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文 杜威萍 闫沛静 李洁韵 杨克虎
(1.兰州大学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甘肃兰州 730000)
(2.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730000)
(3.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 甘肃武威 733000)
(4.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4)
自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不仅严重危害民众身心健康,也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对COVID-19的研究受到了学界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成果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现有文献成果的系统梳理有助于各国在疫情防控问题上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2020年收录的有关COVID-19研究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COVID-19研究的主要学科主题和国际高被引文献传播聚类进行分析,旨在为各领域一线工作者和相关决策者提供COVID-19最新证据,进而为后期的研究做贡献。
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的精髓所在,经常被用来研究探讨某一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出现的频率越高。共现频次较高的节点联系比较密切,其聚类能共同反映出同一个主题。本文将国内外不同的研究按学科分类,借助VOSviewer软件对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得到国内外COVID-19研究不同学科的主题对比。
WOS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临床医学研究相关文献16762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100次,发现可以识别出105个符合条件的关键词,获得4249个链接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节点之间连接密集,研究主题丰富,并形成了“心理健康”“诊疗及预后”“并发症”“疾病管理”和“危险因素”等5个研究主题聚类。
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临床医学研究相关文献2208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30次,发现可以识别出44个关键词,呈现3个较为松散的研究主题聚类,其中“临床特征与治疗”是最大的聚类。此外,“感染防控与护理管理”“影像学辅助检查”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与国际研究热点不同的是,除了对疾病的诊疗及管理以外,国内学者重视通过胸部的高分辨率CT筛查COVID-19患者对院内感染进行严格防控和病例确诊(见图1)。
WOS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公共卫生研究相关文献6854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50次,发现可以识别出73个符合条件的关键词,获得1801个链接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并形成了“传播机制”“心理影响”“隔离环境”“公民知信行调查”和“疫情的流行及监测”等5个集群研究主题聚类。
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公共卫生研究相关文献1366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15次,发现可以识别出49个关键词,并形成“流行病学及感染防控”“应急管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等3个集群研究主题聚类。与国际侧重研究疫情本身不同的是,国内学者更偏向对疫情的防控管理及对医务人员易感因素研究(见图2)。
图1 国内外面向COVID-19的临床医学研究关键词图谱
WOS数据库中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基础医学研究相关文献7688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100次,发现可以识别出63个关键词,获得1791个链接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并形成了“致病机制”“免疫反应”“实验室检查”和“疫苗”等4个集群研究主题聚类。致病机制等研究遵循“中心法则”,有助于对病毒感染机制的认识和潜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并为后续抗病毒疫苗及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
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基础医学研究相关文献233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5次,发现可以识别出32个关键词,除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新型冠状病毒”外,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为“anxiety(焦虑)”(17次)。国内学者面向COVID-19防控的基础医学研究形成“心理应激”“致病机制”和“疫苗”3个集群研究主题聚类。与国际相比,国内学者关于COVID-19防控的基础研究发文量较少,且注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公众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见图3)。
图2 国内外面向COVID-19的公共卫生研究关键词图谱
WOS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药学研究相关文献2090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20次,发现可以识别出39个符合条件的关键词,获得896个链接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并形成了“抗病毒药物”“诊断治疗”“炎症反应”等3个集群研究主题聚类。
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药学研究相关文献180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5次,发现可以最终识别出41个关键词,并形成了“药学监护”“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和“安全性研究”等4个集群研究主题聚类(见图4)。
图3 国内外学者面向COVID-19的基础医学研究关键词图谱
WOS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人文社科研究相关文献3909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20次,发现可以识别出58个符合条件的关键词,获得3069个链接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并形成“远程教学”“危机管理”与“社交媒体”3个集群研究主题聚类。
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人文社科研究相关文献1242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10次,发现可以识别出44个关键词,并形成了“全球治理”“疫情防控”“心理健康”和“在线教学”等4个集群研究主题聚类。与国际研究不同的是,我国学者更加关注全球治理,这与我国提出的团结合作抗疫、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息息相关(见图5)。
WOS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其它学科相关文献5400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50次,发现可以识别出57个符合条件的关键词,获得1407个链接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四个关键词分别为“coivd-19”(2430次)、“sars-cov-2”(684次)、“coronavirus”(428次)和“pandemic”(302次),形成的集群研究主题聚类为“公众健康”“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及计算机技术”与“分子对接”。
图4 国内外学者面向COVID-19的药学研究关键词图谱
在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其它学科相关文献825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10次,发现可以识别出36个关键词,并形成了“在线教学”“法医药理学”与“计算机技术”3个集群研究主题聚类(见图6)。
此外,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了面向COVID-19的中医研究相关文献934篇,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阈值设置为10次,发现可以识别出48个关键词,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新型冠状病毒”外,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为“网络药理学”(146次),形成了“诊疗方案”“分子机制和网络药理学”“细胞因子风暴”3个集群主题研究聚类(见图7)。
图5 国内外学者面向COVID-19的人文社科研究关键词图谱
图6 国内外学者面向COVID-19的其他领域研究关键词图谱
通常来讲,一篇文献被引用的频次可以反映该文献影响力大小,而影响力越大,表明这篇文献传播范围越广。本文选取WOS数据库中被引频次大于500次以上的115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并根据文献主题相关度将样本文献分为5个不同主题的聚类区块(见图8),然后对每一聚类中相关的重要文献,以及所提及的主要信息、相关价值等进行分析。
图7 CNKI中面向COVID-19的中医研究关键词图谱
图8 WOS数据库中COVID-19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聚类图谱
聚类图谱中的聚类1包括32篇文献,这一聚类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方面。香港大学于2020年1月24日发表在《Lancet》的一篇文献中,首次确认COVID-19具有“人传人”和“无症状感染者”,报告了COVID-19在同一个家庭的六名成员之间的传播情况。这篇论文的发表为后期各项防控及隔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且提示需关注“无症状感染者”。1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提示蝙蝠可能是这种病毒的原始宿主,但是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出售的一种野生动物可能是让这种病毒能够出现在人体中的中间宿主。因此,对这种病毒的未来进化、适应和传播应当开展紧急调查。2020年3月16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对COVID-19感染的流行性和传染性进行估计,发现所有感染者中有86%是无记录的,表明COVID-19在地理上的迅速传播,提出遏制这种病毒将特别具有挑战性,对了解该疾病的总体流行和流行潜力至关重要。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丰富了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而流行病学的认识对于控制COVID-19的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聚类图谱中的聚类2包括22篇文献,这一聚类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结构和致病机制研究。2020年2月15日,美国卫生总署(NIH)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Jason S.McLellan研究组进行合作,揭示了SARS-CoV-2传染性强的主要原因。德国莱布尼茨灵长类研究所团队的研究表明针对SARS-S的抗体或疫苗可能提供治疗或预防SARS-CoV-2感染的线索。这些结果于人们对SARS-CoV-2的可传播性和发病机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并揭示了进行治疗性干预的靶标。来自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等研究机构的尸检人员,通过对比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的肺与正常肺发现,SARS-CoV-2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会造成严重的内皮损伤。COVID-19患者表现出广泛的血液凝结以及新的血管生长,对血管细胞损害出现的应激反应有助于解释在患者身上观察到的严重血液凝结现象。这些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SARS-CoV-2的认识,同时为今后开展治疗药物及疫苗研发提供思路。
聚类图谱中的聚类3包括20篇文章,探讨了COVID-19的病理表现和影像学特征。2020年1月24日,武汉金银潭医院黄朝林等在《Lancet》杂志上首次报道了41例确诊患者的临床数据,揭示出COVID-19具有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相似的临床症状。尽管核酸检测目前仍被作为新冠肺炎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有研究表明,核酸检测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精准度,存在假阴性。因此,影像学检查是核酸检验的一种重要补充验证手段。2020年2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黎明教授团队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胸部CT扫描对于新冠肺炎的诊断价值。该研究经过对一系列RT-PCR分析和CT扫描的分析,表明在中国疫区,胸部CT相较于咽拭子RT-PCR对于该疾 病 诊 断 具 有 高 度 敏 感 性。刘 映 霞 教 授 等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报告了来自中国深圳早期的COVID-19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指标、生化指标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可用于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提出了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药物或可作为治疗COVID-19感染的潜在药物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案。
聚类图谱中的聚类4包括18篇文献,该聚类包括的文献内容从流行病学特征到并发症研究再到指南等。这些文章有原始研究,也有基于原始研究统计学分析后的二次研究。王大伟等分析了2020年1月1日至1月28日期间,中南医院收治的138名新冠肺炎病例数据,其中41%的患者源于院内交叉感染。周飞等则发现年龄增加、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的患者住院死亡率更高。一项Meta分析评估了SARS-CoV-2感染患者的共病患病率以及重症患者与非重症患者之间的潜在疾病风险。该研究发现,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可能是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一项队列研究对新冠疫情严重的意大利贝加莫地区进行了统计,研究明确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大流行与严重的川崎病的高发病率有关,并预计被大流行性新冠肺炎病毒波及到的国家也会出现类似川崎症的疾病的暴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机构在2020年2月6日遵照WHO快速建议指南方法学、融合临床一线诊治经验发布了COVID-19快速诊疗指南,该指南内容涵盖了疾病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中医及西医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旨在为广大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提供指导与参考;该指南也是全球首部结合了一线诊治经验的循证指南。这些基于原始研究的二次研究有助于为未来的应对措施提供更为快速和科学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循证医学研究虽彰显了其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但是相对于教育、经济等领域研究相对不足。
聚类图谱中的聚类5包括有23篇文献,该聚类主要探索了COVID-19的抗病毒药物。有研究发现洛 匹 那 韦(lopinavir)和 利 托 那 韦(ritonavir)对 治 疗HIV感染者有效,进而对这两种药抵抗SARS-CoV-2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使用这两种药物的患者的表现并不优于未使用的患者。一项WHO的研究发现相比日常住院治疗护理而言,瑞德西韦治疗组患者28天后的死亡率、对呼吸机的需求和住院时间都与前者较为相似。徐晓玲等发现 托珠单抗可立即改善重症和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结局,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治疗方法。一项来自于法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展示了羟氯喹和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的潜在疗效。随着SARS-CoV-2的结构、序列、复制特点逐步明确,虽然截至目前,尚未研制出针对COVID-19安全有效的特效药,但借助针对其他流感疾病治疗经验和目前现有的临床疗效对比,COVID-19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本文以国内外关于COVID-19研究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以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了COVID-19研究的不同学科主题和传播聚类表现。得到以下结论和发现:
(1)国内外对COVID-19研究重点方向有一定差异。首先,国内外都较重视对COVID-19的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研究;其次,国外对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国内在人文社科方面研究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内外社会对疫情的关注点不同,国际更注重对病毒本身的认识和疾病治疗,而国内注重对疫情的防控管理和疫情对人类的心理影响等研究;再次,中医药治疗已被证明是COVID-19强有力的治疗手段,在COVID-19抗疫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相比较而言国际研究较少。
(2)国内外对COVID-19研究内容存在较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国内外面向COVID-19的各学科研究主题及内容,发现有以下相同之处:①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关注。医护人员在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疫情防控效果。因此,了解并掌握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并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对整个疫情的防控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②在线教学的兴起。在疫情肆虐之时,全球上百个国家停课,数亿儿童及青少年的福祉受到严重影响,长时间的学校关闭对全球教育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基于此,在线教学模式成了一种主流时尚,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线上教学提供了可靠保障;③专注疫苗研发。疫苗是预防和控制COVID-19最有效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疫苗相关研究的科研质量和完整性尚未得到直接评价。
(3)国际COVID-19研究高被引文献的传播聚类覆盖了从病毒认识到防控救治全过程。从国际COVID-19研究的传播聚类分析来看,关于COVID-19研究的高被引文献主要分布在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SARS-CoV-2的结构和致病机制、COVID-19的病理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发症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等COVID-19防控的全过程各个阶段,这既表明国际上侧重于对COVID-19的诊治和SARA-CoV-2的作用机制等研究,相对缺乏更宽泛学术视野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疫情防控和全球治理研究。
本文在定量分析COVID-19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COVID-19研究的学科研究分布和国内外差异表现,以及基于国际COVID-19研究的高被引文献传播聚类,对不同层面的COVID-19研究学科研究差异、传播表现等进行了研究。然而本文尚存在着只以WOS和CNKI文献为对象所致使的驾驭文献不够全面、文献计量属于横断面研究而致使研究结论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不同等不足。就当前COVID-19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外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缺乏对教育、经济等方面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结合系统评价或证据图谱等方法,前者可以解决较为具体的研究问题,后者可以解决某个领域的整体研究问题,为其他领域提供系统的证据指导。在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新阶段,COVID-19研究将在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领域呈现出新的研究方向,但对2020年国内外COVID-19研究的回顾和梳理,能为未来的相关COVID-19研究提供些许启示与支撑,助力人类早日全面抗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