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美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许地山先生的散文名篇《落花生》。谁来说说,课文中有哪些人物角色?
生:母亲、父亲、哥哥、姐姐、作者。
师:说得完全正确。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师:是的。下面我们就来分角色读读课文,哪些同学愿意自告奋勇?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得不是很熟练,把“播种”这个词语读错了)
师:请大家关注这组短语——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组词语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
师: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想想看,“播种”一词该怎么读。
生:播种(zhǒng)。
师:课文围绕花生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只有一个学生高高举手了)
师:不要着急,静静地思考一下,先理一理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可以在书上圈画出关键的词句。
(生独立圈画、思考)
师:请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课堂气氛很活跃)
师:课文围绕花生都写了什么呢?
生:课文写了母亲和作者姐弟几个一起种花生,而且花生居然收获了。还写了吃花生。
师:第2自然段有没有写吃花生?
生:(读后,微笑着)还没吃,是写母亲和作者姐弟几个一起过花生收获节。
师:还写了什么呢?
生:写花生味道美,可以榨油,还很便宜。
师:你说得很对,能不能把它整合一下?
生:(思考片刻)花生的好处。
师:很棒,概括起来就是写花生的好处。
生:还写了父亲希望孩子们成为像花生那样的人。
师:同学们读书很爱思考!其实课文第4~14自然段都围绕一个内容写,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生:(满怀惊奇)我知道了,这一部分都是在议论花生的好处!
师:完全正确!(相机板书:议花生)我们把前面的部分也来整合一下。
生:(讨论后总结)种花生、收花生、过花生收获节。
(师相机板书:种花生、收花生、过花生收获节)
生:老师,为了读起来更舒服,我觉得把过花生收获节改为尝花生更好。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虽然书上没写吃花生,但联系上下文,作者一家肯定吃了花生做的食物。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板书:吃花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教师心中有了学生,精心为学生搭建舞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最中央,学生才会绽放精彩,课堂才会真正绽放出迷人的魅力。
一、留足时间,让学生经历读书体验的过程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如此,语文课上就应该让学生老老实实去读书,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去读书。虽然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都会朗读课文,但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必须经历扎扎实实的初读课文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中,很多老师对于学生的初读环节往往满不在乎,常常迫不及待地赶进度,只想着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落花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时,学生初读时不太熟练。此时,我放慢节奏。在教学“播种”这个词语时,我因势利导:请学生关注前面一组词语——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组词语前面一个字是动词,后面一个字是名词,学生很快恍然大悟,“播种”一词的读音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读到“居然收获了”一句时,我让学生联系前文:就是这样的半亩荒地,就是作者姐弟几个,经过辛勤地劳动居然收获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感受?学生真切体会到母亲、我们姐弟几个对花生的喜爱之情。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好好读书,读出字词句的准确读音,读出文字间的音韵节奏,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刻内涵,读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抒发情感的表达技巧。
二、留足时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新知识的学习建构于原有知识体系上,这一过程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在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经历思维发展的过程。在教学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时,我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思考的过程。提出问题之后的“思考环节”是极其重要的步骤,学生必须自己安静地、沉寂地思考。我没有局限于贴标签似的答案中,而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再次默读思考。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留给学生思考空间。这个时候,学生个个凝神静思,与文本对话。在这宝贵的时间里,教师只要静候即可。大约过了5分钟,我看到很多学生都抬起头来了,显然,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当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后,学生回报给教师的一定是意想不到的精彩。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个体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放飞的是学生思维的翅膀,捕捉的却是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留足时间,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从交流中选取核心问题,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舍得花时间,只有时间充分,课堂才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探究局面。如教学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再思考哪些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最后整合起来说说整篇文章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教师给学生搭起一个个学习支架,其实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了合作探究的机会。起初,学生的回答是零散的、肤浅的、片面的,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回答是聚集的、深刻的、全面的。事實证明:只要教师确定好合作探究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就能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生才会真正站在课堂的最中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真正体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 学生走出了“接受”,远离了“忍受”,摆脱了“难受”,走进了“享受”。想要学生成为站直在课堂中央的人,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