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次现代化理论的苏南地区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5-03-27 02:43赵西君
理论与现代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发展路径现代化

赵西君

摘 要:实现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沿海发达地区具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明显优势,近期苏南地区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个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开启了现代化真正落在区域上的具体行动。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首先分析苏南地区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诊断新形势下苏南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全面引入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据此从四个方面构建了苏南地区现代化的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现代化;苏南地区;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2-0005-05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成为现阶段中央政府重要的战略部署,然而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实力雄厚,国家一直在不断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国务院又批准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国家战略层面的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的诞生。该规划主要从“示范方向”为苏南地区提供了道路指引,至于如何判断苏南地区现代化所处的阶段,以及在这一阶段苏南地区应该选取怎样的路径才能更科学地遵循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更好地规避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则鲜有涉及,对这些问题深入地探讨意义重大,将直接关系到苏南地区能否科学地实现现代化,真正起到对全国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苏南地区现代化研究述评

现代化通常是指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深刻变革和转变的过程,[1]主要包括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

现代化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后各国学者也开始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经典现代化、后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等理论,[2][3][4]这些理论主要以世界体系和国家为单位进行规律总结,并很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过程。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我国很多学者也展开了现代化研究,上世纪80年代后,涌现出罗荣渠等一批现代化研究的先驱,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5]这对于指导我国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这些理论大多是从战略层面研究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对于区域层面的现代化较少涉及。

本研究中,苏南地区涵盖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率先提出的“苏南模式”开苏南现代化研究的先河,90年代,胡福明系统地研究了苏南现代化问题,[6]随后一些学者针对苏南地区的发展特点,重点研究了苏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苏南地区现代化与周边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等等,这些学者主要针对上个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苏南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近年来对于苏南地区现代化的研究较少,直到近期国务院批准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地区现代化又一次成为研究热点。然而,近十年来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又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新形势下研判苏南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探寻苏南地区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二、苏南地区现代化发展历程及所处现代化阶段判断

(一)苏南地区现代化发展历程概述

20世纪70年代,苏南地区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力发展乡镇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迅速带动了城镇化发展,创造了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这为苏南地区推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苏南地区积极融入全国市场化改革浪潮中,不断推进乡镇企业改制,努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业化与城市化得到同步提升,苏南地区此时也成为全国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和推进基本现代化最具条件的地区之一。到1990年,苏南地区农村工业企业增至33813家,职工达到279.5万人,总产值734.77亿元,发放职工工资40.02亿元,实现利税25.11亿元,固定资产值197.11亿元,以上各项指标1980~1990年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14.31%、15.59%、37.60%、27.09%、14.69%、37.96%。[7]

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南地区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进行产业升级,以国际化为主线的现代化开始显现。一方面坚持“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努力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苏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苏南地区经济的国际化、信息化水平迅速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苏南地区抓住了承接国际产业资本大量转移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不断强化城市的现代功能,大力加强都市圈建设,苏南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的城乡一体化新时期。2007年,苏南地区成功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始进入积极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8]

(二)苏南地区所处现代化阶段判断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评价指标 (英克尔斯,1988),选取10 个有代表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值为1960年19个工业化国家发展指标的平均值,目前这一指标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化评价标准,本文运用这一评价指标对2011年苏南地区五市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衡量。由表1可以看出,除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这项指标完成标准值的95.56%以外,苏南地区五市其他指标均已达到当时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标准,有的指标甚至已经超过标准值的2倍,如人均GDP等,这也意味着苏南地区已完成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特征的经典(传统)现代化,进入了以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为特征的更高层次的现代化阶段。

三、苏南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诊断

(一)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苏南地区五市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产业结构优化速度缓慢。2011年苏南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为44.8%,比与同处于后工业化阶段①的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低了13.25和31.27个百分点,这说明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另外,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仍偏重于第二产业,2011年苏南地区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77.3%。从时间序列看,2002年,苏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7:54.7:40.6,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3:52.9:44.8,经过十年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仅上升了4.2个百分点,每年仅提高0.42个百分点。

(二)创新驱动有待加强

目前,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靠投资驱动,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2011年苏南地区居民消费率为26.9%,而日本、韩国、德国在2009年就达到了59.3%、54.2%和58.9%。[9]同时,苏南地区企业创新能力也较低,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虽然,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很多省市,但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多,主要是以仿制、组装为主。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2%,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当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R&D 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 3%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的。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为 3%~5%,[10]由此可见,苏南地区在创新投入方面仍显不足。

(三)城乡不平衡发展有所扩大

在上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城乡差距虽然没有明确地反映出来,但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必然成为衡量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乡镇企业,因此,作为乡镇企业的经营主体——农民的收入也就明显高于同时期其他地区,城乡差距不十分明显。但随着苏南地区不断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发展,城市日益显现出其巨大的磁场优势,吸引了各种优质的要素资源,城乡差距问题开始凸显。尽管苏南地区不断加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但城乡一体化推进速度仍较缓慢。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看,苏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却有所扩大,2002年苏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为1.8倍,到2008年扩大到2.18倍,这几年有所减小,但仍在2倍以上。与此同时,由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收入对于获得医疗、卫生、教育等服务比过去更为重要,这也决定了农村人口的家庭医疗教育支出负担加重,城乡不平衡发展更加扩大。

(四)生态环境仍欠佳

苏南地区人口密度为1169人/平方公里,仅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是我国开发强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过多的人口集聚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由于垃圾规模庞大再加上污染处理不及时,直接影响了环境质量,如占地过多、影响大气质量及景观、污染水体、土壤渣土化、火灾隐患、有害生物传染疾病等。同时,由于制造业在工业中仍占较高比重,致使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空气中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的浓度近几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经过近几年的治理,水环境质量虽有一定改善,但仍有一些河流污染严重,域内主要河流湖泊的水质基本达不到三类水标准。[11]

四、基于二次现代化理论的苏南地区现代化发展路径探讨

(一)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概述

在总结了世界131个国家的现代化运行轨迹和发展经验基础上(见图1),我国学者何传启研究员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12]认为,当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以非工业化(工业转移+工业升级)、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城市扩散+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现代化轨道,即第二次现代化时期。以此理论为基础,何传启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知识和信息传播、生活质量和经济质量等四大类16个具体指标的衡量体系,对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第二次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度量和评价,总结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国家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

第一次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理性化等,第二次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和绿色化等。与第一次现代化过于注重经济现代化不同,第二次现代化更注重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并认为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了人的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实现,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文化生活高度多样化。

(二)基于二次现代化理论的苏南地区现代化路径构建

二次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强调非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绿色化和知识创新并重发展,而不仅仅是以经济发展为考量依据,因此,在路径设计上必须围绕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1.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巩固经济现代化成果

非工业化是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苏南地区服务业比重一直停留在传统现代化阶段,这将直接影响苏南地区现代化向高级阶段顺利迈进。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0%,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也在70%以上,增幅是同期服务业增幅的近两倍。[14]针对当前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完善的现状,一方面,通过产业链升级与跨产业链升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将整个产业链当中的制造环节向外转移,专注于产品的设计研发和销售环节,掌握更多更前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不断加强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积极向上延伸产业链,提供售前服务,向下延伸,提供人员的培训支持、产品的安装和调试支持、产品的运行和维护支持、产品的回收支持等。另一方面,按照国家扩大信息消费需求的战略部署,凭借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苏南地区应充分发挥软件产业领先以及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软件技术服务业、网络信息服务业、数字内容服务业等,实现服务业的规模化、高端化与专业化发展。

2.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知识经济成为发展主体

二次现代化十分重视创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尤其注重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认为人类现代化步伐的推动都是源于科技创新。[15]目前,虽然苏南地区高技术产业较多,但大部分属于高端产业中的低端制造环节或工序,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一般在5%的空间范围内,在技术上比较依赖国外先进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在国际竞争中话语权小。未来,一是应集中力量扶持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加快制定法规,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三是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强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引进顶尖人才、先进设备和吸引高端产业等来抢占产业制高点,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加快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产业扶持等手段,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最终使知识经济成为苏南地区实现二次现代化的推动主体。

3.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人的现代化

由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往往呈现一种不平衡性,最常见的是“人的建设”滞后于“物的建设”。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人的现代化一旦被忽视或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迟疑、滞后,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与祸患。[16]虽然,苏南地区反映经典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指标均已超过标准值,然而,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二次现代化又在社会发展中特别强调要实现人的现代化。由于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相辅相成,未来应在大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是大力促进苏南本土的吴文化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培育现代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引导人们在思想、观念和意识上实现现代化。二是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一定要使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超过对物质、货币资本的投资,大力提升人的品质、体质、智能和潜能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推动人的素质能力现代化。三是注重对现代公民行为的养成教育,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以引导公民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积极、理性、文明的行动,积极而负责任地参与社会生活。

4. 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强生态现代化建设

二次现代化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苏南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存在农田生态支持系统薄弱、能源与资源消耗大、生态突发事件多等问题,生态现代化理念的提出为进一步优化苏南地区环境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一是构建前瞻性的预防机制。将环境保护的“应急反应式”转变为“预防创新式”,采取预防措施,促进环境改善,推动宏观经济结构、生产和消费模式、技术结构和环境政策等的长期结构变化。二是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确定一些主要污染指标的排污权交易规则,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的市场,争取成为全国排污交易试点。三是继续加强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提高对环境的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污染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技术创新,着重构筑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建立企业技术开发联盟等作为环境治理的有效支撑。四是建立新的环境议程。通过建立新的环境议程,超越各种冲突和利益,形成环境议程联盟,管理自然资源,防止环境风险,解决经济增长和相应环境管理的常规矛盾。[17]

注释:

①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按照2005年美元购买力评价,人均GDP超过11170美元。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 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演进[J].经济研究参考, 2011,(44).

[2]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hange to Change:Modernization,Development and Politics[J].ComparativePolitics,April,1971,(3).

[3] Ronald Ingle hart. Modemization andPostmodemization: cultural,economic,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societes[M].Princeton,New Jersey,1997.

[4] Huber. Towards Industrial Ecology: SustainableDevelopment as a Concept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lanning,2000,( 2 ).

[5]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胡福明. 苏南现代化研究[J].江海学刊,1995,(3).

[7]张震. 苏南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J].现代经济探讨, 2005,(11).

[8]曹宝明,顾松年. 新苏南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路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6,(2).

[9]王海平. 苏南冲刺现代化2020年流域无劣质水[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05-08.

[10]徐礼红,张云霞. 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苏南模式: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索[J].商业时代,2011,(34).

[11]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课题组.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面临五大难点[J].唯实,2013,(2).

[12]何传启.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6).

[13]何传启. 东方复兴: 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胡惠.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增强产业竞争[J].上海综合经济,2004,(6).

[15]陈志杰. 科学技术对于我国现代化的作用分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6).

[16]田芝健,许益军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01-28.

[17]毕军. 生态文明是苏南现代化建设基石[N].新华日报,2013-08-20.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发展路径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苏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我的女巫朋友
苏南地区乐器销售市场调查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