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延敏
主觀题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或个性,全面了解学生对某门课程某个具体部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精确回忆所学内容和表达观点的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观题大致包括辨析题、观察与思考题和活动与探索题三种题型。无论是河南省中招考试试卷还是其他省市的中考试卷、七八年级期末测试卷,主观题都占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的“半壁江山”。然而,有部分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测试是开卷考试,考试时从课本或各种资料里找到现成的答案就行了。事实上,在开卷考试中,书在手边却找不出答案,答案写得满满当当却不得分,或者拿不了满分的现象比比皆是。通过梳理学生回答主观题时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学生答题时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对策整理如下,并提出复习备考建议,以帮助同学们备考2021年中考。
一、主观题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1.自说自话型。
所谓“自说自话型”是指学生在回答主观题时,自己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脱离基础知识,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回答问题,不会或者不使用学科语言。这是回答主观题时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例.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岁的郑州八中学生李承泽和爸爸走到所居住小区楼道门口时,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天然气味道。他立刻和门卫大爷一起,挨家挨户敲门,提醒大家疏散,并最终确定煤气泄漏点。爸爸报警后,李承泽又在胡同口等待消防员到来,给他们领路,最终避免了险情的发生。李承泽“教科书式的救援”赢得了人民日报、央视的点赞。他被评为2020年河南省“新时代好少年”!
李承泽的事迹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本题考查了七年级上册与生命有关的知识。参考答案为: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我们要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我们要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我们应增强安全意识,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而有位学生给出了如下图所示的答案:
该学生给出的答案,没有体现所学的学科知识,即他没有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去回答问题,因此不能得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知识储备少,没有掌握基础知识;二是虽然能查找资料或会背知识,但由于对基础知识理解得不透彻,不能将所学知识与材料建立联系。所以要想解答好道德与法治主观题,需要我们将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并会结合不同题目的不同问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死记硬背型。
“死记硬背型”是指学生把课本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但不会灵活运用。这类学生在解答主观题时,往往只看到试题中的某一个关键词,就将背诵的内容大段大段地写出,而不联系题目和自身实际情况作答。
例.请你说出你的择友标准。
本题考查了交友的原则,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择友标准,答案开放灵活。而某同学给出的答案如下图所示:
该同学仅仅看到“择友”二字就把关于朋友的内容不加分辨地写上去,而没有对问题进行分析,没有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虽然他给出的答案中提到了“乐交诤友”和“对学习、生活有益”,但是没有点出如“诚实守信、正直友善、乐于助人、开朗活泼”等具体的品质要求。
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在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版块,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会用所学知识阐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二是要重视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会自行提炼、总结本节课学的知识,能将本节课的核心观点用几句话串起来,形成小结;三是要重视时政新闻,能将新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角度重复型。
“角度重复型”是指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虽然能够分点作答,写了几个方面,但因为所写答案围绕的是同一个角度,所以只能够拿到回答一个角度的得分。
例.梦想有多雄奇,人生就有多美丽。2035年,你的人生将呈现什么样的美好状况?请你简要概述。(三个方面即可,6分)
某位学生给出的答案如下图所示:
由图片内容可知,该学生给出的3条答案都是对未来工作的设想,并且都是围绕“教师”这一个角度展开的,因此该题满分6分,该生仅仅能得2分。
学生给出的答案角度重复,主要是因为:一是知识点是零散的,学生没有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做题的时候不能从题目中审出暗含的有效信息;二是思维角度单一,不会发散思维,不会多角度看问题。
我们在解答这种明确要求答出多个方面的试题时,要尽可能地多写出几个方面或多写出几条内容。多写的几个方面或几条内容来自哪里?一是知识的多角度,从已搭建的知识体系中有效迁移运用知识。二是思维的多角度,可以从不同的空间场景、不同的主体等角度来展开。例如围绕“2035年,你的人生将呈现什么样的美好状况”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从老师给出的参考答案中倒推出答题角度:从学业、事业、家庭所对应的学校、工作和家庭三个不同的生活空间,转换不同的身份发散思维,如学生、社会公民、子女;或围绕自身,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展开对未来生活的畅想。
4.逻辑混乱型。
“逻辑混乱型”是指学生分不清问题问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如何做”,回答问题的时候将三者混为一谈。
例.呵护眼睛,拥有光明未来,请你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三个方面即可,6分)
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为呵护眼睛应该有的做法,但是某学生给出的答案如下图所示:
该生的答案都是在叙述眼睛的重要性,答非所问。究其原因,是因为该生缺乏思辨能力。从平时该生的表现来看,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在生活中,他在叙述问题时往往不能切中要点。
为避免出现逻辑混乱、答非所问的情况,我们一是要把教材的知识按“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做”来进行分类,分清楚三者之间的区别;二是在生活中锻炼自己说话、讲道理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分析、思考文章以及身边老师、同学讲话的习惯。如思考文章、老师或同学的哪些话属于亮明观点,哪些话是为了支撑观点作出的表述,哪些话是提出的建议和做法。另外,我们也不妨在生活中做个“杠精”,养成将观点变成疑问句的思考习惯。如“有很多钱就一定幸福吗?”不一定,存在的例外情况包括“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得到金钱的人”“通过违法犯罪得到金钱的人”……继而得出结论“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合法取得”。这样,立足于生活,辩证地看待问题,既培养了科学精神,又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主观题复习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是本源,我们在复习时应夯实基础,搭建知识体系。道德与法治学科以“我”不断扩大的生活半径为主线,从“成长中的我”,到“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再到“我与国家、我与世界”,围绕心理、法律、道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先理清逻辑线:以“成长中的我”为主线,以“我在哪儿”(中学时代)、“我将去哪儿”(理想)、“如何到达”(学习)、“现在的我”(认识自己)、“与谁一起”(朋友、老师、父母)、“我是谁”(生命)为支线,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建立起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再整理出需要理解和掌握的核心观点。我们可通过构建知识框架、画出思维导图、默写关键词等多种学习方式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2.关注新闻,理论联系实际。
新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灵魂。我们平时要养成关注新闻的习惯,如可通过《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学习强国》等了解国内外大事,开阔自己的视野。在通过新闻提高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要学会思考哪些新闻可以与我们所学的教材内容相联系。我们还要留意各种测试卷,观察各种新闻素材是如何应用到试题中的。实际上,各种时政新闻既可以作为试题的材料出现在试题中,也可以作为主观题的答案。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既可以作为列举模范人物类试题的答案,也可以把他的事迹作为材料设计试题考查抗疫精神等知识点。
3.投身实践,置身社会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丰富的社会生活为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們要在真实、丰富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思考社会问题,凝练观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我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前往黄河博物馆、二七纪念塔等地开展研学活动。在研学活动前,我们要学会制订方案。实际上,活动前的策划、活动中的注意事项、活动后的总结等,都可以转化为主观题的答案。
4.确立标准,培养规范意识。
我们要培养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我们在平时回答问题、做作业中,要树立规范答题的意识。如标出序号,按点作答;使用学科术语回答问题;多角度回答问题时,比要求写出的角度多写出一到两条;卷面干净,字体工整;无空题、无涂改;在试卷上圈画关键词句,保留思维痕迹。
厘清主观题答题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就可以找准方向,从而解决问题。通过临考前机械刷题和突击背诵来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是徒劳无益的,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科素养,方能“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