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关键 应对“河流地貌”试题

2021-05-31 08:01河北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河段泥沙贝壳

河北 蔡 文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河流作用形成地貌的内容涉及较多。试题常以区域图、剖面图为呈现形式,考查河流地貌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试题考查的频度高,难度也较大,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均可命题,试题的灵活度和知识的深度都让学生很难把握,失分较多。下面从实用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几种常见的题型,并为学生总结出巧妙的应对方法,期待能为迷茫的学生点亮一盏照亮前行的灯。

一、善用河段位置与河谷形态判断地貌类型

河流从源头流入入海口的过程中,所流经地区地形起伏差异较大,流速变化明显。当流速快时,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较少,河流主要以侵蚀和搬运作用为主;当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泥沙便会沉积,颗粒大的泥沙搬运距离短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形成以沉积为主的地貌。因此在河流的不同位置会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在不同河段,河谷形态会有明显不同,外力作用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上游河段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方向的溯源侵蚀为主,中下游以沉积为主,同时也有向两岸拓宽的侧蚀,使河床变宽。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做题时充分利用河段位置和河谷形态,可帮助判断地貌类型。

【例题1】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该河谷

(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关键点拨】

此题的关键点在于河谷形态较宽,呈凹槽形,应该位于河流中下游河段,河流侧蚀明显,河床向两侧拓宽,区别于上游窄而深的深切河床。

该河谷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是背斜构造,故B项正确。乙岸堆积物少、甲岸堆积物多,说明甲岸为堆积岸或凸岸,乙岸为侵蚀岸或凹岸,故C项错误;河流流向无法判断,左右岸难以确定,故D项错误。

【例题2】(2013年福建卷,9题)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下题。

该沙丘位于

(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关键点拨】根据题意可知,该处为河流中游,这是题目的关键点。冲积扇和洪积扇发育在山前,多在河流上游;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河流下游入海口处,河漫滩平原一般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故D选项正确。

二、利用河流凹凸岸确定侵蚀和堆积地貌

【例题3】(2014年重庆卷,8题)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知识链接】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平直河段: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面向河流下游,右岸以侵蚀为主,坡陡便于建港;左岸以堆积为主,坡缓利于修建聚落。

2.弯曲河段:考虑河流惯性,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虽然平直河段和弯曲河段主要的影响因素不同,但是都可以看成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关键点拨】题中砾石滩为砾石集中沉积区,应形成于河流的堆积岸,即凸岸。凹岸是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入海口河流流速慢,堆积主要是颗粒细小沉积,河源处为溯源侵蚀,不会出现河滩,因此答案为B。

【典型例题】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1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2)。

图1

图2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关键点拨】桥梁断裂发生在河流弯曲河段的右岸,河流左右两岸的流速不同,侵蚀能力不同,流速快、侵蚀能力强的一边河流以侵蚀为主,形成凹岸,相反的一岸则以堆积为主形成凸岸。

【参考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

三、运用转化突破河流示意图的判读

近几年高考题都是以示意图来考查流水地貌的形成,考生常常束手无策,找不到突破口。其实让考生感到为难的示意图考查的都是河流侵蚀与沉积两大基本地貌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只不过高考命题给它披上了华丽的外衣。要想突破此类题,必须要教会学生抽丝剥茧,透过现象找准考查的知识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通过搭建桥梁完成复杂到简单的转化。

【例题4】(2015年全国卷Ⅰ,10题)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关键转化】化抽象为具体:充分理解题中监测起始点距离水深2 m的距离变化反映的内涵,既然起始点是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距离的变化只能反映出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变化。做题时先把图中曲线转化成侵蚀还是沉积为主,进而就能帮助学生顺利作答。

【答案解析】若该区域外力作用以淤积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 m的位置与起始点的距离变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故选D。

【应对策略】这是一道极其抽象的示意图题,碰到此类试题时,学生最为困惑,要想顺利解决问题,只需要将图中曲线的含义转化成相关的知识,并迁移到我们熟悉的知识中,进而联系其影响因素即可。

【例题5】(2016年全国卷Ⅰ,7题,9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关键转化】贝壳堤是海岸带的堆积地貌,沉积作用使大量沉积物不断积累形成。因此形成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要求海岸线的位置是稳定的。沉积物越多,形成的贝壳堤数目越多。

【答案解析】第7题,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故选C。

第9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故选D。

【应对策略】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阅读题,材料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多,充分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即可准确作答。平时教学中特别注重训练学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转化成常见的知识点的能力,将图表和材料中的内容与所学内容进行对接,把示意图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知识。

猜你喜欢
河段泥沙贝壳
长江中下游河段溢油围控回收策略研究
泥沙做的父亲
洪涝适应性滨河景观设计——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为例
银贝壳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不经意地有了善意(组诗)
超大型油船防泥沙设计
贝壳里的海
贝壳巧变身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