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
2021年年初,领读文化推出了一册名为《一弯新月又如钩:赵珩自选集》的新书。它是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文学好书”获奖作者、最后一代世家文人赵珩半个世纪的个人杂忆,谈吃、谈戏、谈读书,谈旧时风物与人文掌故。这样一部''漫说文化”的小书,还没上市就预售了将近1000册,待全面上市不久即已告罄。本期,记者专访了该书的策划编辑康瑞锋,分享新书选题策划的成功之道。
“宝藏”选题:
创新思维量体裁衣
藏书报:如何想到策划这样一部书?整体思路是如何确定的?
康瑞锋:和赵珩先生相识,缘起于我们正在运作的另一套大书——“漫说文化丛书续编”,这个续编中选取了赵先生关于饮食文化的两篇文章。赵珩先生作为文化界的知名学者,我们自然不会满足于仅仅做他的两篇文章,于是就提前准备了一些功课:将赵珩先生所有出版的书都仔细读了一遍,发现完全可以请赵珩先生做一本自选集,于是就大着胆子向先生提出了我们的想法,没想到赵珩先生非常痛快地应允了,并很快选出了他认为满意的、值得流传下去的文章。这本书从构想到出版历时一年半,在现在这样一个崇尚高效的时代,这个速度委实谈不上快,但我们做得仔细,从排版到校对、设计,都比较仔细,当然最后呈现的书也不错,我们和赵珩先生都很满意。
藏书报:赵珩先生已经出版的作品不在少数,选题策划怎样做到另辟蹊径、亮点突出?
康瑞锋:诚然,赵珩先生已经出版的作品不在少数,如谈美食的《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等,谈旧时风物的《彀外谭屑》《故人故事》和《旧时风物》等,追忆故人的《逝者如斯》等,这些都是经过市场检验且被读者长久喜爱的作品。所以,我们从这些书里,挑选出37篇精华文章结为一册,按照类型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忆饮食、忆风物、忆故人。用赵先生自己的话说,这些是他最好的、最满意的,也是广受读者喜爱的文章。除了一些当下必须遵循的校对原则外,我们对赵先生的文字没有做其他的改动,赵先生的文字也无需改动。我们的编辑重点放在了整本书的呈现方式上。
后来我们总结,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有二:其一,我们从赵先生百多万字的作品中,挑选出版了最具华彩、最有传世价值的文字,这是截至目前赵先生所有最好文字的结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如果一定要选一本赵先生的作品来读的话,这本书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其二,这是一本配乐有声书,我们邀请了专业的主播朗读全书,并精选了背景音乐,做成现在这样一本既可以看文字也可以听声音的图书,可以极大地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增加了赵先生文字的传播度,让更多的年轻读者了解这位文化学者,并从他的文字中开阔眼界,收获文化知识和美的享受。
创意设计:
摆脱旧面孔静待花开
藏书报:在图书装帧处理上,采用了精装小开本,进口荷兰板烫金工艺,使书别具阅读、把玩和收藏价值,当时是怎样考虑的?
康瑞锋:我们将本书的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忆饮食——讲述老饕的口腹之欲,通过美食见出人情和时代变迁的痕迹;忆风物——追忆飘逝的礼俗风物、旧时文人,记录濒临逝去的中国传统文化;忆故人——描摹老辈文人、学者的音容笑貌與交往点滴,从文字中找寻大师的风骨残影。文字娓娓道来、从容雅致。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值得读者一而再地细细品读,所以我们选择了这种比较小的开本。翻开特种纸护封,精装书壳上一弯金闪闪的月牙,点题“一弯新月又如钩”,呈现更为精致,且便于读者随身携带,相信读者拿到它会感受到一流的书感和极佳的阅读体验。
藏书报:配乐有声书的设计,主打什么理念?
康瑞锋:领读文化有声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领读文化出版的一个特色。听觉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我们将文字化为声音:听一本书,就如同作者或书中的角色在你耳边徐徐讲述,而在音频中加入格调相近的背景音乐,既不会让听者觉得枯燥,又能营造一种贴近内容的空间氛围,让听者沉浸其中。我们用声音演绎文字之美、用声音构筑文学世界、用声音记录文化传承,希望给更多人,提供多一种可选择的方式,去走进一本书,去泛览书中的大千世界。
找准定位:
精心打磨于细节处有沉淀
藏书报:编辑出版该书是主打“怀旧”牌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意义?
康瑞锋:“怀旧”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作为前辈学者,赵珩先生在书中写到的那些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和文化掌故都是他亲历过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很多人和事都已消逝不存,将这些过往用适当的文字呈现出来,流传下去,为过去的风物、文化留存一点记忆,也给今天的人们一点知识,一些启迪,一种美的享受。
藏书报: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康瑞锋:除了正常的团队支持外,印象最深的支持来自赵先生。为了更好地推广这本书,我们邀请了著名的学者、西安文川书珩的崔文川老师给这本书做了一枚藏书票,印好后,拿去请赵先生题签。赵先生大家风范,非常耐心,一丝不苟地题了三百枚,一手漂亮的皆,让身为后辈的我们艳羡又汗颜。
藏书报:图书出版以来反响如何?对出版此类选题的图书,您有什么心得?有哪些成功之处?
康瑞锋:在这本书上市前,我们就销售了将近1000册,在疫情尚未平息的时期还是很不错的一个成绩,目前此书已经全面上市,首印数量即将告罄。从一个编辑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做了一本特别“恰当”的书,文本上佳,呈现方式适当,既不奢华也不简陋,一切都刚刚好。
这些难得的编辑经验,实在是没什么遗憾。希望可以做更多这样的好书,也希望读者都不要错过这样一本好书。和其他我们出版的图书一样,文本是我们最为看重的。有好的文本,加上恰当的呈现方式,加上必不可少的那一点运气,就可以做出一本不错的书。重点就是和作者一起构建内容、打磨内容,让内容自己说话。这是我自己,也是我们团队一直以来秉持的工作原则。
藏书报:目前还在酝酿出版哪些选题?
康瑞锋: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特殊现实,我们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出版节奏非常缓慢。但2021年我们确实准备了不少好书,有“冯至作品集”,有竹久梦二的作品,有去年获奖无数的《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作者的新书,还有赵园、薛冰、孙郁、黄子平等等知名学者的作品,好书多多,目前都在编辑设计阶段,值得期待,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读者评价】
当下文化和社會快速发展,旧有的传统和风物都逐渐逝去,无法挽留。旧有的故事只能在少有的载体中看到。而赵珩先生用自己的文字和回忆,留住了旧时光的角落。看赵珩先生的文字,找到了某种熟悉又仿佛陌生的感觉。其文字精简凝练,颇具古风,这已经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十分少见。他的文字配以故事,仿佛都不属于这个焦虑的时代。其忆人忆事,但不输出观点,以纯文学出现,也及其少见。
——读者渝南
敦厚可敬情真意切的启功先生,新月派诗人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重视传统文化、懂戏曲的朱家溍先生,王永兴先生、袁行云先生、唐鲁孙先生与作者的父亲王守俨先生,每一个都是各个专业的大家,并且都是富有个人魅力与个人才情与一身的才子文人。他们的离世,如作者所说,带走了一段鲜活的历史,留下一些陈旧的记忆。
——读者陶鹿家
读完整本书,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老麦的粽子,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怀念某个不在人世间的人,是怀念他做的东西的味道呢?还是怀念这个人的气息呢?我想,都有吧。如果老麦知道有人这么怀念他的粽子,估计也会欢喜吧。
——读者吴呱呱
第一次读赵珩的作品,但能够从书里体会到文人生活的诗情画意,三个部分各有风韵,不管是饮食、风物还是故人,都是很不错的散文,适合冬日阅读。
——读者须风呀
看书时有一种遗憾和庆幸的纠结感,遗憾的是,有些东西都是一去不复返,无论我们怎么强求,它们就是已经消逝在过去了。而庆幸的就是有人见过、玩过、吃过、认识过,并将其记录,那我们便也可以看上一看了;我最喜欢的部分还是人物记述,因为我们正在丢弃我们的国学文化,无论我们多努力地在证明它们有多重要,但不得不说它们在远离我们,所以在看到书中的前辈们时,就会有一种莫名想要学习的冲动,因为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书生,他浑身散发着魅九不断地吸引着我们。
——读者尼山夫子读书
赵老以追忆父亲这篇作为全书结尾挺有意义的,父与子本就是一种生命、亲情的传承,这里也印证了书名的寓意:新月照样每月升起,周而复始,关照人世,永无尽也……
——读者艾菲儿
(摘编自豆瓣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