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做“心理导师”

2021-05-30 12:38阮春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文文本

阮春艳

心理健康已成为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和矫正学生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学生拥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才能健康成长。

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一、挖掘教材内容,利用美好的情感陶冶学生

语文教材选取的大量文章,既有审美价值、认识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可将教材中潜藏的心理教育因素挖掘出来,进行有效整理,因材施教,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育的有效整合。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于文本,注意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启发学生,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如《荷花》《场景歌》等课文就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感;《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示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守株待兔》《鹿角与鹿腿》等课文可以培养学生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往往是多角度的,具有多方面的警示、教育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选择。除此之外,我们也要认识到,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有时是潜在的,深藏在字里行间。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加强情感交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把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语文教学的必要前提。那么,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呢?

1.认真研读文本。为了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前,教师要深刻透彻地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经历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有效地剖析文本内容,把握主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重点的字词句,领悟内容,感受情思,以达到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文章时,我首先让学生课前搜集雷锋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容,通过诗句,寻找雷锋的“足迹”,感受他助人为乐的可贵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只教文本,而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的沟通和感染,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2.进入艺术境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通过品析艺术作品,感受艺术魅力,把握作品内涵,以达到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是啊,此时的春天还远不是‘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的样子,可这苍翠的青苔和探出墙头的红杏,让作者感受到春天,感受到那被锁住的满园的春色!叶绍翁就这么站着,看着红杏,他仿佛看到了……”此时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他看到园子里的苍苔和刚发芽的小草参差不齐,那是它们在争先恐后地快乐生长,深浅不一的绿色,即使是最好的画师也调不出这样鲜亮自然的颜色。”有的说:“虽然空气中还弥漫着寒冷的气息,但这风吹在脸上一点都不冷,因为这风里夹杂着杏花那纯净淡雅的香气。”还有的说:“他看见杏林里有一群从南方赶过来的小鸟,它们早早地就来了,选了一处舒服的枝丫,搭了一个温暖的窝,准备在这里繁衍后代,因为这个园子太美了,它们想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师生增强了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古诗的内容,把握了诗的主旨。

3.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把学生当成独立个体,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一个个的成功中不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在教学《雪孩子》这篇课文时,为了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事先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教学的需要,为每个小组设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通过小组内的有效合作,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有的小组找出了雪孩子的动作,有的学生分析出了雪孩子的性格。虽然答案不同,但所有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与教师进行了多次情感上的交流,并将这种交流感受细化到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悟出了雪孩子的优良品质。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要提倡兼容并包,譬如说,对于一篇文学作品,教师要用自己独特的审美去感知课文,但也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体验与认识。教学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和自己的见解不同就轻易否定学生,要去包容他们的观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有不同的解读,是难能可贵的,这反映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在积极思考。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鼓励他们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学会包容,课文内涵的解读才会丰富多彩,课堂氛围才会活跃轻松。

三、灵活运用方法,营造活跃向上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处于成长期,他们喜欢探索新的东西,尝试新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高效的教学技术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材中每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展开,比如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可以采用辩论、演讲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即兴表演的形式。教师也可以在课前采用其他方式,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它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倾诉感情,展示才识,并且提高学生的胆量。只要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式,我们都可以采用。再比如多媒体教学,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够调动学生各种感知器官,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例如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可以用图来展示每个习俗,学生能很直观地感受到每个习俗,并且融入其境,甚至联想到自己过年时的情景,那么教师不需多说,学生已深深领会。

四、紧抓写作教学,渗透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知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的过程。写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写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展开学生的写作教学,在写作教學中渗透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呢?

首先,教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写作题目与要求。写作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创作,它是连接生活与文学的桥梁。凡是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琐事,都可以写,自然界的风吹雨打、电闪雷鸣都可以用来作为写作素材。可以说生活赋予了作文灵魂。学生通过写作,能够适应社会,提升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创造生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积极意义的题目,让学生在写作中提高审美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样化的写作方式进行教学。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学生缺乏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面对实际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处理,会产生失望、受挫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特别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喜欢把自己的情绪告诉别人,这时就需要一个宣泄的窗口。写作是学生吐露心声的一种渠道,教师要适时利用写作教学,为学生排除不良情绪,让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培育积极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通过这种课外练笔的方式,把心里想说的话或感受写下来。这不仅帮助学生释放了郁积于心的烦恼、焦虑以及各种躁动情绪,从而保持健康心态,还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努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培育学生良好心态的重要手段,值得我们去探索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激发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全面、健康地发展。

总之,语文学科因其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教学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自然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为众多语文教师所重视。但是想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要语文教师在具体过程中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有效资源,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每个学生成长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东风路小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课文文本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