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辰 陈传夫,2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2.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2)
我国图书馆界正在面向“十四五”的需要,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转型发展成为热门话题。然而,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未来发展战略,最根本的还是要理解用户需求。用户是图书馆发展的主体,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高度重视行政主管部门与重点专家意见,对大众化需求研究不够。大众化需求是相对于专业化需求而言的,是普通人民群众对图书馆服务的基础性需求和社会化需求。而对大众化需求研究不足带来对公共需求不理解或者误解问题,影响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决策。在实践过程中,一些转型创新项目如部分城市的自助图书馆,也因为对需求的研判不够,导致利用率低、吸引力下降,引起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用户问卷、座谈会等方式获取用户需求,会受到参与者规模限制,很难从整体上掌握用户真实需求。主流媒体的记录则为我们了解用户需求提供了新的研究渠道。通过主流媒体的深度挖掘,理解并洞察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有利于为新时代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决策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近20年(2000-2019年)主流媒体对图书馆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文本分析等方法探讨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的内容及演化趋势,以期为我国图书馆管理与决策特别是“十四五”及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重新成为图书馆界共识。在用户需求内容方面,研究者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获取、使用信息、知识的方式以及文化消费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户需求 正向多元化、多 层次的方向 发展。学者们 通 过 对 高 校 师 生、农 民 居 民、未 成 年 人 和 老年人、数字图书馆用户等不同群体 调研,指出用户在需求内容呈现出全面性、多样性和可靠性,在需求方式上呈现便利性、实时性、交互性、休闲化、个性化等新特征。在用户需求实现研究方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优化、完善图书馆服务能力是众多文献关注的话题。学者们在调研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分别对图书馆在线内容建设、资源有效配置、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综合来看,信息时代用户需求及其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用户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由于调查数据的限制,现有研究侧重于对特定类别用户特定需求的研究。而在社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的内容以及如何挖掘这些需求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作为社会舆论工具,主流媒体具有内容权威性。主流媒体对图书馆的报道,客观反映了公众与社会对图书馆发展的关切,反映了公众的立场与情感态度。主流媒体的报道也通常反映特定问题已经十分紧迫、严峻或具有突出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客观的报道与评论,希望引起更大关注,并影响公共决策。基于此,本文以主流媒体为数据来源,深入探究近20年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的动机、内容、特征以及演化趋势,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含人民网)《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为数据来源。主流媒体是社会公认的关注社会发展和公共需求等主流话题,对社会舆论有导向性作用的权威性媒体,其关注的话题具有普遍性意义;其次,与其他媒体不同,只有当话题的重要性达到一定程度,主流媒体才会以客观理性的报道将事件展示给大众;其对话题的持续性关注也凸显了决策价值。
数据获取过程如下:(1)以“图书馆”为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报纸数据库和人民网,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检索时间为2020年1月4日,共获得1109篇新闻报道;(2)通过比对新闻标题去除重复报道以及关联度不强的报道;(3)通过浏览新闻标题和摘要筛选出以公共图书馆为主要对象的报道,如自助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项目等。
完成上述预处理后,共计得到899篇新闻报道(以下简称“语料库”)。语料库包含内外两个维度信息。外部维度由新闻报道数量、时间、报道倾向和图书馆主题构成,反映了主流媒体对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的关注程度;内部维度指图书馆新闻的文本内容,包含大众对图书馆的具体需求。
为了更好地把握大众化需求的层次以及变化趋势,分别对语料库内、外部维度信息编码,并从2000-2009年和2010-2019年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详细过程如下:
(1)外部维度信息编码。笔者借鉴张蔚林和陈幼华对图书馆新闻主题的分析方式对语料库外部维度信息编码(见表1)。其中A报道数量和时间通过CNKI数据库直接获得;B报道态度通过阅读新闻标题和摘要获得;C图书馆主题指报道涉及的公共图书馆类型,其中城市图书馆指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图书馆;基层图书馆指县、乡镇村、社区图书馆;广义公共图书馆主要指与图书馆事业相关的宏观报道;数字图书馆主要为公共图书馆涉及的数字化项目、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相关报道。通过统计分析编码类目研究主流媒体对公共图书馆的关注度。
表1 外部维度信息编码
(2)内部维度信息编码与分析。使用质性文本分析软件MAXQDA标注语料库中表示大众需求的语句,将含义相近的语句归纳合并为编码节点;依据节点概念内涵的层次将其分为三级主题类目代表不同层次的大众需求(见表2)。通过分析三级主题类目归纳总结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的动机、内容和特征;通过统计不同时期主题类目的频次概括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演化趋势。
表2 大众化需求类目表
由于人民网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渠道,为了便于比较,将其与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的报道数量分开统计(见图1)。从整体上看,传统媒体的报道数量变化不大,且波动幅度与政策实施密切相关。如2011年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以及2017年《公共图书馆法》通过后,传统媒体报道数量均显著增加;人民网报道数量在2009年后增长迅速,且多属于地方频道,说明随着各地图书馆活动的增加,网络已经成为图书馆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
总体来看,主流媒体近20年的报道倾向以正面为主,说明社会和大众对图书馆服务的认可。负面报道反映了不同时期公共图书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其中2000-2009年经费短缺、经营萧条、馆藏更新不及时等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难题;而2010-2019年随着图书馆免费开放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公共图书馆的硬件条件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改善,读者对图书馆的负面评价减少(见表3)。这一时期,负面报道主要集中于儿童入馆难、基层图书馆发展困难、供需不对称等问题。
图1 图书馆新闻报道数量
表3 主流媒体的报道倾向
从主流媒体报道涉及图书馆主题的数量综合来看,城市图书馆是主流媒体最为关注的主题(39%),远高于实际存量更多的基层图书馆(17%)。除城市图书馆外,2000-2009年主流媒体最关注的图书馆类型是数字图书馆(见图2)。21世纪初期,数字图书馆因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主流媒体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2010-2019年,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等宏观议题成为主流媒体关注的新焦点。
主流媒体对图书馆新闻报道,尤其是正面报道的增加说明了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公众喜欢的公共场所。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大众重新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大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空间、服务和馆员的需求重点是什么?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的特点是什么?其演化趋势如何?笔者将结合质性文本分析编码深入讨论。
图2 主流媒体报道涉及图书馆主题数量
在对语料库外部信息分析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的本质。
动机是驱使人产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结合调查结果,大众访问公共图书馆的需求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生活需要。在信息时代,大众对文化教育、医疗保障、就业、住房等与个人生活有关的信息具有强烈需求。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便捷的服务方式,是大众获取信息的首选场所。“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政府民生项目,为社会公众提供更方便、更优质的文化服务,受到社会好评。
(2)学习需要。公共图书馆以其包容、公平和公益的价值观,尊重读者的主体性,接受读者的差异性,为大众免费提供空间、信息服务,是大众终身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当前读屏时代,图书馆为大众提供了一个静心投入的环境,是人们准备考试、阅读学习的绝佳场所。
(3)情感需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用户在使用公共图书馆过程中所产生的满足度,与内心情感因素相互作用,获得情感体验。如秦皇岛图书馆通过现代化的设计、远离市区喧嚣的选址与用户心理相契合,使读者获得感官与阅读相结合的独特体验。
(4)休闲需要。文化休闲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公共图书馆通过空间改造,引入咖啡馆、书店等娱乐场所的服务理念,使图书馆具备了时尚、舒适的特征,为图书馆增加了人气。如合肥图书馆通过与其它文化机构合作,为用户带来了咖啡馆、亲子阅读区等创意文化服务,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大众化需求内容十分广泛,主要通过图书馆收藏、场所、专业服务等方面获得需求满足。
3.2.1图书馆馆藏
馆藏是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的主要内容,结合调研材料,大众对图书馆馆藏需求呈现出如下特征:
(1)纸质资源在大众需求中仍占主流地位。首先,由于担心著作权侵权和对纸质图书造成冲击,出版单位不愿意向公共图书馆供应全品种的电子图书,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不完善;其次,少儿读者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群体,如深圳市图书馆2019年统计数据表明,10-13岁少儿读者占注册读者的六成,而绘本则是少儿读者的主要借阅类型。在此背景下,纸质资源超过电子资源成为大众需求的主要类型。
(2)公众对图书馆馆藏质量具有很高期盼。现有图书采访多依赖馆员判断和供应商提供;部分图书馆在采购过程中把关不严,馆藏中书籍质量不高,造成馆藏图书与大众阅读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部分图书馆开始推行读者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PDA)这一新兴采访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建设馆藏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内蒙古图书馆“你看书,我买单”活动将图书采购选择权交给读者,带来了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巨大提升。
(3)馆藏可及性仍需加强。借助总分馆、自助图书馆等方式,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已经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管理、技术等原因,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服务盲点。如部分城市自助图书馆由于位置偏僻、使用不便等原因沦为鸡肋,没有发挥应有功能。
3.2.2 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和馆藏同等重要的图书馆资源。随着社会各类图书、影像资源的丰富完善,馆藏对读者的吸引力正逐渐下降,空间及其营造的氛围逐渐成为吸引大众走进图书馆的主要因素,大众对图书馆由单一的阅读空间需求发展为集学习、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需求。结合语料库编码分析,大众对图书馆空间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重要的文化休闲空间之一,大众希望公共图书馆在满足基本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空间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将传统的“三段式”空间设计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的空间设计,增加朗读亭、讨论区等“动态”功能区,为大众提供“动静结合”的阅读环境,满足大众个性化的空间需求。
(2)多样化的融合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大众阅读、学习等文化需求日益网络化和碎片化。受此影响,公共图书馆运用“互联网+”思维根据大众需求的变化,与线下文化服务机构结合探索新的服务领域和内容。如公共图书馆与公园、书店等社会空间结合,将图书馆打造为集旅游、文化和消费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为大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空间服务。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美观、便捷、休闲的设计理念将是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主导方向,但是部分图书馆过度设计、“娱乐化”倾向也会导致文化属性丧失、社会价值降低等问题。能否服务更多人读书,才应该是公共图书馆关注的议题。
3.2.3 图书馆馆员
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执行者。随着大众文化休闲需求的增加,大众对馆员由借阅、维护秩序等基本需求转变为策展、组织讲座等高层次需求。结合语料库编码分析,现有馆员人才队伍无法满足大众高层次的需求。一方面,受薪资待遇、编制等因素的影响,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着人员不足、流失现象;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通过业务外包、自助式服务等方式缓解人手不足问题,但是这一举措会导致图书馆职业边界范化、图书馆员核心职业能力丧失等问题。人员不足、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难题。
3.2.4 图书馆服务
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也是图书馆资源、空间、价值的最终体现。大众对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包括基础服务和延伸服务两部分。基础服务是图书馆保障其基本功能实现的常规性服务,如藏书、借阅等。延伸服务是图书馆利用本馆的优势资源,为读者提供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方面的外延服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文化产品的丰富,形式多样、更具内涵的延伸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针对现实问题设立的各类主题讲座易与大众心理产生共鸣,是公共图书馆重获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场馆升级改造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但是在读者不文明行为管理、均等化服务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首先,随着读者的增加,读者的不文明行为成为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上海市图书馆统计数据表明,阅览区突发事件中近六成由读者不文明行为造成。如何妥善管理读者不文明行为成为今后图书馆管理重点关注的领域;其次,部分图书馆由于管理理念等因素,均等服务仍有欠缺。如部分公共图书馆为了管理方便,限制未成年人、非本单位人员使用图书馆服务,将公共图书馆变成私有的“藏书楼”。
3.3.1 公共性需求
在公共管理概念中,公共性指的是人们从私人领域中走出来,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讨论和行动,并自愿参与塑造公共空间的过程。图书馆需求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大众在图书馆开展的文化活动时形成了共同价值理念,如对阅读的喜爱等;大众通过媒体、理事会等渠道传达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期望,是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指引。21世纪初,社会大众通过主流媒体表达了对公共图书馆“以文养文”、管理僵化等问题的关注,有力的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进步。随着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大众将能够直接影响图书馆政策制定和业务开展,对图书馆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3.2 生活化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图书消费不再成为家庭或个人的较大负担,电子书阅读也很方便,公众对图书馆的需求正在深化。作为人们身边的公共文化场所,公共图书馆在满足大众阅读、查询等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大众运动、休闲等生活化需求,而且越是基层图书馆,大众生活化需求越明显。公共图书馆在建设与管理应当围绕“人”展开,适当吸纳当地群众意见,使图书馆更接地气。
3.3.3 替代性需求
替代性需求指当图书馆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用户便会将其需求诉诸于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其它图书馆或商业机构的现象。替代性需求的本质是用户需求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之间的差异,用户需求具有多个维度,图书馆产品和服务也包含多种内容,当需求和服务之间存在差异时,用户便会寻找替代性服务,产生替代性需求。
长期以来,由于处于相对弱化的竞争环境以及行政化管理体制下,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区域服务的思维。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紧缺,公共图书馆服务和大众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选择其它文化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大众的普遍选择。如合肥图书馆由于自习室“一座难求”,收费自习室逐渐受到市民追捧。
2000-2019年主流媒体数据反映出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趋势(见图3)。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均等性建设以及服务得到大众认可。大众对图书馆馆藏需求和馆员的依赖性下降,对空间和服务的需求上升。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角色已经转变为多功能、综合性的公共场所。
大众化需求作为社会公共需求的一部分,其演化趋势也反映了公共图书馆这一公共文化机构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变化,为了更好的描述这一趋势,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图3 2000-2019年大众需求演化趋势
公共空间是公众通过对话或公共媒体交换意见,从而对话题产生质疑或形成共识,形成公共意见的领域。公共图书馆是开放的、促进思想交流的平台,承载了公共空间的意义和价值。在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中,公共空间的价值一直被忽视,随着大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价值逐渐被重视起来。
21世纪初期,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方兴未已,“借借还还”仍然是公共图书馆的“根”和“本”。这一时期,大众对图书馆空间认知是静态的、封闭的、用于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场所,如赵兰英和余传诗就将公共图书馆比喻成播洒文明的“第二起居室”。这一认知表明了大众将公共图书馆空间看作满足个人文化需求的空间,忽视了图书馆空间的社会价值。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价值逐渐被大众所重视。特别是“第三空间”概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公共图书馆逻辑边界,各地公共图书馆根据辖区内大众需求和自身特点,引入咖啡馆、音乐、汽车等特色主题资源,将图书馆打造为人与人、人与书交互的综合空间。公共图书馆成为“以书为媒介的知识、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场所”。
公共价值是公众对政府期望的集合,是将“政府认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供给”和“公众认为重要的需求”连接起来的框架,其达成取决于公众的意愿和判断。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是公众教育、文化等需要的公共性表达,作为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制度性安排,通过公益性服务满足大众化需求是公共图书馆公共价值的内涵。具体而言,公共图书馆作为大众获取教育、文化信息的重要场所反映了公众对图书馆公共价值的期望和认同;而多样化和动态化的大众化需求培育和引导公共图书馆不断完善和创新图书馆服务,延伸其公共价值。
从时间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的公共价值不会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发展。首先,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大众对公共图书馆的期望,公共图书馆需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大众需求;其次,公共图书馆公共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政府、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治理,随着《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的实施以及法人治理结构实践的推进,公共图书馆治理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创造更大的公共价值。
公共文化主要指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为依托,借助公共文化资源,形成的具有群体性、共享性等公共性特征的文化。显然,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是大众正在或将要在公共图书馆进行的文化行为的集合,是图书馆公共文化的直接体现。
随着新技术的使用以及用户的增加,公共图书馆文化活动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而多样性的公共文化则赋予公共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整合功能。首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希望在公共文化活动中获得他人和群体的认同。公共图书馆通过一系列公共性、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使大众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文化认同,使大众产生了文化归属感;其次,图书馆公共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的价值观能够规范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缓解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公共服务是在政府公共制度的安排下,运用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和技能,获取、配置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本身即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满足公众教育、知识等文化需求,公众需求则是衡量图书馆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近20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水平迅速提升。21世纪初期,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公共图书馆服务存在服务收费、网点少、形式单一等问题,与公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邢宇皓曾指出,公益性服务的缺位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公共图书馆没能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陷入生存困局。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迅速提升,读者数量迅速增加。当前,图书馆公共服务仍然面临着身份不均等、地区不均等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理解公共图书馆大众化需求及演化趋势有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治理能力,奠定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以大众化需求为导向,符合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面对图书馆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应从战略上重视大众化需求规律在图书馆发展战略与发展定位中的应用。
(1)应用于图书馆发展规划。由各级政府、各地公共图书馆制定不同层次的发展规划,是公共图书馆适应新环境、拓展服务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蓝图,具有方向性作用。发展规划的编制,不仅要准确把握技术、政策、人力等内外部环境,还要深刻洞察用户需求。基于大众化需求及演化趋势,研究人员可以合理设想用户使用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制定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用户需求规律的发展规划。
(2)应用于图书馆转型创新。转型是新时代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不同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转型创新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照搬发达地区的做法,而是应当在分析大众化需求及特征的基础上,准确提炼大众化需求,作为转型创新的决策依据;只有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论证,提出的创新方案才能受到读者欢迎。
(3)应用于提升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创新。把握大众化需求有利于持续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对大众化需求的把握就是要求公共图书馆透过用户需求的表象,关注大众需求产生的动机和本质,全面了解用户行为、情感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用户需求的真正理解,提高图书馆管理效能和质量。
(4)应用于图书馆社会资本建设。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应该加强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大众是图书馆最好的宣传媒介,大众化需求满足状态,也是社会关注关切的问题。让大众满意的图书馆服务会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关注图书馆,也会进一步促进主流媒体、社会各阶层、其他社会力量对图书馆的支持,为图书馆创造健康有利的发展环境。
尽管以主流媒体报道数据为基础,进行大众化需求挖掘,研究结果具有参考价值,但本文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流媒体只是公众记录的一部分,图书馆决策者还需要结合本馆实际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本馆需求特色,增强决策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