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东 刘杨
摘 要 本文试图总结“部校共建”中的相关经验,从而探讨在“部校共建”背景下,新闻学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方式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侧重点。
关键词 部校共建 新闻学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1.025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in the "ministry school co construc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joint training mode of journalism talents and the focus of future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nistry school co construction".
Keywords ministry school co construction;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部校合作共建是在着力于加快创建部校合作共享平台和逐步探索共建相关的部校合作共建形式的发展同时,也必须要充分尊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新闻人才教育成长中的规律,从而逐步探索发展出一条实现新闻传播教育理论教学与新闻实践相有机结合的新发展思路。[1]诚然,高校新闻学院实施部校合作共建,虽然已经能够有效推进高校培养一批新闻教育专业人才的教学进程,如何正确认识部校共建、创建近期工作计划以及如何确立共建长远目标,仍然是非常需要高校深思熟虑的一个问题。
1 部校共建的实施情况
早在2001年1月,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签署了一份共建新闻学院的联合协议,这份协议标志着我国开启了“部校共建”协同培养新闻人才的模式。此后,2013年,中宣部和教育部两大部门出台了《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我国教育部对高校"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项目非常重视,此后各高校开始实施该意见。截止到2019年,我国共有10余家“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项目以及单位。“推动形成高等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2]从而探索出各单位联合培养新闻人才的创新模式,并找到培养兼具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人才的创新方法。
2 部校共建背景下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2.1阶段性活动强于持续性行动
部校共建的持续性活动相对阶段性活动而言频率过低。部校共建有比较重要的仪式时,往往会配合重大的活动。阶段性的活动对部校共建有利,但部校共建的持续性行动也值得单位重视。但部校共建的持续性行动往往缺乏完善的机制,基础制度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2.2形式性互动强于有效性联动
较高的还是形式性社会互动,缺乏深中浅层次的互动参与。新闻职业院校必须建立与其他新闻媒体的人才互聘合作机制,这是部校合作共建的重要前提,但是这种互聘更多体现在讲座和沙龙之中,存在持续时间短、参与感不足的问题,难以引起更深层次的参与和共鸣,也不能达到互聘真正需要的合作效果,需要加强互聘机制的联动性。
2.3外部性压力强于内生性动力
部校合作共建的外部发展压力较高,但内部的能动性相对较低。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把获取新闻资源的重要途径放在与外部合作共建新闻学院上,反而忽视了提高建设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水平、促进高校培育精英新闻人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截至2018年6月,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31所(含独立院6所),包含734所高校的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131个本科专业点”。[3]部校联合共建项目单位所投资占各建设点高校的投资比例不得过低,仅有16%,新闻学院对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的动力较低,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
3 推进部校共建持续良性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坚守正确办学导向
要加快开展新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新闻观理论教学,首先,要不断强化它的开拓性。马克思主义特色新闻观要追随时代进步,深化并丰富它的发展。只有我们努力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报纸发展的理论,结合毛泽东,邓小平提出的现代中国新闻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传播、践行习近平媒体重要言论及其重要谈话,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融入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有足够的政治高度。其次,要充分突出其使用灵活性。将新闻理论学习引导与新闻实践经验体会相有机融合,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马克思主义在线新闻理论教育。各种形式的新闻的教育方法全方位展开,例如多种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多多参与“国情”系列、“好记者讲好故事”等专题报道,使大学生增加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除此之外,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效性,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实践马克思主义特色新闻理论教育,计划需求要详尽、措施需求要落实明确、步骤需求要清晰,竭力力争做到“真会、真用”,栽培更多的政治觉悟高、新闻技能熟练、品行良好的新闻学的专业人才。
3.2 明确联合育人方向
建立高校协同办学育人长效机制,是未来“校部合作”工作重心,提升合作效率,加快教学机构与宣传部门的合作,可以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不断探索新闻产业文化教育和行业实践的理论,此种合作适合新闻文化深度融合路径形式,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环境和教育实践模式的教育创新。建设学校协同发展育人长效机制,其一基本要求是强化教育开放性。在省委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指导下,优化大学教育资源结构配置,激发大学部校合作共建的科学乘数教育效果,拓展新闻传播学院的媒体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新闻教育服务水平和教育水平。二是增强工作合力,着力提高工作协同性。随着各参加组织的不断开展、共同工作的促进和共同责任的承担,形成共建学校的合作力量;完善“校部合作”联动的机制,根据不同学校自身新闻学学科发展的水平探索符合专业学科建设需求的合作模式,合理统筹分配协作建立的资源,激发高校协作建立创新的活力。
3.3 把握行业发展动向
顺应着新媒体信息融合的发展趋势,其一就是要求有一定的前瞻性。最近的5年被称为传媒业变化最大的五年,传媒教育也应顺应潮流发生转变,此种转变需要新闻学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的理念,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更改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改课程教学体系,增加融媒体等课程教学内容,做到新闻学教育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线上线下教学平台的运用等,培养学生全面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型思维。中国传播行业情境结构变革和传媒行业环境变化才是最有可能真正适应瞬息万变的。
其二是需要不断提升学生技能素养。在社会中,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新闻媒体信息传播和社会舆情监测分析中已逐渐成为常态,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之中新闻信息传播技术教育也已经逐渐融入其中得到发展。
其三是着力培育学生服务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受众群体在哪里,新闻报道就应该延伸到哪里。在融媒体时代中,经过专业技能培养的新闻专业人才要能够有担当,有正义感,所做的新闻作品也应该密切联系群众,所谓“接地气”、不仅要较高的“新闻品质”,更重要的是要能反映民意,新闻人要具备一种能准确把握反映实际民情理解民意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大丽,吴廷俊.中國新闻教育新热潮:部校共建[J].新闻大学,2015(1):134-139.
[2] 王茜.部校共建背景下的新闻传媒人才培养[J].青年记者,2019(25):65-66.
[3] 高霞.以“政产学研结合”推动部校共建走向纵深[J].求知导刊,2019(17):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