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周超 采访、撰文=张敏
艺术家简介:
崔迅,1974年生,陕西西安人。199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2013年创建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2016年至今主持策划多项国际国内大中型美术展览活动。现任西安崔振宽美术馆馆长;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理事长、馆长;陕西水墨长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美协公共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科教文卫专委会委员。
崔振宽美术馆馆长 崔迅
“地域”所阐释的,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空间,由这个空间催生出绘画流派、画家群体,实际是个古已有之的现象。南朝与北朝隔江相望,山水画也曾南北分派而论,然而江山的一统与分裂或许是政治事实,自然境界却无高低之分,绘画、文学、艺术每一眼都是往最终的目的地张望,由此来说,“地域”似乎又是个伪命题。
“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21 山水画邀请展”崔振宽美术馆已经举办第二届了,往展览名前加上西安,不免让人将题材、画家群体往西安这个地域上靠,崔振宽美术馆馆长崔迅却说:“地域性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当时做这个展览,视野首先是全国性的,只是陕西作为山水画重镇,一些艺术家的名字绕不过去。”而当被问到选择参展作品的标准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学术。”崔振宽美术馆地处古城西安,它生于“地域”,长于“地域”,最终又以“学术”挣脱出了“地域”这个伪命题。
挣脱,并非没有痕迹。第二届西安山水画邀请展共邀请艺术家三十三位,其中八位本土艺术家,当以“学术”作为评判标准,人们便迫切想要得到一个答案:陕西的山水画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价值,总是在对比中凸显出来。但这种对比不含褒贬,不是要争辩,论出优胜劣汰,而是关照。关照陕西艺术家群体的境况,也关照山水画的发展。
“传统”与“当代”被当做对立的概念谈论了太久,很多人是将自己搁在了“中间”的位置,于艺术家来说,那是在经由反思之后在理性状态下的艰难推进;于崔迅个人来说,他从当代的“冒险”游戏中抽身而出,反观所谓的当代,并说“我开始警惕生怕自己不够当代的艺术”。
“‘山水画’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更好”,这一点,崔迅与许多山水艺术家的感受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对于创作的人来说可能更“乐在其中”,崔迅却坦言自己从来没有轻松愉悦过。他总是重复的一句话是“我做的还不够”。他这样苛求自身,也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艺术的“前后”两端,同样带着这样的感情和期待将根重新扎回西安、中国。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地域性”,那实则,是情怀和胆识。在面对西方强有力的两波思潮冲击时,很多艺术家曾经历短暂的激进和迷茫,最终不少都选择往后“退”一步,因为深知否定和求变不是件易事。崔迅作为崔振宽美术馆的馆长,他的节奏与艺术自身的发展、艺术家的创新推进有着某种内在的同步,不清楚目的在哪,对手是谁,似乎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搁在远处。
却,急不得。
“我不赞成简单的复制、拼凑,而是随着自己内心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磨砺,自然而然走到这么一个地方,可是完全自然而然一般走不到哪儿去,人人都有惰性,肯定需要积极学习、努力破坏一些什么,努力去纠错、去创造。既是积极主动,又是自然而然。”
自然的双重性——第二届西安山水邀请展
THE TWOFOLDNESS OF NATURE
THE 2ND XI'AN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LANDSCAPE ART
主办单位: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水墨记
协办单位:西安出版社
学术主持:寒碧
策 展 人:侯昌恒
出 品 人:崔迅
展览总监:上官争奇、刘玲
展览设计:赵文亮
开幕时间:2021 年5 月22 日(星期六)/10:00 am
研讨会时间:2021 年5 月22 日(星期六)/15:00pm
展览时间:2021 年5 月22 日— 6 月22 日
展览地点:西安崔振宽美术馆(2/3/4/5/6/7/8/9 号厅)
学术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寒碧、鲁虹、彭德、皮道坚、尚辉、王鲁湘、吴洪亮、张晓凌
参展艺术家 :(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向迅、程大利、成军、崔振宽、杜小同、樊洲、方向、郭志刚、廖渊、林淼、卢禹舜、罗平安、吕三、仇德树、丘挺、桑火尧、邵泳、石荣强、涂少辉、王保安、王劼音、王牧羽、王绍强、徐龙森、严善錞、姚鸣京、姚 媛、一了、曾健勇、张捷、张志民、张振学、赵强
崔振宽美术馆外景
对 话
1·谈“西安山水画邀请展”每位艺术家都得按自己的方向走,中国也得按中国的方式走
艺术品鉴:您最开始做“自然的双重性”山水邀请展的初衷是什么?
崔迅:首先,我们想要打造属于崔振宽美术馆自己的品牌展览;再者,这也是我熟悉的范畴,相对更加顺手;最后,山水是一个大门类,还有很多事儿可以做。
有时候我也会思考,现在的很多展览唯恐自己不当代,我现在对“当代”这个词会有一些警惕,虽然个人时常也会摇摆。完全拟古式的传统肯定不行,但是不是越当代就越好?我目前有一些怀疑。整体看过中国当下整个艺术发展的现状,我更坚定的是,山水画还有很多事可以做,这条路并没有堵死,而且它还可以走得更好,主要是传统与当代的对接、转换,这也是我要做这个展览的初衷。
中国的艺术从业者数量非常多,八五思潮之后,“山水画”创作并没有因为反判、否定的风潮而断掉,依然还有大量的艺术家在坚持创作,或者说涉猎“山水画”的艺术家还越来越多了,是否越来越好或许不能做出判定,但相比三十年前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和突破。这说明,不同于过去全盘西化式、全盘否定式,通过反思与学习,艺术家个体反倒对此更有信心,更有自信。这也是我不觉悲观的原因。因此我说,对“当代”一词要保持警惕,每位艺术家都得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中国也得按照中国的方式走,保留发扬传统核心的部分,或看感兴趣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做好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
崔振宽美术馆外景
艺术品鉴:您个人如何解读“西安山水展”和“自然的双重性”这两个概念?
崔迅:定名为“自然的双重性”策展人有自己的考虑,我个人更强调“西安山水展”这个概念,就是类似于“西安双年展”的山水专题展。因为双年展是大规模的、以城市为依托的大型艺术文化活动,显然我们馆一家承载不了这么大的概念,所以选择了“山水”专题。
我认同这个名字,是“双重性”这三个字本身很有意思。双重,其实就是多重。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多重的,多元的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是多重的,社会身份也可能是多重的,艺术家在创作中也是有着各种观念思想的碰撞交织在一起,等等。这更符合当下人的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生活和生存状态。就此次展览来说,“双重”既可以理解为传统与当代,也可以理解为继承和发展,延革与重构甚至还可以理解为风景与山水。至于每个人怎么去解读,每位艺术家要怎么解读,这就相当于是抛出了一个话题。
左图:崔振宽《山非山之一》210×155cm 2020 年 右图:卢禹舜《永远的敦煌》193×398cm 2018 年
自然的双重性——第二届西安山水邀请展参展作品
艺术品鉴:您在选展览作品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这些画家是从哪个方面来评判的?
崔迅:画家的选择是我和策展人共同的意见。首先,“自然的双重性”山水邀请展的定位是全国性展览,但从地域上考虑的话,由于陕西在全国美术界占有一定地位,所以西安本土画家会占有一定比例;其次,作品题材限定在山水,风格却不拘泥于传统中国山水画,兼顾传统与当代水墨,注重风格的多样性。
当然,学术评判是最基本的条件。每个艺术家个体纵向上自身会不断向前推进、拓展,从横向上来讲,不论是同时代的艺术家还是同年龄段的艺术家,都有个人很鲜明的面貌,我们在尊重风格多样的前提下将学术作为一个基本考量,注重作品本身的质量,而不是艺术家的官方身份和职务,展览中有职业艺术家,也有画院院长,这都不重要,因为“自然的双重性”是学术性展览,又是一个非官方的美术机构主办,在这方面会自由一些。
2·谈“地域”地域与官方职务都不是我们主要考虑的问题
艺术品鉴:现在全国的展览在选择画家或者作品时,在策展地的画家入选的机率更高,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崔迅:艺术家聚集是个客观事实,也是普遍现象,例如京津、江浙、岭南、山东地区,包括陕西地区等,我们办展览并没有刻意“照顾”陕西地区,因为陕西本身就是山水画或者说是中国画的一个重镇,这是大家达成共识的,而且陕西从长安画派到三四十年代,再到六七十年代,整个艺术家梯队还是比较整齐的,所以有部分西安艺术家进入展览之中,是理所应当的,况且三十三位参展画家中只有八位是陕西地区的艺术家。即使这个展览是在北京或者其他地方办,我相信西安有几位艺术家也是绕不过去的,如果以学术来评价,入选的艺术家都是被业内认可的,他们也都够这个资格,这是主要原因。
崔振宽美术馆展厅
艺术品鉴:那您怎么看待西安呢?您如何看待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它向当代意识寻求突破之间的关系?
崔振宽美术馆展厅
崔迅:深厚的传统对城市来说从来不是拖累,只是无论是发扬传统还是寻求当代突破,这两端都没有将事情做好。西安不只需要做好十三朝古都的文化生态系统保护,还要发展西安现当代文化,建立西安现当代的城市文化系统,这是作为一个西安人最有感情也是最期待的地方,而我作为崔振宽美术馆的馆长,也在竭尽所能做自己能做的一些工作。
崔振宽美术馆
对于一个底蕴深厚的城市来说,传统与当代从来不矛盾,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欧洲曾经的文化重镇,然而现在当代艺术做的也很好,就像即使西安周围再多一些高楼大厦,也不妨碍将城墙遗址保护好,把博物馆做的更棒,把那些有价值的老建筑保留下来。中国现在许多城市同质化太严重,全国范围内的开发区一模一样,有时候会恍惚,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
西安的文化底蕴是城市的优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传统,例如上海,上海的传统就是现代,所以这一地区在面对现当代文化时会显得更从容,而且它的从容是自然的,并不是为变而变。
3·谈“美术馆”馆长的职责就是守住底线
艺术品鉴:您认为普通大众如何去欣赏、理解展览中的作品?
崔迅:中国的美术馆事业是超越这个时代的。美术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快,现在经济发展差不多了,可是人整体的文化素养还远远没有跟上。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去美术馆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看不懂”,当代艺术看不懂,传统的能看懂吗?也看不懂。艺术欣赏需要门槛,我觉得大家有机会在闲暇的时候尽可能的多看、多感受,看得多了就会有自己的评判,这个评判或许并不专业,但是你自会有一个评判。如果都没有见过,当然不会有什么感受的。这种“看”尤其体现在儿童阶段,我们的公教会侧重这方面,包括我们也有自己的少儿美术培训,美术馆应该发挥出来的,或者说我们的优势,就是一些好的展览、好的作品能让孩子们看见。
艺术品鉴:美术馆在展览呈现的形式、装裱的方式或者各环节有什么更新的规划?
崔迅:展览在设计上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是群展还是个展。个展在有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只需要策展人、艺术家两个人达成共识就可以做的比较好。群展比较难,不能说满足每一个参展的艺术家,起码需要让大家基本都能接受,有时也难免会做出一些“平均”,不能太过冷落哪一位艺术家,这个部分我觉得是群展很难逾越的地方,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后期还是会在这个问题上多下功夫,在有限的范围内,在“平衡”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特色。
艺术品鉴:您认为,以“概念”串联各门类艺术作品和您提到的用“平衡”的办法控制群展作品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崔迅:我有时候也会思考,一个群展到底要突出什么,是突出策展理念还是突出作品?如果要突出策展理念,那么又要用怎样的一个内容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串联起来?就像用线串联起一颗颗珍珠,问题在于我是在意这条项链,还是在意每一颗珍珠,这就会带来取舍的问题,同理,究竟是展览超越作品还是作品凌驾于展览理念之上,值得我们考虑,目前无论是我还是策展人面对群展都会比较“控制”地做这件事。
之前想过,有些作品偏传统一些,我们是否可以在展厅里做一些类似中国传统文人书房的氛围营造,氛围营造好可能会有一些带入感,我个人觉得有些画蛇添足、浮于表面。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展览设计是一定要有的,我不排斥,也希望能做的更好,但是它一定是要有尺度。
艺术品鉴:您个人的意志在展览和美术馆事务中体现得多吗?
崔迅:我尽可能不用个人的具体意见参与展览工作,我们的展览有学术主持、学术委员会、策展人,我们会交流会商量,但我不过多干涉,因为展览、美术馆是具有公共性、学术性的,它不能成为一件个人的事情,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学术延续性。有的人说一个馆长水准的高低决定了这个美术馆的高低,而我想一个美术馆要做“百年老店”,要做长久、持续的事情,它一定要有具体的规范,不是个人的意见。馆长可能能做策展,也可以是一个展览的学术主持,可是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馆长不可能全部都兼职,对我来说,做好管理就很不错了,除此之外,我觉得自己其实是在把控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学术的底线。
民营美术馆有时候随机性会强一些,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几年做的这些展览基本上都是深思熟虑,当然,于我个人而言,还是需要冷静,这个冷静是指思考应该更深入一些。
崔振宽美术馆展厅
崔振宽美术馆公教活动
艺术品鉴:在采访崔振宽先生时他认为当代山水的推进是比较艰难的,您如何看待?这种“艰难”推进的节奏是否也与您推进美术馆事宜的节奏相一致?
崔迅:我前面谈到,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很多艺术家唯恐自己的作品不当代,好像不提当代这个词儿的话,自己就落后落伍了。正是基于这种状态,我觉得才要保持一种清醒。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他们会认为中国人早就不该继续研究、创作山水画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从唐宋时期到当下,山水画是一模一样的,这是理念的不同和方式的不一,这一点我们要承认。但没有拿过毛笔的人体会不到拿毛笔的乐趣,体会不到绘画中的煎熬、兴奋和痛苦,中国山水画,或者说中国绘画独有的生命力比如“写意”“笔墨”是其他绘画不可替代的。我觉得每一个艺术家首先得尊重自己的内心,不是一味的跟风。尊重每一个人自己内心,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艺术家干同一件事,作品长出来是同一个模式,这是不对的,有的艺术家,他希望是颠覆式的,那他就“翻天覆地”,如果有些画家他是希望是慢慢的来,希望扎扎实实,有传承、有继承、有突破,那就按照这个模式。
如果非要让我个人在这其中做选择,我会倾向于观念性强的当代艺术,可这不是二选一的事情,不是非此即彼。或者说我个人的喜好不等于我做事情的态度和节奏,我不排斥当代艺术,而我做事情的节奏更倾向于第二种,对于展览、美术馆,我希望能扎扎实实把事情做得更好,让它更有意思,有深度,更有价值。
艺术品鉴:您对本馆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崔迅:每个馆都要有每个馆的特色,那特色到底是什么?我有句话听起来像场面话,但也是事实:既要做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展览,同时又要做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展览,两端同时发力。我觉得有些传统的、很优秀的、深厚的内容,无论是从全国层面还是西安本土视野出发,美术馆都应当做一些事情将其推广出去,这也是我们美术馆的责任。
那么特色怎么来呢?我认为要有几个自己美术馆的品牌展览,品牌展览基本能够说明一个美术馆的主要学术方向。除此之外我认为美术馆还应当有一定的包容性,就是范围的广度。特色与广度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矛盾。我现在的一个想法是,如果是好的展览,就要持续做,只做一次就想收获更多的价值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做山水邀请展的时候,策展人建议我加入跨材料的作品,我觉得值得我们发掘和推广的很多水墨艺术家都还没有触及到,跨材料可以不要那么着急,按照现在规划的范畴,这些值得推广的艺术家还能再做两到三届。当然逐渐我们会有更多跨材料的艺术家加入,此次(编者注:崔振宽美术馆第二届西安山水画邀请展)已经有这样的艺术家加入了,大约两至三位,我们目前还是会让这一部分的占比不要太大。
就像艺术家的创作一样,不能不变,又不可急于求变。有些作品我们是能看到那些画家“变”不是突变,而是在同一条线索上一步一步推进过来,这个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