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文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山东济南 250132
因为一种或者几种病因使得肾部发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称其为肾炎[1]。肾炎所包含的病理类型很多,但是许多类型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肾炎患者较为明显的特点有肾脏调节酸碱平衡、血压、电解质、水的能力下降,肾小球对于细胞以及蛋白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且肾小球滤过能力降低[2]。肾炎一般可分为继发性、原发性以及遗传性三大类,原发性肾炎包括慢性、急性、肾病综合征、急进性、隐匿性,继发性肾炎包括紫癜性和狼疮性两种,遗传性主要指Alport综合征。体液免疫障碍、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是肾炎的基本病因,而重金属、镇痛药、皮肤感染、空气污染、滥用抗生素、扁桃体炎等因素会增加肾炎的患病风险[3]。慢性肾炎的病程反复,对于患病者的工作以及生活均会形成极大影响,生活质量很差,而且若不施以有效的治疗,慢性肾炎最终会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极易引发患者死亡[4]。慢性肾炎经典的临床表现为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5]。缬沙坦以及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应用较多的药品,为了寻求最佳治疗效果,该文针对2018年7月—2019年7月来该院治疗的100例慢性肾炎患者为其开展分组治疗,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100例在该院接受慢性肾炎治疗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临床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患者与家属均知晓该次实验的目的与方法,且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对该次研究药物存在药物禁忌证、同期加入其他临床试验及拒绝参与该次实验的患者。所有患者和家属均同意该次实验,根据抽签法分组为双药结合组(n=50)和阿托伐他汀组(n=50)。双药结合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3~64岁,平均(48.79±15.22)岁;阿托伐他汀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2~65岁,平均(48.47±15.6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阿托伐他汀组:应用阿托伐他汀 (国药准字J20130172;20 mg×10片)治疗,用药方法:初始剂量为半片/次,1次/d,间隔4周或以上可调节剂量,最多4片/d。
双药结合组:缬沙坦(国药准字H20103521;80 mg×7粒×2板)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缬沙坦用药方法:1粒/次,1次/d;阿托伐他汀的用药方法参照阿托伐他汀组。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数据变化以及药物治疗效果。①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氮素、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收缩压以及舒张压;②药物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化指标有明显的改善则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生化指标有一定改善则为有效;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均未有任何变化,甚至恶化则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占比与有效例数占比的和。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数据变化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数据变化对比(±s)
组别血清尿素氮(mmol/L)治疗前 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g/24 h)治疗前 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mL/(min·1.73 m2)]治疗前 治疗后血肌酐(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双药结合组(n=50)阿托伐他汀组(n=50)t值P值6.79±1.68 6.35±1.34 4.64±1.11 5.27±1.26 2.61±1.22 2.75±1.46 0.93±0.64 1.67±0.48 88.11±0.24 88.09±0.21 92.86±0.57 90.42±0.46 113.49±23.91 110.76±23.66 96.31±15.74 103.38±15.75 1.447 0.150 2.652 0.009 0.520 0.604 6.540<0.001 0.443 0.658 23.555<0.001 0.573 0.567 2.245 0.027
续表1
治疗前,双药结合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尿肌酐、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与阿托伐他汀组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药结合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素尿氮、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均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双药结合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药物治疗效果对比[n(%)]
慢性肾炎是引发尿毒症的一种重要因素。梗阻性肾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是慢性肾脏疾病最多见的几种病因。据我国的三级医院相关数据显示,慢性肾炎中最多见的是IgA肾病,约有10.6%,膜性肾病居于第2位,占比是8.8%,而统计我国行穿刺活检的患病者,发现有28.1%的患者为IgA肾病,23.4%的患者为膜性肾病。慢性肾炎患者除了几种典型症状外,部分患病者会伴随体重下降、乏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6]。
因为,治疗时多要对高血压进行控制慢性肾炎。并使得机体的尿蛋白含量减少,日常饮食上一般会限制磷和蛋白的摄入,治疗期间避免劳累、脱水,而对于肾脏有损伤的药物也不建议使用[7]。阿托伐他汀也被称为立普妥,是他汀类调脂药的一种,能够对患者机体的血脂起到调节的效果,可以抑制结缔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长因子β的生长,使得肾小球的肥大情况得到缓解,避免肾脏发生纤维化,进而控制和减少人体尿蛋白的排泄量,并降低血液内低密度的蛋白水平,从而起到保护人体肾脏功能的效果[8-9]。缬沙坦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组织药物,可降低血压,对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抑制,从而减少尿蛋白,防止肾小球发生硬化,并使得肾小管间质发生纤维化的情况进行组织[10-11]。该研究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发现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患者各项指标恢复得更快,疗效更明显。
据该实验可知,治疗前,双药结合组与阿托伐他汀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双药结合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均好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说明将阿托伐他汀+缬沙坦联合医治慢性肾炎可有效改善临床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双药结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优于阿托伐他汀组治疗总有效率76.00%(P<0.05),此实验结果与关蕴华[12]的实验结果数据相近,在其实验文章中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的有效性为92.86%(26/28),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效果十分理想,同时也说明该次实验文章的数据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缬沙坦联合医治慢性肾炎的效果显著,患病者的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且C反应蛋白水平得到了有效的调节,对比单一用药医治,两药联合医治的模式应多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