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
不是在孩子发生冲突时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而是尽早让孩子学会有效沟通,掌握社交技巧,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俩男孩边挖沟边挥手:“你们去别处玩吧,这地方归我们了!”
周日,儿子在广场玩滑梯,我站在一个废弃的花坛边等他。等的时候,我看到两个3岁多的小女孩在花坛里用小树枝一会儿挖蚯蚓一会儿找瓢虫,玩得不亦乐乎。而她们的妈妈在花坛的另一边聊天。
突然,两个六七岁的男孩来到花坛,对女孩们大声宣布:“这是我们的地盘,昨天我们就在这里玩!”然后,指着花坛里的两道沟说:“这就是我们昨天挖的,你们快走吧!”女孩们停下手里的小树枝,诧异地望着他们,其中一个据理力争:“这是大家的地方,谁都可以在这儿玩!”
小姑娘这么说,很勇敢,我在心里为她点赞。不料男孩根本不理会:“快出去,快出去,不然我们不客气了!”
花坛那边的妈妈们停止了聊天,站在原地朝这边看,表情明显比刚才严肃。
据理力争的女孩儿拉起小伙伴的手,退到花坛边,默默看着两个高大的“入侵者”一脚踏入刚才还属于她们的“花园”。
观察了“入侵者”一会儿,试图讲道理的女孩拿起一根树枝走过去:“哥哥,这树枝你们用不用?”男孩接过树枝,但马上又扔了:“我们不用!”
示好被拒绝,小女孩退回来继续动脑筋,还跟小伙伴小声商量,说“等会儿说不定他们就走了”。然而,俩男孩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边挖沟边挥手:“你们去别处玩吧,这地方归我们了!”
小姑娘們一脸失望,边走边可怜巴巴地看着妈妈。这时,两位妈妈走过来牵住各自女儿的手。一直想办法夺回“地盘”的小姑娘对妈妈说:“妈妈,哥哥不让我们在这儿玩。”妈妈抱了抱她:“你想要妈妈帮你去跟哥哥商量一下吗?或者你们先去吃点水果,因为你们玩很久了,都没休息。如果吃完水果还想到这儿玩,咱们再跟哥哥商量,好不好?”
小姑娘一听有水果吃,马上欢呼起来。但离开花坛时,她还是就刚才发生的事向妈妈求证:“妈妈,你说哥哥这样做,对不对?”
那位妈妈很有耐心:“他们做得不对。第一,这是公共区域,谁都可以在这儿玩,他们昨天在这儿玩,不说明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如果他们想单独在这儿玩,应该排队,先到的人可以先玩,可他们并没有先到。第三,他们的表现很没礼貌……”说着说着,她们走远了。
我看时间不早了,就喊儿子回了家。
在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这样做好吗?
到家后,我还在想刚才的事——不知道小女孩吃水果时会不会感到困惑:既然哥哥做得不对,为什么没人制止?或者,妈妈为什么不帮我把哥哥赶走?
毕竟,大人出手制止或者帮忙把小男孩赶走,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我又觉得刚才那位妈妈的应对其实更高级——她让孩子知道,社会上有些事情并不公平,仅靠个人力量不一定能够完美解决,假如你需要,妈妈可以帮你。但在帮你之前,妈妈会给你时间和空间,让你自己先想办法。如果你解决不了,也没关系,别处也有好风景。
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很多家长都缺少这种智慧,他们总是在孩子发生冲突时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可这样做,真的好吗?
小壮妈曾跟我说过有关小壮的事。
3岁的小壮因为长得比较高大,看着像四五岁。那天,小壮妈带小壮去早教中心。到达后发现时间还早,她便让小壮先玩会儿,自己则跟老师聊聊。没想到,她刚跟老师说了几句话,身后就传来哭声。回头一看,一个小女孩在哭,而旁边的爷爷正在吼小壮:“你为什么推妹妹?现在就以大欺小,将来还得了?”
得知儿子跟小朋友动手了,小壮妈赶忙过去道歉。爷爷顺便数落小壮妈“以后要好好管教孩子”。小壮妈边应承边把壮壮抱到旁边,问怎么回事。这时壮壮哭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看爷爷走远了,旁边一个阿姨说,刚才是那个小女孩要小壮手里的玩具,小壮不给,小女孩上来抢,小壮才推她的。
小壮妈明白儿子受了委屈,但感觉很无奈。毕竟,人家小女孩哭了,而自己儿子人高马大的,不理亏也显得理亏。
谁知,上早教课,小壮和小女孩分在一个班。后来,小壮妈才知道那个女孩其实比自己儿子还大半岁。她发现那个女孩由爷爷奶奶接送,老人怕孙女受委屈,一有风吹草动,习惯于先指责对方。其实,每次发生不快,都是小女孩有不合理的举动在前。
壮壮妈感慨:“老人护犊子,不教孩子规矩,等将来她脱离了家长的视线,再跟人发生冲突,看谁能帮她?”
家长“管”的目的,不是制止冲突,而是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其实,家长如果不希望孩子受欺负,就要教孩子懂道理、守规矩。美国一项针对儿童情商发展的研究证实:在人群中受欢迎的孩子,受人欺负的概率比沟通能力不足、行为控制力弱的孩子要低60%。
父母在孩子与小伙伴发生冲突时,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是出于爱的本能。但爱孩子的更高级方式,不是在孩子发生冲突时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而是尽早让孩子学会有效沟通,掌握社交技巧,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面“抢地盘”事件中的两位妈妈,在女儿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并未出手教训对方,但始终关注着事情的发展,并做好了一旦孩子发生肢体碰撞立刻上前制止的准备。毕竟孩子年龄差距大,不在一个段位上。
这两位妈妈在孩子“地盘”被抢时,貌似没“管”,实际上已经做好了“管”的准备,同时一位妈妈对孩子清楚表达了“如果你需要,妈妈可以帮忙”的态度,给予了孩子有力的支持。所以,她女儿内心的安全感十足,面对比自己大的孩子,也有勇气据理力争。
这才是家长“管”的目的——不是制止冲突,而是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已经尽力,但仍没达到满意结果,比如那个小女孩,先是据理力争,后向对方示好,仍没达成一起玩的目的。此时,我们就该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实际能力,不必勉强,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事安抚孩子,然后再跟孩子探讨正确的处理方法。
总之,只要与外界接触,孩子就会遇到性格迥异的伙伴。在彼此相处中,他们有可能收获友谊,也有可能遭遇挫折。如果孩子一遇挫折,家长就心疼,就第一时间为孩子解决问题,这并非良策,因为我们不能陪孩子一辈子。
如果我们想对孩子有更长久的保护,就要把冲突视为孩子获得人生经验的机会,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意见、消化不良情绪、向他人求助、融入集体等,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适度争取,什么时候需要得体退让。哪怕争取没有结果,哪怕退让有时超出了底线,我们仍要抱着尊重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尝试,并做孩子坚实的后盾。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