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中减少“二次错误”现象的对策
——以2020年全国卷为例

2021-05-31 08:02重庆李兴科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结实试题错误

重庆 李兴科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老师们经常会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讲过的试题还会出错,一般把这种现象称为“二次错误”。“二次错误”现象就是指学生面对相同或类似的习题反复出错(既是指第二次训练中出错,也泛指三次、四次等多次出错)的现象。所以二轮复习过程中,要厘清“二次错误”现象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助力学生高考复习效果。

针对“二次错误”现象,通过随机走访学生发现,出现这个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有老师对试题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的试题题型、不同区域认知的差异、地理原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不同尺度空间地理事象认知差异等,这些都是造成“二次错误”现象的原因。总体看造成“二次错误”现象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教师教学能力。

根据笔者多年的备考经验,结合相关试题提出针对以上两方面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减少学生“二次错误”现象,提升备考的效益。

一、学生认知水平

1.思想认识不足

学生做题“二次错误”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思想上认识不足造成的。首先是听讲评课不太认真,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学生讲课时专心程度,特别是对学生自己做对的试题,认为自己已经做对,无需专心听讲。其次,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认可教师对地理试题的解读和评析,没有把教师讲解思路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从而强化自己的认知。最后,学生思想上有所放弃。对于地理学科长期以来成绩不理想,通过努力后改变不大,对地理试题是否出现“二次错误”不关心。

对于思想上认识不清楚的学生,需要让其明确高考的重要性。教师需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理解讲评课对于学生提升地理成绩的重要性,并指导其学习思路和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讲评课的重要性,才能减少“二次错误”现象的出现。最后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坚持学习,听好讲评课,多练习,通过量变达到质变。

2.学习习惯欠佳

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出现“二次错误”现象,学习习惯欠佳是主要原因。表现在高考地理考查的四大能力学生有所缺失,主要是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方面。

例如,在做题时。首先,没有学会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勾画出相关的图中信息和文字,试题的要求等。其次,对于试题考查的知识不清楚,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较差,主要是表现在对地理原理理解不透彻。例如,地形雨形成的过程:暖湿气团被地形阻挡抬升,随着海拔升高,气团的温度就会下降,达到水汽凝结温度时就会有水汽凝结。所以不是所有的地形阻挡都会出现降水过程,而是山脉须达到一定的相对高度,让气团达到过饱和状态,水汽才会凝结出来。再次,对地理事象记忆数量少,没有根据自己的记忆规律进行反复记忆,重新进行地理知识框架建构的学生,只有明确解题的思维角度和推理过程,才能规范、清楚地组织语言描述和阐释事物。最后,没强化训练的习惯,特别是对于错误试题,很少进行错题整理;对于错误类型没有进行归纳梳理,并进行相应训练。

要解决以上问题,主要的方法是:首先,强化特定能力的专项训练,如把握信息的能力,学生应当学会勾画试题中的重点词,圈出图中的重点信息。其次,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思考地理原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例如,温带雨林景观出现的基本条件是应当分布在温带地区,降水量特别丰富。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大气环流一般有普遍性,要形成雨林应当是全年降水都比较丰富,所以位于大陆西岸的西风可以从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保障了水汽的供应;另外沿海的暖流有一定的增湿的作用。这两个因素是普遍性原理。只有当水汽受到地形阻挡,降水量就会极大增加。所以温带雨林一定出现在西风的迎风坡附近,这体现了特殊性原理。再联系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得出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陆西岸的结论。

再者,强化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思维导图对地理原理和知识进行构建,明确解题思维角度,增加思维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最后,及时练习,巩固错题相关知识点;考前复习不同类型的错题集,提醒自己做题应当注意的问题;对于没有理解的错误试题,问同学或老师,把错误弄明白,最终达到减少“二次错误”现象出现的目的。

下面以例1为例来说明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1】(2020年全国卷Ⅰ,9~11题)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10.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参考答案】

9.A 10.C 11.D

【解题思路】

1.关键信息

本组试题中关键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材料、试题的题干和题支。首先,文字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岳桦林带”“最高的森林带”“生长季短”“下部的岳桦才结实”“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提升了70~80米”“近年趋于稳定”等。关键信息的确定,一是来源于涉及的主要地理事物,即“岳桦”。二是试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如第10题,还有第11题,都要用到材料中的信息。其次,对试题中的关键信息把握加以重点标注可以帮助理解考查的主要内容。如第9题关键信息应当理解为考查岳桦的树龄;第10题,关键信息可以理解为冬季气温升温状况,和岳桦生长期的变化;第11题的关键词信息是地理环境保持稳定的因素。

本组试题对学生的信息把握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不要求读一次就能完全把握,需要学生反复阅读,反复咀嚼消化。也有学生出现第一次就做对的情况,说明其抓住了关键信息并与试题相联系,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答试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新知识点的增加,过往的记忆会逐渐模糊,可能会在再次练习该组试题时出现错误,对信息的把握能力减弱。所以为了减少“二次错误”现象的出现,仍需训练对信息的解读能力。

2.地理原理

本组试题涉及林线和全球变暖对林线的影响。另外就是岳桦林自身的特殊性。即岳桦林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也就是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区域的岳桦才能结实;海拔较高的区域不可能结实。所以第9题对学生难度较大,错误率是相对较高的。通过调研学生对这个题的理解,仍然不少学生盲从。所以教师要讲解清楚,海拔较高的区域岳桦来自于种子的传播,这就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

在第10题需要解读清楚的是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这说明岳桦林的生长季就当是夏季,可知岳桦结实线与夏季长短有关。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全球变暖情况下,全年平均气温上升,而不同的季节显然上升的幅度是有差异的。从长白山岳桦结实线稳定来看,学生要明白全球气候变暖下,夏季变化小,冬季变化大。

第11题,林线分布的决定因素除了气温和降水外,还当注重植物种子的传播范围,即植物要素对林线的影响。岳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树种,其种子只能在下部的岳桦。所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岳桦结实线稳定,也就说明岳桦林种子能够到达的海拔上限稳定,传播范围是有限的。

3.知识框架

关于知识框架,联系本题,主要是考虑原理普遍性的知识框架,即林线专题内容和全球变暖内容。对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岳桦林特点,可以不总结,一般情况下试题会给出相关材料。

对于学生来说归纳整理相关错题,加上针对性练习,能够帮助学生从浅层记忆转向深层记忆,从浅层理解转向深层理解,并构建此类题的思维模式,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才能做到真正的“掌握”。

正如戴伟·珀金斯教授认为,“有效理解某个主题,必须做到透彻地思考这个主题、考虑主题相关的内容、利用主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如果所有人只能做到背诵或解答明确的习题,或者轻易地被错误概念和刻板印象绊住脚步,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理解。”

二、教师教学能力

1.讲解不够清晰

(1)解读试题不到位

调查发现,教师讲解错误选项时的解读深度,决定学生对试题选项的理解程度。不少学生认为在听教师讲解时,当时以为懂了,但往往这个题的易错点没有把握清楚,加上复习归纳、深入理解和强化训练量不足,一旦再有类似的试题出现就印象模糊,没有正确的解题思维,就会造成再次错误。

例如,在例1中,对于“下部的岳桦才结实”这句话解读不清楚,就不能让学生理解第(1)问中的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和第(3)问的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是因为岳桦结实线稳定。

教师对试题的理解水平提升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依靠自己所在年级的备课组,对一些难题、易错题进行组内共同讨论,抓住一些重要信息,理解重要地理原理,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利用网络信息,阅读一些专业的文章,特别是涉及该试题的相关文献,了解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或向一些资深的网上地理教师进行请教,明确试题考查的特点;还可以下载其他教师对这些试题的评析课件和评析文章,认清试题考查的本质,提升自身的地理学科专业素养。

2.学法指导不对

(1)集体指导

集体指导前,一定要对试题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学生再次出现的错误选项,明确学生每次错误的选项是否有变化,是否是真的没有理解题意,是否仍采用猜测得出的答案,找到问题才能从高考四大能力方向帮助学生提高。

对于学生试题错误,特别是集体出现多次错误,要树立成长型心态,勇于接纳学生的不断错误,每次错误进行针对性分析寻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不要对不断犯错的学生进行指责,应当帮助学生树立纠错信心,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试题讲评课堂环节的设计上要注意“个人+集体”的方式进行,也就是“民主+集中”。“个人”就是让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再次错误的习题,即首先让学生自己结合答案自主纠错,将信息和考查知识点的疏漏、看错、思考不全面等原因造成的错误尽可能自我解决;其次是小组合作,同组同学相互帮助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错点、难点,经过同学之间讲解、讨论、争鸣,最后达成小组意见一致。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知识内容,还能学生之间自主发现问题,理顺思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部分错题的思路还需教师给予指出并纠正。

(2)个别辅导

不同的学生对错题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对于个别学生,教师忽略了个别辅导,也是造成“二次错误”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不少学生会出现“第一遍做未错,第二遍再做却错了”的现象,教师应当对这类学生引起高度重视。一般这类学生地理学科的成绩还不错,对于错题还比较纠结,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个别辅导,提升地理高考要求的四大能力。主要从四大能力的前面三个能力进行辅导,找出问题的症结,提示学生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做题过程中,应当关注的信息,运用准确的地理原理,用地理术语进行阐述和说明。

下面以例2来说明教师应当提升解读试题的水平,以及如何辅导学生的方法。

【例2】(2020年全国卷Ⅱ,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参考答案】

(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提升教学能力】

1.解读到位

本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金沙江中沙金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教师应清楚需要的理论有板块构造理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涉及的专题内容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由于试题并没有对整个原理进行完整的设问,降低了不少难度。主要考查了板块构造,地壳抬升,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等。教师还应阐释河流形成的原理,解释矿石出露和金属元素沉积过程。

例如,第(2)问,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加上风化,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侵蚀作用下发育成河流。该区域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易形成地表径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答案虽然简单,但教师讲解时应清楚地理事象发生的过程。

再如第(3)问,金矿石出现在断裂中的原因没有让考生进行阐释,科学家们认为火山爆发、造山运动、岩浆喷发等地质活动都可能使金元素从地壳深部被夹带而出形成金矿石。试题材料提到“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由此判断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一般与断裂活动有关。图示区域受地壳抬升,加上该地区河流发育,受河流深切影响,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态,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故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另外该区域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众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这个小问,从高考阅卷场反馈的信息看,考生得分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考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不透彻。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评时,讲清楚,讲透彻,明确地理基本原理,减少“二次错误”或答题不完整,不清晰。

2.辅导清晰

本组试题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厘清原理,特别是对个别学生辅导时,可以通过查资料看教材,提示学生地理事象发生的过程。如第(1)问,试题中提到了关键词“图示区域”,即金沙江流域,主要指我国西南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然后指导学生复习板块构造学说理论,明确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接合部,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

还应当梳理一些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第(4)问,考查沙金形成的过程,其实质是考查河流的搬运、磨蚀、沉积作用。可以通过讲解后,让个别学生来基本描述出以下的语言,“河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受外力作用,岩石风化、侵蚀变得破碎。矿石掉入到比降大的金沙江,随急流搬运,磨蚀,使矿石进一步破碎,颗粒变得细小;随着河流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河水挟带的金矿石在河床不断沉积,逐渐累积形成沙金。”

猜你喜欢
结实试题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Super Strong Beard 超级结实的大胡子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找出结实的绳子
结实的纸筒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