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泓玲,刘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重庆 400000
高血压脑出血为高血压或者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以此促使患者脑实质内出现动脉破裂出血,该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群体,且临床中该疾病发病急、病程进展速度快[1]。目前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常规操作,有效护理措施的应用可促进身体尽快恢复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是患者术后长时间恢复治疗对家庭造成经济压力,同时更对患者自身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造成患者治疗意志消沉[2]。故而,该文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激励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74例行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进行序号排列,按照奇偶数分组。对比组患者(n=37)行常规护理,男20例,女17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为(68.95±2.49)岁。其中,基底核出血患者12例,丘脑出血患者5例,脑叶出血患者13例,小脑出血患者7例。研究组患者(n=37)行常规护理+激励护理,男22例,女15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为(69.54±2.66)岁。其中,基底核出血患者14例,丘脑出血患者4例,脑叶出血患者12例,小脑出血患者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类疾病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合并颅内感染患者。
纳入标准:确诊高血压脑出血,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中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疾病诊断标准[3]。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已经对其讲述该次研究内容,患者及家属自愿加入,签订知情同意书,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该试验按计划进行。
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行常规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指导、按时查房、体位摆放、术后指标观察、饮食指导、口腔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
研究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激励护理,具体如下。
①评估病情: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同时还需要详细掌握患者基本生理情况和心理状况,更需要掌握患者家属的心理动态,从而根据患者及家属制定针对性的长期和短期护理目标。
②语言激励: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运用语言来表扬患者,给予患者肯定,从而促使患者能够从内心感受到护理人员对其康复训练的关注和认可,提升患者康复训练信心和依从性。注意在利用语言激励患者时需要适度,保持态度中肯。
③行动激励:护理人员可以邀请以往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康复训练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通过举例积极案例提升患者康复信心,进而达到激励患者坚持日后的康复锻炼。另外,护理人员还可以运用手势鼓励患者坚持锻炼,也可以运用手语表达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康复信心和期望,进而为患者营造出温馨的康复环境。制定完善的物质奖励制度,运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患者,比如选定五角星等激励标志物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记录,还可根据患者所获取的五角星数量兑换相应礼品,以此充分激发患者训练积极性和信心。在病房内准备零食以及日常用品和餐卷等奖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激励标志物数量对其予以相应的物质奖励。比如:完成简单技能可获取1颗五角星,完成较难的技能可相应获取2颗五角星,集齐10颗五角星可获取相应奖品,连续坚持锻炼10 d可获取1颗小红花,获得10颗小红花后可相应兑换购物券,从而帮助患者保持康复积极性,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主要从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分析,其中SDS评分:50~60分说明轻度抑郁,61~70分说明中度抑郁,高于70分说明重度抑郁[4]。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我效能感,主要从患者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分析,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情况越好。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主要从患者社会功能、生理机能、生理功能、精神状态分析,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情况越好[5]。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比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更好,且优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s),分]
组别SAS护理前 护理后SDS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37)对比组(n=37)t值P值57.42±5.44 57.96±5.31 41.35±4.28 53.57±4.49 57.96±5.51 57.67±5.40 45.25±3.87 52.69±4.05 0.432 0.667 11.983<0.001 0.229 0.820 8.079<0.001
与对比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自我效能感更好,且优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我效能感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我效能感对比[(±s),分]
组别自护机能自护责任感自护概念 健康知识研究组(n=37)对比组(n=37)t值P值40.47±3.08 27.40±3.09 30.28±2.96 19.87±2.35 29.30±2.42 20.21±3.05 50.19±3.04 38.30±3.25 18.222 16.754 14.201 16.252<0.001<0.001<0.001<0.001
与对比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更好,且优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对比[(±s),分]
组别社会功能生理机能生理功能 精神状态研究组(n=37)对比组(n=37)t值P值89.76±3.48 82.25±3.07 89.30±3.75 81.49±2.26 90.58±3.20 81.87±2.44 89.73±3.28 79.55±3.04 9.844<0.001 10.850 13.166 13.846<0.001<0.001<0.001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中高血压疾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好发50~70岁人群,并且男性发病率较高,冬春两季发病较多[6]。高血压疾病会导致患者脑底小动脉出现病理性变化,显著性表现就是小动脉的管壁出现玻璃样或者纤维样变性局灶性出血、缺血,甚至坏死,这种情况显著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造成血管壁出现局限性扩张,最终形成微小动脉瘤[7-8]。
由于脑出血具有着极高致残率,大部分患者发病后均容易出现偏瘫甚至失语等后遗症,因此,高血压脑出血不但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障碍,甚至还会导致患者无法接受自身状态形成自卑或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导致患者出现恢复治疗逆反心理,极大降低了患者医护依从性,不利于患者预后[9]。
激励护理在当今临床中属于一种动态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需要充分根据患者内心情绪和康复训练的实际完成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指导,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最初的针对性护理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以此有效确保其康复计划满足患者实际需求。另外,激励护理还能够通过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鼓励促使其完成训练目标,护理人员运用语言和行为等激励手段对患者提供精神支持,促使患者建立生活信心,努力配合护理人员的医护工作,达到预期训练目标同时改善患者预后[10]。
运用激励护理还能够有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最终评估结果找出不利于患者康复训练的因素,通过物质奖励充分激发患者康复训练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患者护理措施具有持续性的有效性[11]。另外,激励护理不但能够对患者实现激励作用,同时还可强调患者家属在其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作用,告知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疾病治疗信心,多陪伴和关心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和鼓励,提升治疗依从性。
通过该研究发现,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AS评分(41.35±4.28)分、SDS评分(45.25±3.87)分均低于对比组(P<0.05),且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比组(P<0.05)。这与秦爱喜学者[1]在相关研究中得出,患者给予激励护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40.2±3.5)分、SDS评分(43.2±3.7)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后的各指标评分,与该文所得结果相近,具有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在术后给予患者激励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患者护理后不良心理状态得到极大缓解,患者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