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蜀
商务印书馆是民国时期影印古籍品种和数量最多的机构,其他机构所做影印古籍之总量,恐不及商务的一半。因此,我们探讨有关古籍影印问题时,应该更多地从商务的出版物中寻找答案。例如古籍影印中的金属版印刷。
使用最广泛的影印工艺
金属版印刷,是民国时期影印古籍大量使用的工艺,商务印书馆著名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从刊》续编、三编,就是金属版印制的。《百本二十四史预约简章》谓: “全书约六万五千叶, 分装约八百册,照六开本式。选用本国上等纸张,分连史、毛边两种,用金属版精印。”《四部从刊续编预约样本》:“本书悉依初编主旨,专选宋元明旧刊(兼及清本必取精刻)及精校、名抄、稿本。以金属版,用中国手工制连史纸,照六开本式影印。”再有,《百衲本资治通鉴》也是金属版印制,而且时间更早。该书书前牌记记载:“本馆借到双鉴楼百衲宋本资治通鉴,用金属版影印,与原版真迹比较,无毫厘之差。大雅君子,幸赐鉴察。如有翻印,千里必究。民国8年春,上海商务印书馆谨白。”又,商务出版之《憲斋集古录》《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嘉庆重修一统志》《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元明善本丛书十种》等众多大部头古籍,均为金属版影印。
“金属版”的名和实
那么“金属版”到底算是哪一种印刷工艺呢?其实,所谓金属版印刷,就是石印经过改良,用金属版材替代石版后的产物。曾任职商务印书馆印刷总厂的贺圣燕,在其《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一文中说:照相石印,“以照相摄制阴文湿片,落样于特制胶纸,转写于石版。吾国初期石印书籍,多用是法制版。然此法以胶纸转写,笔划较细之物,未能翻制清楚。至民国9年(1920),上海商务印书馆始用直接照相石印法,不用胶纸,以阴文直接落样于亚铅版,出品既精而速。”此段话证明,1920年时的商务印书馆,已去掉胶纸转印的环节,直接用摄影图像去晒版了。但这并不等于金属版也在此时出现。据前述《百衲本资治通鉴》牌记所云,民国8年(1919).金属材质的亚铅版就投入使用了;《憲斋集古录》则还要早一年,民国7年(1918)就已面世。实际上,在直接晒版方式产生前,金属版就已经在商务印书馆使用了,只不过仍需通过胶纸转印而已。这也就解释了《商务印书馆大事纪要》, 记录此事时,为什么没有特意提到“金属版”。《纪要》云:“民国9年(1920),《四部丛刊》及《世界丛书》开始出版。使用平版印刷上的直接晒版方法(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560页)。
“金属版”成为营销亮点
早期的石印所用石版,系大理石制成,全靠进口,既笨重又昂贵。但原有的石印设备及石版材料,还要继续使用,以免浪费。因此,商务启用金属版之后的一些影印古籍,仍为石印。例如《学海类编》即为石印,并且序言中予以说明:“双鉴楼主人既得初印精本,敝馆请付影印,主人慨然允之。……今用泰西法摄影,石印,视原书缩减四分之一尤清朗悦目。”一些石印之书还特地标明“石版”二字。如影印《越缦堂日记》预约简章,云:“全书四千九百余叶,用上等连史纸,照四开书式,石版精印。”影印《元至治本全相平话三国志》,亦注明:“全书七十一叶,仿蝴蝶装式,分订三册,合装一函。照六开本式,用二层海月纸,石版精印。”另外,在图书广告中也,有《石渠宝笼》《元曲选》系石版印刷的说明等等。总体上看,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影印古籍,凡重要大部头之书,多用金属版工艺,其数量远超石版。因此,当下一些论述民国古籍影印者,动辄以石印贬低商务,实则是不明就里。
商务印书馆在其影印古籍中标明“金属版”印制,尤其是较早面世的《百衲本资治通,鉴》,打破惯例,在牌记中增加了金属版印制的内容,说明“金属版”质量更佳,是一个有效的营销亮点。
以上说的是商务印书馆的情况。其他不做古籍影印,或做的数量较少的机构,同样注意到金属版印刷的商业卖点。例如中华书局,虽然以排印书为主,但采用金属版翻印了大量古代碑刻、金石拓本、法帖,书法墨迹、楹联。书局甚至还专门成立了“金属版部”,此类图书版权页上一般都有“金属版部”的标识。还有艺苑真赏社,在所印同类书的版权页上,会笼统地标注“玻璃金属版宣紙精印”。“玻璃”,指珂罗版印刷,比金属版的质量更好,书价当然更贵。
从印刷技术的角度衡量,上述金属版与石版印刷性质相同,都属于“水墨相斥”原理的平版印刷,油墨并非由金属版直接传递到纸张上,这与金属材质的铜、锌版凸印,有着本质的区别。
铜、锌版“传奇”
为更好地理解古籍影印中使用的金属版印刷,有必要科普一下民国时期,某些没有标注“金属版”的金属版印刷,那便是铜版与锌版。铜版又分凸印、凹印两种,后者因工艺难度大,价格昂贵,使用较少,以下仅介绍凸印铜版的情况。
民国时期的铜、锋版,主要用于印制书刊的插图、图版,尤其是与同为凸印的铅排书刊配合使用,更加方便。铜、锌版的加工工艺基本相同,均为摄影晒版后用化学药水腐蚀而成。质地致密,硬度更高的铜版,大多制作网目版;锌版则只用作印制没有层次的线图。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神州国光社、有正书局便用铜版印制了不少古代绘画和书法作品。
铜版印刷依靠网目表现图像的浓淡层次,因此民国时期铜版又称“网目版”,有时网目版干脆就成了铜版的代名词。例如有正书局在《名画外集》第八种,宣传《中国名画集》时云:“本集系搜罗唐宋以来诸大家名画真迹,制成珂罗版、铜版,分别精印成册”;在《临宋元十二景》画册版权页宣传《中国名画集》时则说:“本集系搜罗唐宋以来诸大家名画真迹,制成珂罗版、网目版,分别精印成册”,“网目版”代替了“铜版”。神州国光社的金石书画图册,也同时采用珂罗版和铜版印制。宣统元年(1909)刊印的《黄石斋书王忠文祠记》,系铜版印刷,册中介绍其制版印刷特色时,重点就放在了铜版的网目上:“本集所制网目铜版,其网目极密而细,极明而显,清朗悦目,可与玻璃版(珂罗版)相并,亦与寻常者迥殊”。相比于珂罗版,铜版印刷的优势是印制效率高、周期短,拼版方便灵活,这些在以铅排字为主,出版周期严格的报刊中,尤为重要。
再有,那一时期的彩印,质量最好、效率最高的也是铜版印刷,珂罗版、石印、胶印的彩印,均达不到高质量、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因此,民国时期期刊杂志的插图与彩色封面,大多采用铜版印制。有时为了彰显特色,在期刊目录中还对图版注明“铜图”,封面和封底则标以“三色版”“五色版”,乃至“七色版”。其实所谓“三色版”,就是采用红、蓝、绿三基色原理印制的彩色图像,系彩印的代名词、是当时最先进的印刷技术,至今仍未过时。至于五色版和七色版,是为了加强效果而印上的某种专色,属于锦上添花之举。
铜锌版印刷与铅排印刷一样,印版直接着墨后转印到纸张上,印刷质量高于平版印刷(尤其是早期的平版印刷)。锌版一般用来印制无层次的线图,这一点与金属版一样,但墨色和质感要好一些,成本也高于金属版。不知是否要区别于平版印刷的金属版,民国时期的铜锌版,很少自称“金属版”。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插图较多的艺术类期刊,目录页经常将图版单列,凡铜版者均注明“铜图”。1925年的第一期《明星特刊》,甚至在目录页首行标明“铜版插图计七幅锌版一幅”
可见,民国时期的“金属版”,大概就是平版印刷中亚铅版的专属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