分融合体育和知识教育以及德育,通过学分奖励与竞赛奖励,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
(四)落实体质健康监测,提高学生终身训练的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期间,应该落实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立足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学生确切评价自身健康指数,帮助学生深层次认识自我身体健康程度,树立学生全新的体质健康思想,凸显体质健康标准导向作用。换言之,将体质健康标准作为院校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成果监督的一个工具,实效性地给学生反馈进步情况,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另外,诸多大学生都没有充分了解体育训练价值,甚至对体育训练生成抵触情绪。要想处理相关问题,院校应强化对学生的体育训练引导,举办对应讲座,推广体育训练价值,促使学生树立终身训练思想,将学生被动化参与体育训练的状态转为主动化参与体育训练的状态,提高学生终身训练积极性。
综上所述,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关联到优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可以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长时间以来都是国家注重的话题。分析学生体质变化情况,明确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对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有较大意义。体质健康和体育训练之间关联密切,要想增强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应该全方位凸显体育训练价值,加大体育训练改革力度,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训练指引,带领学生加入自主化的体育训练活动中,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训练方式,使得学生树立终身体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波.基于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J].长江丛刊,2018(30):253-254.
[2]赵壮壮,徐京朝,王长梅.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年度纵向比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94(1):70-73.
[3]何金华.高职院校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思考与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9(22):26-27.
[4]余丙炎,陈涛,曹旭.智慧校园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