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晨
摘 要“传统民间美术”课程是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选修理论课程。“传统民间美术”的教学改革重点在“翻转课堂”“双师”教学,“动手操作”等方面。中国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的艺术,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国民间美术中涉及的作品、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群体性的审美观、价值观、文化观,为当代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源泉与驱动力。
关键词 民间美术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1.075
Abstract Traditional folk art is an optional theoretical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design ar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focuses on "flipped classroom", "double teacher" teaching, "hands-on operation" and so on. Chinese folk art is the art of the masses, born in the soi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works and skills involved in Chinese folk art reflect the aesthetic, values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vide a valuable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sign art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folk art;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1 “翻轉课堂”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规划课上课下的时间配置,将学习的决定权、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这种“转移”体现在两点:首先,整个课程的话语权发生改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转化为课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则为学生自主学习后的答疑解惑预留了时间。其次,教学结构的改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递由课上转为课下,课上时间用于知识的实践与答疑。这种改变直接将传统的教学环节进行颠倒互换,使得整体教学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
“传统民间美术”课程以各个优秀的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历史、基本技法以及运用范围为讲授内容。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多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从学生课上课下反馈情况来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模式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体验与教学效果。尤其是近年所时兴的“网络授课”,虽然在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各方面有了弹性与选择空间,但是由于是“网络授课”,在缺少“面对面”师生互动的情况下更显得不合时宜。面对这一情况,“翻转课堂”则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下学情。上文所涉及的“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与冲击,反而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传统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相对传统授课模式,翻转课堂对于课堂内为时间的重新规划分配,将更多学习的时间交予学生,将学习的操控杆交予学生,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搜集、归纳整理资料,学生自主、自发地深入到对传统民间美术知识点的探究中,发现问题、产生思考就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上来,愿意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
“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涉及较多概念、理论知识点。如何将传统知识点的“填鸭式”讲授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汲取”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即是“破冰”之举。利用“翻转课堂”,打破学生日常思维模式,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清华大学教师马昱春认为,大学生也有选择教学体验好的课堂的权利,新颖的教学方式不是为了取悦学生,而是赋予学生更好的知识获取方式,这才是教师的本质工作。
2 “双师”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双师”教学,一方面指“传统民间美术”课程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进行“非遗大师”进课堂的活动。民间美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孕育而出的,民俗文化是传统民间美术的载体。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从中国民间美术中走出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皮影、木版年画、印染等。这就为“非遗大师”进课堂提供了契机。“非遗大师”走进高校课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传统教学环节转化为具有张力的现场技艺展示与技法传授环节。在与“非遗大师”的零距离交流中,学生可以全方位感受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魅力,学习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技艺,从而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艺术素养。同时,“非遗大师”与学校也可从中挖掘和培养更多的传统民间美术传承人。
另一方面,所谓“双师”教学也可指网络平台的“名师”教学与课堂任课教师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教育平台运行体系成熟、领域涉及广泛,各个高校开设的“名师”课程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知识点单元的划分,进行网络“名师课堂”学习,实现名师授课的覆盖,这不仅满足学生对知识途径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也可拓宽学生知识习得的思路;与此同时,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对“名师课堂”的课后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上小组讨论与答疑。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习得风味,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夯实,对知识体系的建构更加立体化、个性化。
3 “动手操作”的趣味性
传统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获取美、感受美的重要载体。它是一种融合理论与技巧的艺术形式。在以往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传统民间美术”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践”环节有较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原有的教学环节设计中应适量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动手操作”的趣味性一方面可以与理论学习的枯燥性相调和,调节课堂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其中,从而更好地感受与理解各个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以及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创造者的大众性造就了传统民间美术在创作过程中使用工具的普及性及材料的易获得性,这也为“传统民间美术”课程中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即便是“网络授课”,它所涉及的“师生分离”“生生分离”弊端也可通过线下学生个体的“动手操作”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线上“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环节进行弥补与改善。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加强感性认识与动手能力;通过课上作品“点评”“互评”,加强课程知识点掌握。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形成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促使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呈现。
从整体教学来看,“动手操作”环节融入日常教学,使得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了解与掌握不再局限于“一元”的理论学习中,而是在实践中将知识点运用到实处,“多元”性地感知各知识点的要义,体会传统民间美术的创作、创新之美,探索自身专业与传统民间美术的结合之路。
4 课程教学改革的展望
“传统民间美术”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而课程整体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尝试
在“传统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设计不同项目单元,以项目为驱动,将教学知识点贯穿于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通过项目进展,使得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师生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可以将本专业知识与传统民间美术相融合,促发新的创作思路形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4.2走进“传统民间美术”原产地,走进“非遗大师”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提倡非遗大师进课堂,而且鼓励学生走访“非遗大师”,深入到“村落”中学习“传统民间美术”。民俗文化是传统民间美术的载体,学习传统民间美术不仅在于学习民间美术技艺的精湛、独特的审美观,而且更在于学习中国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只有真正深入到民间美术的创作主体当中,走进民间美术的创作后方,才能从本质上认识传统民间美术,才能从源头上感知传统民间美术之美。
4.3建立社团辅助教学
运用好“传统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这一载体,大力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感情,鼓励学生在校内成立民间美术相关社团,建立社团公众号。通过线上线下社团活动,普及中国民间美术知识,传播传统民间美术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与学习传统民间美术,从而引导学生吸取中国民间美术的活力并将其灌注到自身的设计创造中去。
参考文献
[1]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1.
[2]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