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建构

2021-05-29 16:53张艳
中国民商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新途径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

张艳

摘 要: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及运营管理的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形势也更加激烈。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其内部管理与控制的水平,保证发展的持续性,提高服务的质量水平。内部审计是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强化单位内部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效果,在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减少和规避腐败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牢牢的把握时代需求,根据自身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不断的创新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模式。本文主要探究分析了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创新途径,希望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效果,推进单位的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创新途径

内部审计是单位组织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主要是指对单位组织的日常运营、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实际状况、内部控制执行实施效果、风险管理水平的进行全面细致的审计、分析、评价和监督管控,及时的发现上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单位组织内部管理和控制工作的优化、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资金和资产管理的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治理更完善、管理更规范、业务活动更流畅,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新时期,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也需要不断的创新,以满足其运营管理和服务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开展和实施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单位组织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资产和资金方面的管理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分析等功能,强化单位组织的内部审计是提高资产和资金管理水平、风险管理水平、内部管理控制水平和效果的有效手段和举措。(1)通过内部审计全面了解和分析单位组织的运行状况、财务收支状况、资产状况等,对单位组织运行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预测、判断,方便调整和优化风险控制策略,强化风险防范效果。(2)规范化的进行财务审计,有效的规范和纠正单位组织的各项财务行为,有助于提高财务内控效果,避免一系列贪污腐败、违法违规的财务行为的出现,还有助于提高单位组织资金和资产的配置和利用效率。(3)通过高效化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使单位组织的信息更透明、公开,全面掌握和分析单位组织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信息,为优化和完善单位组织的内部管理、内部控制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各项业务活动开展和实施的规范性。

二、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工作的开展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单位组织的性质、特点的影响,仍有很多单位组织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存在“内部审计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会暴露单位组织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影响单位发展,内部审计是自找麻烦的一种行为”的错误观念,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其有效的执行和落实。部分单位组织缺乏独立的审计部门和专业的审计人员,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还会受到单位和部门领导的干预,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平性、全面性和规范性,达不到预期的审计管理效果,影响其功能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风险意识不强

内部审计是单位组织强化风险管控的有效手段和举措,但是很多单位组织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这方面的功能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主要是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内部审计风险意识不强、风险识别能力不强导致的。一般只进行简单的事后审计分析,缺乏对业务活动开展和实施之前及过程的各类风险问题的分析与预测,缺乏对单位组织运营管理全过程、各节点的有效管理与监督。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开展设施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标准,执行和落实的过程当中存在滥用职权、主观判断的现象。审计程序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內部审计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作用的发挥。

(三)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开展内部审计,相关工作过于被动,甚至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形式化、随意化、走过场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实施的全面性。导致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内容不明确,内部审计的范围比较小、内容不全面,且很多单位组织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组织和开展内部审计。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照搬、照抄审计方法和模式;只进行简单的查账、不进行有效的反馈和总结;不进行监督和分析等情况,影响内部审计功能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体系不完善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缺乏完善的体系机制,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和业务活动的开展实施,从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治疗效果。例如,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不全面,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规划、风险等的审计与监督方面工作做的不够好。采用的审计方法相对比较落后,一般主要是事后审计、现场审计,对业务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且信息化审计水平不高,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创新的途径

(一)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强化审计意识,并完善与之相关的制度机制,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具体实施中,需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规范化的设置内部各个机构,独立设置审计机构,并由专业化的审计人员负责一系列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公平性和全面性。要保证审计人员对自身的职责,对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流程和规范等有全面准确的认知,严格的依照审计标准和要求进行,对审计工作负责。在审计的过程当中要保证客观性,不受部门领导、主观因素等的影响和制约。

(二)强化内部审计风险意识

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范与管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的内部审计模式。例如,进一步扩大审计的范围,认真地做好事前预测分析、过程监督控制、事后审核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以便及时的发现和调整各项风险问题和不稳定性因素。准确的把握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管理工作的风险节点,监督其落实和实施内部专项审计,定期的组织和开展单位组织自查工作,并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水平,保证审计工作开展和实施的实效性,以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此外,要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保证审计知识、技术、手段应用的规范性,严格执行审计标准和程序,减少审计漏测问题和不规范行为。

(三)保证内部审计的全面性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保证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分析等功能,促使其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发展规划、风险管理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服务于单位组织的运行管理。例如,提高信息化审计水平,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实现业务管理与审计融合,实现动态化的、全覆盖的内部审计。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审计监督机制,以风险导向和问题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实施的重要作用,加大重视程度,在单位内部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内部审计。在推进内部审计工作执行和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强化制度和机制建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效率;严格执行标准和要求,增强审计质量;创造有利的内控环境,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监督财务收支、评估绩效、防范风险、提升内控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J] .审计研究,2017(02):86-91.

[2]陳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改进[J].审计研究,2016(03):49-52.

[3]田晓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素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6(06):103-107.

[4]薛正晖.新形势下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方法研究[J].财会学习,2019 (03).

猜你喜欢
创新途径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烟草企业物流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