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
一、真题呈现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事关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耻辱】
卅年求福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摘自《上海县竹枝词》
(1)胶东地区见证了“海面未收功一战”的耻辱,请用史实加以佐证,并指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4分)
【曾经抗争】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利……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二日)
(2)根据材料指出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并阐述随后“我四万万众”是如何合力“誓死图之”的。(4分)
【当代引擎】
胶东经济圈5市(见右图)人口占全省的31.6%,外贸占64%,生产总值占42.2%。2020年1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合作机制,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3)联系上图和上述材料,分析该经济圈发展的优势条件。(4分)
二、对试题的综合评析
1.依据课程标准命题。
本题立足《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2-3-8“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2-3-9“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3-1-1“概述20世纪初世界和中国的局势,解释造成这种局势的复杂因素”;3-1-3“簡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说明五四运动为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2-1“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等五个课程内容进行命题,较好地体现了“依标施考”的新要求。
2.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应用性。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综合运用文字、图表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小题,学生必须在认真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知识才能得出答案,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现有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仅仅是简单地抄课本上的原话,是不可能得高分的。
3.体现综合性、实践性。
综合思维是指借助历史的眼光关照今天的社会,强调历史时间逻辑与地理空间逻辑的结合,纵向认识人类历史的进程,横向关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生活环境,让历史与现实对话、空间与生活联系。本题第一、二则材料涉及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第三则材料涉及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材料中的地图从地理视角展示现代胶东经济圈发展局面,第二、三则文字材料从近现代史视角呈现胶东历史发展状况。所以,本题既纵横古今,又涵盖历史、地理,符合综合性的特征。
实践性就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命题重点,注重考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材料标题“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事关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旨在从“经济社会发展”这个角度出发,考查学生是否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否关注国家发展动态,是否关心国际国内时事热点,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三、对试题问题设置的评析
1.设问具有创新性。
本题设问较新颖。第(1)、(2)小题的设问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迁移、运用能力进行考查。第(1)小题要求学生能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并能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第(2)小题要求学生能根据历史现象完成历史理解,并作出历史解释。第(3)小题的设问则从地理视角出发,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归纳概括信息等综合能力。所以,本题从多个视角用多种方式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独具匠心。
2.设问具有层次性。
如第(2)小题的设问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根据材料指出……”,也就是让学生陈述一个事实,难度稍低。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阐述……”,即让学生做出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在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虽然“指出”和“阐述”同属于“理解”类的要求,但第二小问的难度系数显然要大于第一小问,即“阐述”一定是在“指出”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分析归纳的。
再如第(3)小题,它属于综合应用类问题。综合应用类问题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相关的知识应用于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评价教师未曾讲过的那些现象,解决教师未曾帮助解决过的那些问题。该小题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探究空间、实践操作空间,与前面两个问题相比,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就高了。
本题的设问层层递进,难度逐级上升,这样的设计既能减轻学生答题时的恐惧感,又彰显人文情怀。
3.设问具有开放性。
设问的开放性指的是设问不封闭,答案多元不唯一。开放性设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本题的第(3)小题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设问。学生通过图表材料、文字材料分析得出的结论,肯定不是唯一的。
四、该题对课堂教学及中考复习的启示
1.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本题是典型的历史、地理综合题。本题第一、二则材料均涉及史料,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授课过程中,应多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让学生学会透过史料看到历史的本质。
(2)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本题中的地图是一幅胶东经济圈示意图,熟悉七年级教材的学生一定能够在课本上找到类似的地图。通过分析教材上类似的地图,以及教材的叙述,我们就能很快发现本题考查的目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教材相关图表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图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对中考复习的启示。
(1)师生研读课标,共同明晰目标。
学业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告诉我们“考什么”“为什么考”“怎么考”等关键问题,涉及“必备基础知识、关键学科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等考查目标,“了解、理解、应用”等层次目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考查要求。中考复习中我们须对以上内容目标、层次目標与考查要求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在了解目标体系后进行深度复习。
(2)注重答题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习题训练时,要注重培养对设问的分解、材料的解析、关键词的提取的能力。虽然每年的中考题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总结解题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3)精选精练习题,注意整合材料。
在中考复习备考时,切忌搞题海战术。我们在复习时,可以选做一些质量较高的试题,比如往年的中考试题。这是因为,质量较高的试题逻辑明确、指向清晰、主旨突出,需要多维度思考。做完题,核对完答案后,我们要注意整合材料,反思分析材料和做题的过程,以便能做到举一反三。另外,任何材料都离不开时间、地点等信息,因此我们在中考复习中,要注意通过绘制年代尺等方式掌握历史事件的发生事件、地点、人物、意义等。
(4)关注时事热点,做好思想引领。
实践性是各地中考学业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各地的试题往往会选取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热点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因此,中考复习时不要“反复机械操练教材内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试题参考答案:(1)史实: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观点: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缘由: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爱国学生发动五四运动,面对北洋政府的镇压,各界人士纷纷支援,从而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工、学、商参加的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3)临渤海和黄海,地理位置优越,海上交通便利;对外贸易量大;经济总量大,发展基础好;政府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