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军英
摘 要: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也是自贸港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路径,以期培养海南自由贸易港未来发展的内生力量,为解决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瓶颈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自贸港;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建设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铸魂工程,在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农业是海南省的支柱产业,海南省农村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以上,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自贸港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的需要,更是为自贸港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断加强海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高自贸港民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汇聚起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筑牢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根和魂。
一、加强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意义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按照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新要求,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海南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打造自贸港的必由之路。推进海南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营造浓郁文化氛围和基础性文化条件意义重大。
(一)加强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是建设自由贸易港一流营商环境的根本保证
乡村振兴,文化要先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没有农村文化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是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支撑因素。只有抓紧抓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让诚信重礼、邻里守望、勤劳致富等文明之风在广大乡村持续兴盛,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热土,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持。农业企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力量,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吸引大批农业项目顺利落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战略定位相适应,就必须加强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一流营商环境。
(二)加强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好、更多可供选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大批增进民生福祉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促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加强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培养海南未来发展内生力量的需要,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需要,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本土文化的继承性与固有的民族性是文化安全的应有之义。乡村公共文化是反映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缩影,是我国民族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体现。当前,海南正处于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高潮时期,伴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中外信息传播、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便捷和自由,西方国家不断地进行文化渗透、控制,甚至强行推入,一些西方的文化思想意识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生活模式、消费习惯、语言文字,并深入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意识,甚至严重影响国家文化的走向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因此,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背景下,要培养海南未来发展的内生力量,以及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持我们国家的民族特性,引导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二、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近年来,海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迅速,如农家书屋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广场舞的兴起,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些都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不断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自贸港建设的目标还不协调,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与海南自贸港居民文化素质要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具体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无序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相关领导部门对农村公共文化的管理过于自主宽松,缺乏明确的可执行性规范,没有必要的量化标准。这种领导与管理的放松,造成某些农村基层相关领导对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工作奉行形式主义、保守主义,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领导明确指出的就做,没有明确要求的就敷衍了事,对新的文化样式不愿尝试,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自流状态,并出现一些混乱现象。比如,一些基层农村领导干部就错误地认为,全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已经显得可有可无,因而不愿再去艰苦努力搞文化建设,这直接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无序,严重影响着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农民公共文化生活意识淡薄
随着手机的广泛应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个性化缩小了公共文化空间,各种各样的APP为基层群众的休闲娱乐提供了便利,他们闲暇时间利用手机聊天、刷视频、浏览网络小说等,越来越多的人钟爱这类私人化娱乐消遣方式。现实中,基层群众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地位,他们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和受益者的双重身份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实现向公共文化创造者和实践者的角色转换,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造成农民公共文化生活意识淡薄。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创新
农村居民文娱活动缺乏村与村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缺乏村际资源的共享和共建,群众公共文化活动水平整体偏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乏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入,存在单纯为娱乐而娱乐的做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匮乏,项目种类较少,导致农民对公共文化活动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仅有广场舞、篮球赛等强身健体的活动项目。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没有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没有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造成农民群众喜爱程度低下,难以改善农民公共文化生活,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功能失灵现象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营水平低,基础设施配套不达标,有些地方文化活动中心只有低层次的、单一的简单设施,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导致文化服务中心使用率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不足。比如某些乡镇文化站自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后,各类配套资源没有及时更新,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利用率低,甚至有些地方文化活动中心仅作为摆设,并未实际开放,处于关门落锁状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效果不明显,没有改善公共文化生活,无法带动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失灵。
三、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崇尚“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把人民的梦想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他把自己的这一愿望和追求撒播到琼州大地,明确要求海南要“做好民生工作,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自贸港建设的步伐也逐步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从“富了口袋”的追求进一步过渡到“富脑袋”,精神上的追求和提升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为回应老百姓的新期盼、新需求,课题组在研究海南乡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各级党政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政府要积极主动为农村搭建文体活动平台,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首先,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在建设规划、财政支出、年终考核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有规划、有经费、有目标、有考核,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开展,确保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其次,加强业务指导,配备专项干部队伍,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做专项工作抓紧抓实,配备熟悉文化工作的专项人员具体开展实施活动,实行农村文化事业从业人员资格制度。最后,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等评价体系,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村镇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营造良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环境,树立乡村文化自信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应着力突出文化内涵建设,注重文化品牌塑造,因地制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乡村公共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树立乡村文化自信。首先,利用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以精准供给对接农民需求,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形成乡村文化价值共识。其次,挖掘具有较强群众基础的民间文化能人、民间文艺骨干,同时培育本土乡村公共文化技术人才,带动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活跃度,传承民族文化。最后,在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延续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創新性发展,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树立乡村文化自信。
(三)增强农民公共文化生活意识,大力开展农村群众性文体活动
针对基层群众公共文化生活私人化倾向的问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供给、源源不断的创新形式,提高农民参与度、满意度,增强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意识。首先,多渠道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各种专业艺术团下乡演出,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次,培育村民文艺表演团体,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发掘农村地域文化资源,是建设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环节。村村凭借自身文化特色和基本条件,培育村民文艺表演团体,并丰富村民自建的文艺表演团队的表演内容。最后,探索创新民间文化群众性活动的形式。利用春节、端午节、建党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农民书画展览、演讲比赛等,开展节庆文体活动,结合农村生产生活规律,开展春季插秧比赛、端午节包粽子比赛、龙舟赛等群众性竞技文体活动,营造节日气氛,培育群众集体荣誉感和进取精神。
(四)编实织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构建旅居共享的文化公益场所
海南的旅游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众多海内外的游客,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承担着满足游客需要和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的双重作用。首先,将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设置在旅游景区或景点服务中心,如书报阅览室、棋牌室、文体活动室等的建设,要结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景点的游客需要,创建旅居共享的文化公益场所。其次,成立村民文艺表演团体,并给予专业帮助和指导,提高乡村文艺表演内容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体现乡土风情,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质,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最后,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对于由政府主导建设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史料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资源,有针对性地改造,实现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让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旅居共享的公益场所。
(五)推进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着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培养海南未来发展的内生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应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新农村建设共融共生。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制定相关条例,让非遗还原于民间,打造非遗保护特色村,促进相关部门面向乡村策划、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还要培育乡村非遗特色产业品牌,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实践。以乡村非遗特色产业品牌建设为抓手,形成一批黎族织锦、临高木偶戏等乡村非遗创新产品。在自贸港与海外联系日益便捷的状况下,瞄准海外市场出口创汇,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培养一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军人物,打造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非遗领军人物和研究团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保护与传承以及非遗衍生品的开发等工作,这是弘扬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持文化民族特性的需要。
四、结 语
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和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提升,海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完全符合“富了口袋富脑袋”的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的。探索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深化农村治理创新,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健康发展,需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创新服务,这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秩序安定、农民收入有保障的治本之策,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逐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21年度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转向”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钟业昌.走向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86-116.
[2] 周晓浩,徐磊磊.培育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海南日报,2020-12-29(B06).
[3] 林芳兰.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海南城乡融合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11):116-117.
[4] 张治礼.自贸港背景下海南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N].海南日报,2020-07-24(B05).
[5] 聂应德,刘召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79-83.
[6] 曹敏.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