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军 韩宜 张艳
导读:近年来,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立足区域优势,把辣椒作为全区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和脱贫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扩大种植规模, 走出了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小辣椒成为群众增收的“钱串子”。
安康市汉滨区位于陕西省南部,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土壤肥沃,山区劳动力充足,十分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辣椒产业。近年来,汉滨区通过建立农技部门抓科技、产业协会搞服务、经营主体带农户、农业园区供种苗、订单生产保收益的多重保障机制,引进艳椒425 朝天椒、秀丽32 线椒等品种,进行干制辣椒和剁椒加工,逐步形成了加工型辣椒规模发展格局。经检测,汉滨区鲜辣椒每1 kg 含硒0.07493 mg,干辣椒每1 kg 含硒0.44 mg,干、鲜辣椒产品均达到省级富硒食品硒含量标准,非常宜于人体吸收,并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辣椒素等,产品深受贵州、重庆、四川客商欢迎。2020 年“汉滨辣椒”正式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天瑞源、秦叶情等企业的辣椒产品已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辣椒产业在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固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做好关键技术推广服务,现将汉滨区加工型辣椒露地生产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育苗场地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便于灌溉的地块。育苗设施依据当地生产条件、定植时期不同可选用小拱棚单层覆盖育苗、大棚多层覆盖育苗、连栋塑料或玻璃温室等多种育苗设施类型进行育苗。育苗设施覆盖层数越多,保温性能越强,苗龄越短,安全系数越高。
小拱棚2 月上旬播种,苗龄90 天左右;大拱棚2 月中下旬播种,苗龄70 天;温室3 月上旬播种,苗龄55~60 天。
壮苗标准:株高18~20 cm;茎秆粗壮、节间短,茎粗0.3 cm;具真叶8~10 片,子叶完好,真叶深绿,叶片肥大,根系发达。壮苗抗逆性强,移栽后缓苗快,易成活。
种子处理包括浸种、消毒、催芽。辣椒种子宜采用温汤浸种,先放入55℃温水中不断搅拌浸泡15 min后,降至30℃再浸种6~8 h,沥干水分置于28~30℃黑暗条件下催芽,每天淘洗2 次,经4~5 天70%种子露白后,选择晴天播种。如果农户浸种、催芽技术不能保证,采用小拱棚育苗的也可干籽直播。采用直播一次性成苗的,按300~500 粒/m2播种;采用二次分苗的,按1000~1200 粒/m2播种;采用基质穴盘方式一次成苗的, 选用50 穴或72 穴育苗盘,播种量400~500 粒/m2。
①温度调控 苗期按照“三高三低”变温管理,科学合理开闭棚膜、调控好各生长阶段温度。即出苗前温度高,出苗后温度低;心叶展开后温度高,分苗前温度低;分苗后温度高,定植前温度低。出苗后小拱棚内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 夜温控制在15~20℃,小拱棚内夜温不低于10℃。
②湿度调控 湿度掌握“既要充足,又不过湿”的原则,有针对性补水或降湿。采用营养土育苗方式的在播种时浇足底水, 一般到分苗时不会缺水;如果湿度过大, 可趁苗上无水滴时向床面撒细干土,若床土过干,可适当浇水,但不宜过多,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阴雨天尽量不要浇水。
③适时分苗 辣椒分苗利于根系增加、生长健壮,移栽后成苗率高。分苗期以2~3 片真叶时为最好。如果不分苗,要注意幼苗密度,密度过大时需间苗。若苗床发现杂草及时拔出。
④营养调控 优质营养土在秧苗移栽前不需要补充养分。若幼苗缺肥瘦弱,可在晴天上午喷施育苗专用叶面肥,严禁氮肥过量,造成烧苗或引起秧苗徒长。
⑤低温炼苗 定植时山区昼夜温度变化较大,且常常发生倒春寒现象,未经锻炼的秧苗难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影响移栽成活率,因此在定植前必须炼苗。定植前7~10 天,白天逐渐加大育苗床的通风量,夜间逐渐减少拱棚覆盖的时间,直到白天、晚上全部撤去覆盖物。经过低温炼苗的秧苗茎粗叶厚、色绿健壮、易生新根,缓苗快、抗寒抗病性强,能显著提高成活率。定植前尽量用叶面肥和杀菌剂喷施1 次,做到秧苗带肥带药定植。
辣椒栽培要求土壤耕性良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腾地,每667 m2地块施腐熟优质农家肥3000 kg 作底肥并翻耕耙细。移栽前5~7 天作畦, 同时每667 m2地块条施三元复合肥40~60 kg 作底肥。
6~9 月经常会遇到暴雨或连阴雨天气,采用高畦栽培是避免田间积水的必要措施。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提前整地作畦,可采用1.4 m(包沟)开厢,畦面宽0.8 m,畦沟宽0.6 m,沟深0.2 m。水田平地同时做好腰沟、边沟,以利田间排水,排水良好坡地可降低作畦高度。
覆盖白色地膜可起到提地温、 保墒情的作用;杂草严重地块可选择黑色地膜, 抑制杂草效果好。地膜覆盖栽培有2 种方式, 一是先覆膜后栽植,对于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地块,遇雨后趁墒及时覆盖地膜保墒,采用移栽器进行移栽;二是先移栽后覆膜,对于土壤黏重、土层浅、不适宜移栽器移栽的地块,可依据栽植密度按照挖窝、浇水、栽苗、盖土、覆膜的顺序进行移栽。
覆膜
田间管理
海拔300~500 m 的地区,4 月中下旬秧苗经过低温炼苗后可以开始定植; 海拔500~800 m 地区,可于5 月上旬开始定植; 海拔800~1000 m 地区,定植期不能迟于5 月底,否则生长周期短,产量低。
合理密植是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依据辣椒品种、土壤肥力不同,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加工型辣椒一般为中晚熟品种,行距0.55 m,株距0.45 m,每667 m2控制在2300 株左右。土壤肥力好的地块可适当稀栽,肥力差的地块可适当密植。栽植深度以与子叶节处平齐为宜,不宜过深或过浅。定植后若天气晴朗、土壤墒情不足及时浇足缓苗水,缓苗后见干浇水,保持土壤湿度。
辣椒根系较浅, 缓苗后应根据天气及墒情浇1次稳根水,之后进行短期“蹲苗”。坐果初期可进行1次随水追肥催果, 每667 m2追施水溶性氮磷钾复合肥6~8 kg;进入坐果盛期前对肥力差、长势弱的地块,及时追肥1~2 次,可采用穴施或随水追施等方法,穴施距离秧苗10 cm 以上,太近容易烧苗,也可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水溶液进行叶面追肥。
辣椒露地种植的生长旺季也是杂草孳生的时期,特别是禾本科的野燕麦、马塘、稗草、牛筋草、狗尾草,阔叶类的铁苋菜、马齿苋、苍耳、藜等杂草长势迅猛,往往造成杂草荒苗现象。种植地块除选用黑色地膜覆盖外,生产管理上除草尽量除早、除小,避免草荒。
山区土层浅、雨水较多,辣椒挂果量大时会形成植株“头重脚轻”状况,非常容易发生倒伏现象,若遇大风、暴雨天气则会出现大面积倒伏,造成严重减产,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防倒伏。可与辣椒缓苗后,结合除草在根部进行一次培土,及时打掉门椒以下的侧枝, 进入生长旺期前打桩拉绳加固,还可以采取插竹棍绑缚方式防止倒伏。
平地及坡地洼陷地块, 雨前必须做到边沟、腰沟、垄沟三沟配套,发现积水及时排水。特别是在暴雨、连阴雨天气后,及时到田间查看,如有积水应及时排涝,防止辣椒因根系缺氧窒息而成片死亡。
加工型辣椒果实成熟后要分期分批、 自下而上、分层分次采摘。辣椒门椒宜早采收,以免影响植株生长和后期开花结果。剁椒类线椒宜在红熟期采收,烘干类朝天椒宜在转色后采收,否则将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辣椒采收后装筐、装袋时要松紧适宜,避免压伤、挤伤果实,影响商品性。
①炭疽病 可选用甲基硫菌灵、 代森锰锌、嘧菌酯等化学药剂交替喷防。
②疫病 可选用百菌清、甲霜·锰锌、苯醚甲环唑等药剂交替喷防。
③病毒病 必须先做好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同时选用氨基寡糖素、吗呱·乙酸铜、宁南霉素等药剂预防。
①日灼病 露地辣椒夏天常发生,栽培时注意合理密植、适当遮荫。
②脐腐病 辣椒生长中后期常发生,由土壤缺钙引起,补充钙肥可有效减少症状发生。
③落花落果 高温季节易发生落花落果,可增施叶面肥,加强田间管理。
辣椒虫害主要有蚜虫、烟青虫、蓟马、茶黄螨等。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药剂交替喷施防治;蓟马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等药剂交替喷雾防治; 茶黄螨可用烟碱·苦参碱、 溴螨酯、哒螨灵等交替喷雾防治;烟青虫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甲维盐等药剂交替或混配喷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