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的设计与反思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2021-05-31 08:04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文明

广东 陈 权

高三地理的备考过程一般以三轮复习为主,一轮复习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尤其是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过程以及人地关系的回顾,基本上具有覆盖面广、知识关联性不强等特点。二轮复习大多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三轮则以查缺补漏为主。二轮复习阶段,各校的地理科组会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地理真题,经过对比与统计,找出高频考点,并设计与之相配套的二轮复习专题,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由此可见,我国已进入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也不断出现在高中地理试题当中,经过对该相关试题的研学与总结,例谈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的设计与反思。

一、真题分析,明确试题设计意图

表1 2020年全国各省市地理高考试卷“生态文明建设”试题统计表

【真题回顾】(2020年全国卷Ⅰ,1~3题)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1)。据此完成1~3题。

图1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 2.B 3.C

【试题立意】本题组以陕西省延安市的治沟造地为命题素材,考查农村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答案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治沟造地是在传统的打坝淤地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综合整治,突出体现了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了人居环境,故C正确;A、B、D均为打坝淤地和治沟造地共同关注的内容,故A、B、D不正确。第2题,优化农业结构和健全公共服务不是生产条件,故A、C不正确;图1中可以看出土地整治模式中和生产条件相关的内容为“支持排水灌溉”,方便了田间耕作,故B正确;治沟造地是在打坝淤地的基础上进行的土地整治项目,打坝淤地本身就具有提高耕地肥力的作用,治沟造地对于土壤肥力的提升并不明显,故D不正确。第3题,由图1中的“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可以判定该地区居住地不紧张,故①不正确;由“坡面退耕还林”可以推断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故②③正确;图文材料没有精耕细作相关内容,故④无法判断,因此正确选项为C。

二、专题设计,理清知识脉络

(一)概念解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以生态文明观念为指导,对社会建设进行全面的改造,不断地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完善的、优化的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角度来讲,它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属于我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它倡导人们改变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一个“绿色发展”的全新高度。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以尊重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实践活动。

(二)考向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试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与地球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一般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建设作为考查的热点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并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简答题多出现在非选择题的最后两问和选做题中。

(三)专题设计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1】(2019年江苏卷,12题)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2

1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案例分析】本题以城市不透水面为情境素材,考点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在进行试题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城市不透水面的解析入手,人类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下垫面环境,人造地表取代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草地,直接影响到了水循环的下渗和地表径流环节,进而影响到了局地小气候(湿度和温差)、地下水水位、生物生存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诸多要素。

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1)人地矛盾突出;(2)环境、生态问题严重;(3)环保意识淡薄;(4)可持续发展要求。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例2】(2020年山东卷,19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356 km2(图3),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图3

图4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案例分析】本题以黄河上游流域的考察活动为情境素材,考点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流域整治的措施,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黄河上游流域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多角度的设问,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冲积平原区进行分析作答,而且试题具有开放性,可以从多方面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试题分析讲解时,可以从素材资料中找出该流域的区域特征和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提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恢复生态环境、减少污染;(2)发展绿色、生态农业;(3)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新能源开发;(4)加大环保工作力度、普及绿色环保理念;(5)提升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

三、专题教学反思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文明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请文明演绎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漫说文明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