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山水画的美学观令人深思,《美的历程》着重介绍了宋代是中国山水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山水画的画面感观充实雄伟、气势壮阔;南宋山水画的选景注重局部且突出细节,两宋之间的风格过渡也可称为是“无我之境”从向“有我之境”的转移,艺术特征变化显著。在艺术成就方面,宋代山水画家的山水造境进一步提升了山水画的美学意蕴,以“气韵”为基本的美学准则,对自然景色的生命价值解读完美,并严谨运用到了构图之中。通过探讨两宋山水的风格特征,分析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解析的山水意境之美。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美的历程;美学观
一、宋代山水画的美学背景
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艺术成就斐然的时代,也是各种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任命众多知识分子来治理国家,尤其突出的是宋徽宗,他本人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所以他将自己的朝廷打造成了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从而为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及美学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朝的宫廷美术空前发展,特别是山水、花鸟画家队伍迅速扩大,画院的山水画注重成熟、精美的写实技法,有声有色的美学意蕴,以其独特的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具象写意的审美特色。分析宋代山水画可以发现,其发展受多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综合性的美学精神,又因北宋理学思想在当时备受推崇,一度成为时代文化之魂,所以宋代山水画的美学意义总是贯穿融会其中。然而,理学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但用时代的眼光去看,它兼具道与释的文化精髓,具有深邃的思辨性,既体现了个体人格之美,又体现出天地之大美,真正完成了儒、释、道三家之融合,宋代山水画的美学背景便包含这些令人深思的哲理。
“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核心,主要从事物的原理入手,探究细微之理,从而达到对宇宙的理念上的把握,获得智慧。对绘画来说,就是要求画家能用一颗虚静之心去观察客观世界,怀揣审美心胸去体悟、表达自然中蕴含的生命及规律,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对物质技能的掌握,包含着对自然合规律性的了解和运用。”[1]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对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使其充分汲取华夏美学的精华,由哲学之理到画家之理,宋代山水画完成了向求真务实、形神兼备的美学风格的转变。尽管自然界中万物不一,但主体并未在画中体现出征服自然的意识,它表达最多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传达“天地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存在,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统一。所以对于宋代山水画的审美体会有着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深厚根基。因此,文人墨客至士人阶级面对山水画,总会将个人的审美领悟与人世相结合,积极入世者会感受到一方清凉净土,消极失意者便会增添一抹生命色彩。
二、李泽厚对宋代山水画特征的分析
宋代山水画的风格特征与美学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宋代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艺术时代,因其有着北宋、南宋之分的政治背景,创作主体也被赋予了不同的主观意绪。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主要从两方面对两宋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进行辨析:一方面是风格特征,经由北宋山水画作得以总结,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是以“充实为美”风格来包罗更为宽阔的审美范畴,将创作主体的心绪忧思融入万千的自然世界之中,画家们把这种充实转化为崇高美学,设计出一幅丰富的全景山水图。这幅全景图使人们有充分的空间去发现,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发挥着自己的认知水平,畅游在审美享受的天地。而南宋的代表画家们属于创新一派,他们在北宋山水创作的风格上产生了鲜明的特征——截景式,即题材、场景、对象等都相对较小,画作的幅面虽小,但是小中见大,并且继承了“诗中有画”的传统,体现出更加深邃的意境,更接近于抒情诗。因其代表画家们大多来自画院,所以他们作画时也会更趋向于内审化,着重采用水墨劲笔的绘画方式,在笔墨、技法上运用得更加具体。另一方面是意境之美,北宋的全景式构图表现了山水画“以大观小”的表达方式,这种“以大观小”即“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2],是由北宋画家沈括提出的绘画美学思想,即畫家应该在画面上营造出无限天地与壮观宇宙之境,表现的是一个全面的审美观照,从而突出中国古典美学中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李泽厚认为北宋的山水画追求的是通过自然景物能看到整个人生与生活,是一种宽广的自然环境和生命价值的真实写照,而不拘泥于某一时刻或某一角度的片刻感受,这便是宋代山水画的第一种意境——“无我之境”。这种“无我”不是不掺杂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思想,而是随着艺术家对山水的自然描绘,在无意识中迸发出的意绪,因此这种思想会更加富有深意、绚烂多彩。北宋山水画向南宋山水画的过渡也代表了从“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的转移,马远、夏的“剩水残山”虽是小幅山水,却能突出空间感,欣赏主体无一不在画中体会到审美愉悦之情。所以,李泽厚认为南宋的山水画能把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感受、理解、情感等指向更加确定的方向,这便是宋代山水画的第二种艺术意境——“有我之境”,但该意境在南宋的绘画发展中仍属于一个发展开拓的过程。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更自觉地抒发情感、追求诗意,将自身情感有效表达在他们的作品之中,虽然仍属于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却极大丰富了中国艺术的美学传统,为整个民族绘画的美学标准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无论是北宋具有特色的全景山水,还是南宋具有诗意的特色山水,两种美虽各有不同,但都是中国古代极具代表的艺术成就。
三、李泽厚对宋代山水画意蕴之美的解读
(一)“景”与“境”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景”与“境”是根据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衍生出来的。顾名思义,“景”是指景色、风景,山水画中的景多以树木、山石、烟雨、祥云、点景等形式呈现;“境”指境界,指个人品格及心性修养达到的一定高度。冯友兰将人一生的境界分为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四种,其重要程度按照顺序依次递减。中国美学奉行景与情的交融、物与心的感应、境与意的结合等原则,而这些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李泽厚先生这样品论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3]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一,“景”的现实性与“境”的虚拟性。创作山水画的过程是“景”的现实与“境”的虚拟相统一的过程,画家首先会仔细观察身边的远景、近景,发现其美的本质,再结合景观中的空间,“亦真亦幻,亦虚亦实”,阐述了人之神与山水之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宋代山水画强调“理性”,具有“可操作性”,使真实的自然之物被真实地勾勒在画面上,纷繁地表达着大自然的生动及主体生命的灵动,此时的意境为艺术家所独创,他们尽情地流露内心深处体悟到的“造化”,这种虚境的创造也并非建立在一人之上,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审美主体来鉴赏不同层次的美。其二,“景”与“境”之间的双向互动,亦是神与行之间的协调,由“景”及“境”代表着“景”的二次创作,达到情感上的升华,这是一个移情于景的过程。画家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的同时还要游之有所得,学会“畅神”,凝神静气地遨游在自然之中,摒弃利害得失,感受与物俱化,神与物游的境界。从而将所见所感呈现于山水画上,使山水画成为表达宇宙精神的一种媒介,让这个带有真实性的虚拟空间充满无限的遐想。从“境”到“景”是“境”的再现,宋代山水画的“境”是由画家领悟、构思而成的,画家经由作品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境界,此种境界是艺术家将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其在对客体物象进行提炼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最终形成一幅由真实景物组成的带有联想的山水画,供观赏者们品味,从而引发观者共鸣。
(二)宋代山水画的生命意识
宋代山水画一直以“意境”作为审美标准,强调深度挖掘“景”的内在品质,但无论是北宋的“师从自然”,还是南宋绘画对诗意的追求,艺术家创作的最终目的都是超越自然,寻求自我价值和自我精神的铸造。这亦是当代人所追求的,通过对古代画作的品读获得灵感,提升涵养。尤其是宋代山水中的生命意识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所谓生命意识,即与古人对话,通过创作者所运用的技法、点景、意境等形式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宋代山水赋予人们的生命意识大致分为两种:“高洁豁达”与“重情寻真”。“高洁豁达”,表现在宋代山水艺术家在画作里多寻求一种闲适自然的状态,如著名的《茂林远岫图》《雪景寒林图》等,都表现出一种畅游在自然之中的乐趣,在这种艺术创作的情境中,人们会看到很多深邃的品格,排斥当代以“个性”为美的各种张扬,可见高洁豁达一直是古代文人所注重的一种精神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画家用就深就浅的笔墨勾勒出的一程山水、一缕青烟来表达其中的淡美;画家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百态,这种超脱使他们能够凝神静气地描绘出一幅幅自在、畅然的作品,不关乎其他,只是一种本体的妙悟感受。思想离不开现实,此种思想境界虽可以摆脱很多尘世慵扰、繁杂,但故作姿态往往会适得其反。倪云林在后世的地位越来越高,这离不开他的画中以“淡”为特色却仍能表达出感人的艺术效果。“重情寻真”,如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山绿水画派的经典作品,其气势的磅礴、层次的分明、精巧的布局开辟了山水艺术新的生命意蕴。画中的近景、远景无一不透露出画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与崇拜,这是一种对生命力的向往,画作在增添色彩的渲染后更具真实感,惟妙惟肖的画面体现出生命的情深义重。只有将真实情感赋予到自然之中才会生成动人的画卷,尽情绽放美感。这份对生命的领悟不仅是一个纵向的发展,而且伴随时间流逝时常停下脚步去观摩,寻求真切的自然,感受真实的生命,合理运用自然规律去正视人间百态,增加生命的厚重。
四、结语
宋代山水画对山水大局的掌握深刻影响了后世艺术家门,在品读宋画时仿佛能与宋代古人交谈,从宋人作品中总能感受到纯净的心境、磅礴的气势与珍贵的艺术人格。宋代的山水画家们亦坚信创作主体的艺术品格会直接呈现在他们的画作之中,所以他們特别注重对心性的培养,拥有以神遇而不以目求的创作心态。同时,他们追求庄子所提出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认为自我在孤独中可体验到“见独”的境界。在当今时代中,与外界沟通的媒介越来越发达,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更多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有时会干扰内心。所以现代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往往缺乏“澄怀味象”“林泉高致”的山水精神与审美情怀。因此,就艺术人格而言,今人仍需不断学习宋代山水画家的高洁超然,分析自然景象赋予画面的内在涵养,主体以客体为本进行二次创作,从而打造出艺术精品,实现高度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6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1.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75.
作者简介:李丹妮,黑龙江大学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