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梅
摘 要:小学美术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成阳光个性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形成阳光个性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一、 引言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原因是应试教育的过程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未对学生实践能力高度重视。因此,美术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实践活动,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以下内容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后可提高学生的智力
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可知人类头脑灵敏度与“手”的灵活度密切相关,我国古语中创建出“心灵手巧”这一成语即可看出“手”的灵活度所具有的重要性。当代儿童处于幼儿阶段时经常实施手指按摩的措施,目的是通过手指按摩促进头脑与神经系统的良好发育。手指经常活动可以提升幼儿的协调能力,并且在思维方面也表现出反应速度快且灵活度高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学生会受到较多信息的刺激,大脑在信息的不断刺激下会促进脑部发育,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智力。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手”灵活度不断提升,表现在绘画实践活动、剪纸活动、泥塑制作过程、粘贴过程、折纸过程等活动中都需要学生通过“手”进行操作,提升了“手”的灵活度,并且在此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大脑进行刺激,进而创建出更多神经连接促进大脑发育。小学美术教师要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做好引导工作实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提升空间想象力
小学生的审美认知与成人的审美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化,每位小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欣赏意识,并且每位小学生在审美方面拥有不同的潜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并且在引导过程中要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去实践,能够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审美思维、创新思维去实践,可在此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过程去感受创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创建出符合自己思想的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加喜爱通过自己动手的过程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可有效提升空间想象力,并且作用于实践中达到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可激发出学习兴趣并提高注意力
美术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各类知识的重要源动力。由于小学生在了解新鲜事物时都是通过亲自动手感触的过程,对未了解的事物进行了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作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制作材料放在学生面前,并告知学生这些作品是运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此时的学生早就在材料摆放时想要去摆弄材料,教师在提出可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去创作作品后,会积极地投入运用材料制作的过程中,并且注意力已经完成融入制作的过程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动手兴趣并促进学生形成动手习惯
小学美术学科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的过程实现培养学生技术的目的,可以说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在学习美术时并不能了解美术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所具有的作用,只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教学中是否有趣而学习这门学科。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时,小学生在潜意识中并不会主动进行操作,除非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出了学生动手的兴趣,才能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双手去进行实践操作,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學手段中提升动手的兴趣。另外,教师在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动手的习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一直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学生养成动手习惯后不只会应用于美术学科学习中,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会积极动手实践,可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中的《色彩的渐变》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出多样化的“色彩的渐变”图片,或者是在网络中搜集能够表现出“色彩的渐变”的物品、动漫图片等,展示给学生会激发出学生对色彩的喜爱。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你们自己也可以创建出不同色彩渐变的过程,你们可以试试。”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画简单的图形,比如苹果、皮球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苹果与皮球等图形上面进行涂色。学生会因各种色彩渐变的图片而对色彩产生喜爱之情,在教师让学生自主绘制的要求提出后,能够积极地投入渐变色彩的创作中,激发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为了实现学生积极地投入动手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能够让情境去感染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让学生产生“创作”的意识,教师再及时给予学生创作的机会,进而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达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具体情境创设措施如下。
1. 引入他人作品促进学生动手实践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站在小学生的实际发展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时,可以为小学生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要将作品与小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能够让小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在学生联想到自己生活时会产生相关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产生创作思维,再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在学生动手实践并创作出成品的过程中,能够巩固学生掌握的美术技能,并树立了学生美术创作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