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荷
文徵明一生值得称道的事迹很多,但是读罢《文徵明传》,令人深刻的却是衡山先生的苦与乐。
不时有人揶揄文徵明为“落第才子”,这既是事实,也是文徵明苦涩人生的一面。文徵明七岁丧母,随即抚养在里中外祖母家,三十岁父亲文林去世后,遵从继母吴氏的安排,与兄弟析居。生活一度窘迫,到了向朋友陈钥借钱才能开锅的地步(作有《寄陈以可乞米》一诗),到了四十二岁时,故交俞谏见徵明依然身着旧衣境况贫寒,还谋划借机资助他。据周道振先生考证,文林有三子一女,然而文徵明兄弟间并无同苏轼、苏辙兄弟般真挚的情感,徵明恪守弟道,事事不与之计较,大抵只是勉强维持罢了。在什途上,虽然他的父亲叔父都是进士出身,文徵明却被困在科举考试中三十年,八次乡试皆落第,始终只是一诸生。后来被工部尚书李允嗣举荐授予翰林院待诏一职,赴京上任后因“学历问题”被同僚暗地嘲讽,又恰逢嘉靖帝借“大礼议”发难的政治动荡期,文徵明愈发郁闷,思乡心切,写下了“忤怀只觉官无味,作意那知退亦難”的诗句。还好没人惦记他这个“书画博士”,三年任期一满,他致什出京,毫无留恋。归家后,58岁的文待诏已然名满天下,他“悠游林泉,翰墨自娱”,经济上不必再发愁,“筑室于舍东,名玉磬书房,树两桐于庭,”(文嘉《先君行略》)然而此时,文徵明的老师、仰慕的前辈们如王鏊等多已作古,交好的祝允明、唐寅等多在他旅居京城的这几年离世,“东庄十友”已不全,“吴中四才子”只余一人,孤独的文徵明成了主持“吴中风雅”三十余年的一“闲人”。
然而比照后辈的江南才子徐渭,文徵明又幸运了许多。徵明23岁时迎娶了吴愈的三女吴氏,他们一生恩爱,吴夫人操办文家的一切家务。文徵明也非常尊重这个给他带来久违家庭温暖的女子,不纳妾不狎妓,留下了“生平不二色”的美谈,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在保存至今的信笺中,文徵明外游所遇到的人和事都逐一向夫人汇报,又嘱“家事、汝身自能料理,不须我记挂。但须省气省劳,勤勤服药,将息身子为上。”结尾落款“徵明在淮安舟中书,三小姐收看。”(《致妻吴夫人》,《文徵明集(增订本)》)读之,掩卷而笑。
文徵明少时发育迟缓,开口说话晚(外若不慧),很难说和年幼失恃没有关系。还好父亲文林关心他的进学,寻觅了三位同乡的名士为师,徵明跟从吴宽读书,吴宽号匏庵,成化八年(1472)的状元,也是一位忠厚长者,德行文章和名望都很高,他欣赏徵明的才华和勤奋,时常在公卿间举荐他。文徵明“少拙于书,遂刻意临学”,遂拜祝允明的岳父李应祯为师增进书法,李应祯号范庵,和书法一样有名的是他的耿直严肃(性刚介难近),徵明“持弟子礼惟谨”,李应祯器重就把笔法一一传授给他,后来他的女婿祝允明和弟子文徵明的书法成就都青出于蓝。徵明还向“明四家”的沈周学画,沈周以丹青见长,诗、文、书修养都很深厚,这对师徒交往时间最久、情感最深厚。直到晚年,文徵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吴师、李师和沈师,与他们的后人世代交好,时相往来。除了这三位授业导师还有文家的故交好友都是徵明请教的对象,使得他日益精进,博雅多能。文徵明与这些高洁之士交往,令他更追求儒家的道,“平生规守”,并没有沾染“玩世自放”“愤世嫉俗”的态度,也规避了很多祸端,较之好友唐寅,他顶住了宁王朱宸濠招揽的诱惑,年老时婉拒为权臣严嵩赋诗祝寿,这些流传下来的事迹在后人看来都是极有远见的。
明中叶商业活动繁荣的苏州,带动了江南士绅对文化艺术等精神享受的追求。衡山先生以其清雅的作风和温厚笃实的性格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景慕,四方的乡绅和富商都来结交。退休后的文徵明,作为苏州文苑的中心人物活跃在长江下游地区,“于是四方求请者纷至,公亦随以应之,未尝厌倦”。在“退休”后的三十余年间,他接引后进,刻书勒帖,促进了这片富饶土地的文化繁荣,形成了以文徵明及其子弟为核心的吴门画派的高峰期,据《明史》记载,“四夷贡道吴门者,望先生里而拜,以不得见先生为恨”。这些人络绎不绝,从他的亲友手中高价收购徵明的墨宝,因此文徵明的书画流传在海外的也很多,2020年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书道博物馆,有一场名为“文徵明和他的时代”纪念文徵明诞辰550周年的特别联展,可谓倾尽了日本国内的文徵明收藏,虽然受到了彼时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文徵明特展作为承接2019年颜真卿特别展,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在《文徵明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得以窥见文徵明在姑苏的人气。嘉靖年间,有一位年轻人被誉为“文如贾谊,字像锺、王”,他中了进士却不打算做官,想要拜同乡的文徵明为师,有人劝他,你已经得了官,为什么还有去拜师呢?你难道不知道现在有些人只是称道文徵明的书画吗?年轻人说:“你错了,书画只是大家易于见到的一面,骨子的德行学问,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礼部郎中陆师专门辞官拜入门下,友人讥笑,陆师正色说:“文先生以艺藏道也。”)这个年轻人名叫陆师道,日后成为最得文徵明真传的弟子。
还有许多与文徵明有交游酬赠的名士,作者选取他们往来的事迹、细数他们的生平,极具文献价值。尚有些徵明的轶事真伪掺杂,或转录自他人旧作,较难辨白,作者则一一实录,聊供参阅。
作者周道振先生穷尽搜研之力,集腋成裘,探访明中期苏州那些惊才绝艳的书画家的人生轨迹,收藏他们流传下来的字画书籍,乐在其中不畏辛苦。从无数相关的人和资料那里,挖掘出了文徵明盛名之下隐藏的历史碎片,让沉默在历史长河的真实片段一一复活、重现。读着书中的文字,仿佛看到冬日里,“徵明总是着一件红色的丝绒衣服,头上戴着卷檐的帽子,坐在遮风的白纸屏下。屋内生一只火炉,和来客们随便漫谈着。客人们总是听得不知天色已晚……”抑或者年轻时同唐寅等游石湖,好友们戏弄他,唤藏在舟中的妓女出来斟酒,被吓了一跳的“徵明失声大叫,几乎跌倒水里去,最后弄了只船逃回岸上”,严谨又不失趣味。这本书可谓是“文徵明和他的时代”最善的汇编与注解,一部从正史、市井闲谈、笔记还有书画里,还原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衡山先生的著作,助读者跨越五百年的岁月,了解一个成长生活在富庶江南的明朝士人,看他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官宦子弟一步步走向了书画双绝、冠绝群彦的江南名士,为读者打开探索文徵明书画艺术世界的钥匙,系统立体地了解“文徵明其人其书其画的个性与价值”。且听他娓娓道来文徵明和他朋友们的故事。
480多年前,文徵明在好友王献臣营造的拙政园中栽下一棵紫藤,这颗“文藤”历经风霜,至今苍劲遒健,立于苏州博物馆的卧虬堂前,每年苏博都会精心采集有一批“文藤”种子,让它们跟随海内外的观众奔赴五湖四海。也希望这本《文徵明传》像一颗种子,将“文脉”传承,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