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雅娟 顾恒芹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患者中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接诊的82例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比两组抢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抢救时间对比,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对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患者群体内实施,能够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患者;全程优化护理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冠心病逐渐演变为人类第一大杀手,平均每15秒就有一位中国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取生命[1]。而急性心肌梗塞就是冠心病的其中一种,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2]。最突出的临床症状为胸骨后疼痛,位于胸骨体上断或中断的后方,也可在心前区。发病人群主要是老年群体,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所以患者治疗中的护理工作就显得较重要。因此,本研究提出将全程优质护理运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日常护理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共8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40~75岁,平均(51.23±5.6)岁;观察组:男31例,女10例,年龄43~72岁,平均(50.43±5.7)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1)病人状况的实时监测。一是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对病人病情的密切监测,杜绝病人出现其它并发症,如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等现象,借助动态心电监护手段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效记录病人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当病人病情危重变化时,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急救措施,及时抢救病人生命。(2)氧气吸收护理。吸氧治疗是急救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减少梗塞面积。根据心梗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氧饱和度,对吸氧治疗、吸氧浓度等进行实时调节;如梗塞症状缓解后,需调整给病人低流量供氧;如果病人在进食或大小便时,有剧烈胸痛或心前区疼痛的症状,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氧气,以增加心肌氧气的供应,缓解缺血和疼痛,减少急性发作的可能性。(3)指导病人结合病情正确使用药物。如果病人的血压稳定,就可以建立静脉通路。术后1~3d,保持补液出入平衡,调整输液速度,调节病人血量。同时,对病人用硝酸甘油治疗,控制每分钟输液7~9滴。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病人的脉搏、心率等。当病人出现血压下降时,应在静脉导管内另设一个导管,为病人滴注多巴胺,使其速度控制在每分钟7~9滴。(4)让病人卧床休息,避免任何活动。采取卧位方式,指导现场工作人员做好简单的现场救护工作;车内根据求救者的病情描述做好相应准备,准备好吸氧、输液和抢救设备;到达现场后,根据病人的病史、病情、心电图及医嘱立即进行急救护理;给予镇痛、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密切观察病人胸痛的部位、程度,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加以处理;同时对意识清楚的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加强心理疏导,使病人情绪得到安抚和鼓励;转运途中利用车载通讯设备及时与院内急诊室联系,通报病人病情,协调院内救治,估计到达医院的时间,开辟绿色通道;到院后立即按急诊常规进行处理。
观察组: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方式。护理内容包括:(1)治疗护理。指导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及时给患者持续中流量吸氧(3~4升/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心肌缺血、缓解疼痛。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可遵医嘱给患者进行药物止痛,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防止药物对患者呼吸的抑制。(2)心理护理。患者在治疗中易出现悲观、沮丧、绝望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多理解、多容忍、多安慰、多鼓励病人情绪;告诉患者需保持良好的心情,对治疗有一定帮助;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配合治疗,让患者相信可以战胜疾病。(3)生活护理。进食不宜过饱,可少食多餐;在保证营养均衡情况给予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嘱患者戒烟酒,忌辛辣、生冷刺激食物,防止加重病情。为患者提供相对安静的休息环境,备用床欄,防止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嘱患者第一周卧床休息,第二周可逐渐离床,在床边站立或在室内慢步走动。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可给予缓泻剂,不可用力排便避免引起其他并发症加重病情。帮助患者改变体位、洗漱、满足患者日常需求,保证病房肃静,保证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提前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便于患者病情加重时节约抢救时间。(4)健康指导。嘱患者日常生活中不搬过重物品;放松精神,保持愉悦心情;不要再饱餐或饥饿时洗澡,水温应于体温相当,避免过热;注意气候的变化,持续低温、大风、阴雨都会使病人感到明显不适,是诱发疾病的因素之一。与恶劣天气时,患者要注意保暖或加服扩血管类药物进行保护,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给患者普及相关疾病知识,懂得识别梗塞的先兆症状并能及时处理。若感觉不适,立即就医。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指标为分诊时间、停留时间、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取其均值。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所得数据储存在Excel2021表格中,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23.0;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抢救时间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分诊时间、停留时间、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均为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56%(40/41),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82.93%(34/4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先兆包括持续发作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多为濒死感、压迫感的疼痛,休息或服药后不能缓解症状,有突发性的恶心、上腹疼痛、严重心率失常等症状。患者发病急且相对复杂,治疗时需注意各项体征的变化,确保患者病情不会进一步加重,给予输液、吸氧、心电监护等一系列治疗,同时应及时为患者缓解疼痛,安慰患者心理,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常规护理内容较有局限性。近年来,经常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运动员、演艺界人士、警察、医生等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的消息。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的血液循环紊乱,导致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这种疾病非常可怕,其特点是危重,病死率高,即病人发病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造成死亡。因此,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临床医生介绍,大约70%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院前,这也要求大家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以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4]。缩短抢救时间是临床治疗的关键。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全程优质护理能有效地护理到患者各个方面,监测患者各项症状的变化,给予一系列生命支持,与患者交流保持患者心态良好,建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指导患者日常饮食及用药,给患者普及相关知识,做相关健康指导。本研究发现,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对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全程优质护理能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所需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临床可推广。
参考文献
[1]虞琼. 急诊护理绿色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时间、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18, 25(22):2979-2981.
[2]沈玉英,李艳津,陈珠珍.急诊优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17):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