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杰
摘 要:文章以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先对相关的概念界定进行论述,再针对目前的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旨在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阶段,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概念解读;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发展的当今,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仍是“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虽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但却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索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下,从“双基”开始,路径“三维目标”,再到现如今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教学开展的方式与内容,促进了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也提升了教学效率與质量。高中化学课堂也应如此,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提升。
一、 相关概念界定
“素养”更多的是当下教育文化领域的教育思想,可理解为学生自我的文化学科“修养”,即学生在学习与应用中的思维、艺术、知识、思想、态度等多个方面与多维层次上的综合表现。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学生能够凭借着自身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应对各式问题与各种挑战,并能够更好地接受与采用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基础上注入各学科的特性,让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能够具体化,以此来达到更好的育人价值。以高中化学学科而言,它是在离子、分子与原子等微观的水平上,去细致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与创造新物质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化学,能够认清物质的本质,进而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去创造出新的物质,保证社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二、 不足表现
(一)教学课堂缺乏相应的实际操作
在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仍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课程中,也是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多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致使他们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式运用都以教师的“讲”作为基础,并没有重视学生如何去“学”。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与学校仍然过于重视“分数”,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多地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指导。然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本体,以“实验”为依托的学科,学生只有真实地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探索了实验过程、验证了实验结果,他们才能真正地去深刻理解知识,形成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内化成自身经验的一部分。而目前缺少实际操作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无论是对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是科学精神、知识推理、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都非常不利。
(二)学生缺乏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与积极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学生变成课堂活动的主角,通过自主思考、探究与合作,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内容,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与态度表现,灵活转换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课堂的情绪,以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因而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更加繁重与细化。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则以“轻松”的姿态开展教学活动,只是针对教学目标备课,讲解理论知识、准备习题训练、设置考试内容,学生在课堂中完全是“听”的状态,面对习题,求其正确率;面对试卷,求其高分数。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完全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方式,把学习化学当成了“任务”而非“兴趣”的引导,长此以往,这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有所下降。
三、 提升策略
(一)化学教学中加强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与方法
1. 模型与动画直观呈现教学
夸美纽斯曾说:“只要是需要被理解的东西,就必须要用物体的本身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靠语言或文字的描述,是很难让学生真正去从本质上去理解与吸收,这样学生不仅难于理解,“接受”的会非常累,而且学生也会掌握得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的应用。由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把“物质”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懂得“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
如在“分子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教学中,这是物质微观层次的知识学习,如果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与文字解读,学生很难理解物质的改变与破坏的最终因素。教师如果能够以图片、视频、模型的形式呈现,将“微观”层次的物质放大成“宏观”的直观展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2. 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也要对现有的课堂学习活动进行一些改变,重新构建教学活动框架与程序,以往教师“一言堂”的主讲模式,不难发现其弊端是学生学习过于被动与机械,缺乏学习的活力。由此,教师要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探讨,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化学学科的科学方法去猜想与验证,以此来达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充分地了解,了解学生是否具备“物质反应快慢”“反应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等认知,进而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关的教学实验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思考、互动、交流与合作中进行学习,既让课堂富有生气与活力,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富有创造性。
3. 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都是在解决不懂的问题中逐渐产生,学生知识学习能力也是在问题的解决中不断增长。由此,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以问题解决的方式为教学主线,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积极解决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共同探究,协力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探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掌握,核心素养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为引,以问促学”,问题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理念与掌握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有效进行深化与外延。由此,教师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要与教学目标、学情掌握等紧密相连,高起点问起,逐渐向学生渗透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结构,低落点落下,进而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够具有成就感,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再进一步地学习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