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视角下传统村落发展研究

2021-05-29 03:06窦冰黄瑛张钰婷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村落民俗

窦冰,黄瑛,张钰婷

(南京工业大学)

1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我国传统村落众多,历来分类不一,目前未达成共识,如何高效、活态地依据类型划分指导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村落的形成和演变直接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彭一刚依据地理位置特征,将传统村落划分为山地、平地、背山临水等八类[2]。以聚落形态结构为依据,张永辉将传统村落划分为集村型与散漫型,并将其结构形式划分为线轴、串珠、中心等五类[3]。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村落通常会有其产生的缘故与转折,以成因划分为例,刘沛林将古代村落的类型分为原始定居、地区开发、民族迁徙等五类[4]。

由上可见,传统村落类型划分标准多样,但研究者多通过单一要素对传统村落进行划分,忽视了村落内部要素的关联性与系统性,无法形成整体的保护发展策略,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的综合体,其空间、风貌、民俗等内部要素与文化息息相关。基于文化景观的研究视角,可以避免出现划分过程中分类要素的纵、横向缺失的问题,同时可以结合村落的现实情况,相较其他标准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

2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类型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相较一般村落,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历史性、社群性和非再生性等特点,并依托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村落空间、建筑器物、民俗传统等独特呈现。就大类而言,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可划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种类型,物质文化景观又可分为传统聚落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3个子类;非物质文化景观则可分为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文化娱乐和历史纪录5个子类[5]。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和判定标准,笔者尝试以文化景观分类为基础,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个类别:

1)农业景观类

此类传统村落多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资源,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协同进化下形成了田园农业文化,一般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业。

2)传统建筑类

此类传统村落在一代又一代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形成了保存完好、规模大、集中成片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乡土建筑群。

3)人文历史类

此类传统村落已经建立了很长时间,并且在历史上曾有重要的名人或事件,其历史成长演变过程是完整而突出的,能够反映一定时期或地区人文历史特征。

4)民俗、宗族文化类

此类传统村落应具有独特的生产工艺、生活民俗与地域文化,且村落的宗族关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传承意义。

5)多元复合类

此类传统村落同时具有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完整综合地反映一定时期、地域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经济产业等综合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保护意义。

3 南京市传统村落分类与特征分析

南京地处中国东南,得益于临近长三角,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期担当着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地貌多样,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自古即是农业发达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农村经济,使南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大批乡村聚落。南京村落类型丰富,农耕文化多样,截至2021年,南京市共有33个村落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各村落归属类别见表1[6]。

3.1 农业景观类村落

受南京地貌丰富的影响,南京传统村落特色农业景观丰富多样,主要有苗木种植、茶叶、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在南京的传统村落中,以农业景观为突出特色的村落主要分布在江宁区,以石塘村为例,该村以“石塘竹海”和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白墙黛瓦的传统乡土建筑以及朴素的农业景观在江宁区众多乡村旅游胜地中脱颖而出,打造了集古村落、生态观光、娱乐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是山水田园类村落的典范。

表1 南京传统村落分类与典型特征简表

3.2 传统建筑类村落

南京传统建筑类村落较为少见,村落中现存历史建筑大多呈碎片化分布,规模不大,多以民居、祠堂和寺庙的形式存在,罕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民居群落。其中村落民居和街区形态保存较为完好,以佘村为典型案例,其明清建筑群被纳入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以潘氏大院为主体的潘氏住宅古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3.3 人文历史类村落

南京村落历史悠久、人文特色丰富。南京的人文历史类传统村落包括以漕运文化为特色的“漕运古渡要塞”仓口村和内有胥河贯穿的汤家村;以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新四军在苏南抗日斗争的根据地”李巷村、“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跃进村西舍、“横山县抗日根据地旧址”许呈村大呈以及铜山革命老区溧塘村铜山端;以书法文化为特色的草圣林散之故居所在地江坂组和王羲之后代家族生活的山阴村。

3.4 民俗、宗族文化类村落

南京传统村落民俗活动众多,南北交融,有体现北方移民特色的打社火、跳当当、划旱船等,也有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舞龙、舞狮、跳马灯等。宗族文化浓厚的传统村落以诸家古村为例,诸家古村的空间发展一直受宗族关系影响,空间组织结构是通过祭祀建筑来构架的,家族内的住宅亦呈组团式分布。

3.5 多元复合类村落

多元复合类传统村落在南京的传统村落中以高淳的漆桥村与江宁的杨柳村为典型案例。漆桥村至今仍成片保留着明清时代的街巷标志建筑、比较完整的街巷格局和淳朴的传统风貌,延续了村庄的历史文脉和发展脉络,形成原汁原味的古村落生态系统。杨柳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目前南京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九十九间半的古建筑群及一批“堂”院式古建筑群。

4 南京市传统村落规划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

南京目前为止大多传统村落已经通过政府主导统一制定了保护规划,依据现有资源与地形构造进行了整治修复,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和宜人村落景观建设举措。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在实施过程中显露出来。

4.1 设计有待细化,景观同质化

传统村落规划多缺乏对地域特色性资源的挖掘,简单复制其他乡村旅游项目;在村落改造过程中过多植入城市化景观,存在景观特征与城市类同现象。同时,由于设计者自身的审美倾向,设计特色取代了村落本底特色。

4.2 保护范围局限,整体性欠缺

传统村落规划碎片化问题严重,仅局限于对部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忽略了对古树、水系、民俗文化的保护。村民角色边缘化,保护意识淡薄,参与度低,过于依赖政府。村落发展需要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只注重村落内部,并未改善生活片区与景观过渡片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了村庄整体的风貌环境。

4.3 产业业态低端,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传统村落缺乏对产业空间的考虑,忽视了“旅游产品”的创造,产业业态低端、同质化、旅游体验活动单一等问题严重,导致旅游服务设施空置,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石山下、垄上村等山水田园类村落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但是单纯依靠自然生态景观的挖掘,以观光、采摘、垂钓、农餐、农产品采购等传统单一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游客,特色不突出,留不住人气。

5 基于村落类型特点的发展思路探索

5.1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山水田园类村落发展

山水田园类传统村落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借助村落独特的环境,发展以空间格局为核心的景观摄影或旅游体验等相关产业,重点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同时建立生态补偿体制,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村落格局的精神内核。

5.2 突出传统风貌,助力传统建筑类和人文历史类村落发展

传统建筑类和人文历史类传统村落应立足本底,挖掘村落文化特色,突出乡土肌理文化,在原有的社会经济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开发以历史和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通过空间营造与功能植入、场景记忆再现、场所空间激活等措施实现宜居宜业的村落保护规划。

5.3 重塑乡村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型村落发展

民俗、宗教文化类村落应发展以民俗特色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体验等相关产业,要进行必要的实体记载,还需要设置必要的场所空间向世人展示和演绎,可以打造“民俗宗教博物馆”“民俗宗教美食街”“艺术剧院”“生活加工场”等项目供游人参观体验。

5.4 强化集聚发展,引导多元复合类村落发展

多元复合类传统村落应从宏观视角出发,多元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复合类传统村落带头作用,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导向发展,增强村民参与度,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实现文化旅游特色的建构,与周边其他传统村落合作,共同发展相关创新特色产业。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村落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