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里“漫谈”传统文化

2021-05-30 22:15李耀平
藏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幻术漫谈文章

李耀平

食色,本人之大欲。告子云:“食色,性也。”《礼记》亦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都文倩《食色里的传统》一书说饮食、说服饰、说行旅、说节令、说草木、说百戏,这些话题,不离日常民生、饮食男女,便以“食色”概括之。作者认为,食色,本就指向基本的物质生活,也含着最寻常的人性,最朴素的情感,而这些,都是古今相通的,传统就在其间。由此,作者自由穿行于古今,巧思迭出,轻声细语,却引人深思。

书中每个话题含十一篇文章,十一个视角,切入小而所识者大。如《节令·腊八食粥》,先介绍此节来历、过节方法,接着谈及腊八节和佛教的渊源,最后又耐心介绍腊八粥做法,进而联想到《红楼梦》与腊八相关的故事,中间不忘挖掘食粥过节蕴含的文化信仰,缀之以“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的金句,让人在不疾不徐的漫谈中领悟“粥之道”。而在《节令·端午人物》中,作者先是介绍了关于端午来源的诸多异说,又看似轻描淡写的引述诸多历史文献和民俗学家的看法,让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端午节俗最初的目的或只为“禳灾”而已。接着作者又分析历史上“评选”出的各种“端午人物”,分析最终屈原胜出的理由,让我们理解了节俗中所包含的的社会、伦理寄托。这篇文章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法,可作者却文笔轻巧,举重若轻,显示出极佳的操控能力。

作为学者,作者强调即便“漫谈”传统文化,也要有理据。但理据往往牵涉很多史料,弄不好就成了堰塞湖,或一盘散沙,难以卒读。本书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巧思牵着,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行文的方式,于是凭借灵心慧性,凭借性情中的俏皮,作者将枯燥的“理据”化用无痕。比如《百戏·幻术西来》一文,作者从蒲松龄《偷桃》发端谈幻术,巧妙地牵扯出一大堆文獻,包括印度教古典文献《吠檀多》、诗人迦梨陀娑的相关记载、东汉张衡《西京赋》所记大型广场幻术表演“鱼龙曼延”以及魏晋佛经所载典故等,其间谈及幻术产生原因,幻术和佛教的关系,以及其间有关“幻”的思想。这么复杂的问题,作者却似变魔术,翻转手掌间竟然展示的清清楚楚。更有趣的是文章最后似乎意犹未尽,又回到《偷桃》,“四方众目睽睽,那偷桃的父子俩究竟怎样让绳索上了天?童子小儿如何碎尸之后又囫囵个儿地从箱子里钻出来的?对此,我略知一二,但还是不说吧。”这真是吊足读者胃口。记得《老残游记》讲王小玉说书:“愈翻愈奇,却陡然一落,人弦俱寂。”此文亦有此妙处。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涉及医卜星相、宗教礼仪、音乐戏曲、建筑书画、乡土言语、时令民俗,乃至鸟兽草木、养生本草等方方面面,并非抽象、虚无、仅待保护的遗产。它们蔓延流淌,渗入当下日常生活。锅碗瓢盆,茶食酒菜,起居动静,喜怒哀乐。因此,作者行文常选择具体一事,立足后再经纬交织,立体呈现传统文化的五色斑斓。《如鬼饮食》由现实中贪吃鬼、馋鬼、酒鬼说起,谈到鬼的饮食,又佐以《左传》等史料,似乎活人见鬼,言之凿凿,情节惊悚,令人观览,欲罢不能。可随后又荡开思绪,说及佛教以饮食作为惩罚手段,遂联想到中元节、拗九节。读者看完才恍然大悟,不得不钦佩作者落笔塑形的智慧,原来作者之意非在“鬼”,而是借“鬼”连接这些掌故,让人们了解其间的传统知识、文化心理。其他《发如韭,剪复生》《男角女羁》《负笈游学》《何以多“客愁”》《见过世面的土豆和红薯》《小满苦菜秀》《傀儡戏,鬼也怕》等皆角度新奇,轻盈灵动。

作者爱生活,爱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草木虫鱼皆有担待,甚至对生死也有通达的理解。如《行旅·死亡也是出行》就展现了一种生命视野。生死问题是千古命题,也是千古难题。一般认为,对生死的纠结根源于对生命的珍视,而作者认为畏惧死亡根结于一种恋家情结,以及对未知的恐惧。正因如此,古人破解生死困扰的方法是将其看作是一次特殊的“出行”。文中说,人们畏惧死亡,想象人死后的去处。最好当然是成仙,于是就有蓬莱仙岛、昆仑神山之类的目的地。然而,成仙技术难度太高,一般人达不到,只好认命,到地下为“鬼”。鬼者,归也,归入黄泉地府,就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地上世界的“翻版”而已。地府和人间可以沟通,但人鬼最好不要往来,于是,就要厚葬死者,给他,也给未来的自己安排好地下生活的吃穿用度。当然,送行的仪式也要隆重,于是,文章述及古代祭祀路神等复杂的丧葬仪式,谈到陶渊明给弟弟的祭文,谈到《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豪华葬礼、鲁迅文中的相关记载等,其间涉及诸多民俗风情、文化心理。死亡是个沉重的甚至要避讳的字眼,可文章读来没有压抑与凝重,这源于中国古代传统仪式对人们生死困扰的心理开解,也来自作者对生命、对死亡的暖心关照,从中可见其温润性情。

作者主张对传统需放松心态,淡化目的,如同对待自然万物,无功利占有、控制之欲,方见夏花灿烂,秋叶静美。这种适度的疏离使作者能保持审思的理性,对所涉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审美等均有自己通达的理解。六十六篇文化随笔,见情见理,时而点染幽默俏皮的玩笑,笔调从容。作者说,这些文章只算勾勒大致地标,以供观者循索,接着,读者还是要徒步向前的,这句话又含着多少包容和期待。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走,观赏吧。”

猜你喜欢
幻术漫谈文章
主编漫谈
用于外交领域的唐代幻术
玉螭龙漫谈
傅氏幻术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民国幻术考略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漫谈雾和霾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