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娇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日常教学为小学生普及生活常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与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复兴梦的实现,起到人才培养的奠基作用。文章围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出发进行探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课堂优化意义的前提下,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现状加以探究,进而提出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小故事、小情景、小案例中,深刻将抽象化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进行实例化与简单化,并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在潜移默化的趣味课堂氛围中,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培养,法治意识得到养成。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道德与法治意识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需要学生具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意识、道德意识以及新时代所要求的法治意识,这也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从传统以教师为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模式,正确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将小学生放置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课堂中的“灌输式”教学与“被动式学习”,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淳朴特性,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育进行引导,增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法治理念。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更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日常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筑下夯实的学科基础,还要树立起正确价值观念与良好思维。这就要求应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加以重视,使道德与法治教材精髓得到展现的同时,也使正确观念得以在学生心中树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 道德与法治课堂优化意义
道德与法治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学科,完美贴合了小学生思维发展起步时期对于人格塑造、道德培养、意识养成的要求。也正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思维发展不完善,导致学生在进行社会探索、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沟通不良、意志薄弱等问题,而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得到树立,更加便于学生进行社会交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思政教育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得到培养。随着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社會各界以及学校等多个方面也都加深了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唯成绩论”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处,亟需教师对此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这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为适应今后改革发展需要,并获得课改所需教学结果。根据相关调查问卷与课堂现状的总结观察,可得知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引导,使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得以树立的正确性,而部分学生虽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表现出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满意”,却并没有掌握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精髓,也没有掌握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精髓所在,也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导致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只是将相关概念进行背诵并加以默写即可,而这些都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更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此外,部分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时,仍然采用传统式的灌输式讲解模式,单纯围绕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枯燥的“干瘪式”讲解,而并没有认真思考其设置意义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只是单纯依靠播放课件来达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电子化”的目的,只是机械完成道德与法治课堂“信息化”的开展要求,进而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出现了学生无法摆正对于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的重要性的学习态度,而诸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提到的参与意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等,更是被学生与教师共同忽略的,而这些在教材中所提到的重要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都对学生在小学阶段——人生起步阶段的品格塑造与个性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使新时代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为适合学生发展,进而使教师可以通过新型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刻不容缓。
三、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学理念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中,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以新型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自主参与意识。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认真贯彻落实道德与法治课堂多种教学实践活动并进行协调,积极参与专题课堂的教学研讨工作,并与其他教学同仁进行围绕学生心理与实际教材模块的深入研讨,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认真打造贴合学生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合社会实践以及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使自身角色得到转换,从课堂“指挥者”再到课堂“聆听者”,将主体地位归还给小学生,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参与愿望调动起来。利用好学校这一教学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根据具体学情设置分阶段的教学目标,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同时,也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与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所具备的说理性的特征,导致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纯理论知识时会产生“如坠云雾”的感觉,对乏味式的说教教学,也会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也应转换教学理念,通过生动化的教学讲解形式,与情景创设,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新课标中指出儿童品德与素养的形成,都源于其对生活的实际认知、体验以及感悟,儿童的生活体验越充分,感悟就会随之变得更加深刻,而法治意识与道德素养的形成,也都依赖于儿童对相关内容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借助情景模拟这一教学手段创设相关情景,使学生可以在情景中对道德素养与法治精神有着深刻的领悟,进而养成自己道德素养,也建立起法治意识。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对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说明与讲解,例如在《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的设置中,就展现了这一点,由狭小的班级空间逐渐向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场所转移,通过对公共社会、公共财物,公共卫生以及公共秩序与公共文明修养这几方面的讲解与引导以及《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知识点中与对“规则”进行的讲解与说明,旨在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与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良好的公共生活体验离不开规则意识,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公共生活中规则的教育,学生在寻找与归纳中发现公共生活中的规则,也发现了许多诸如过马路不等红绿灯,或者是等公交车插队以及食堂就餐时的嬉戏打闹等不遵守规则的公共行为,学生将规则进行总结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情景的设置,并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模拟表演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在公共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规则会带来的可能后果,进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养成规则意识,在对公共生活有所了解的同时,也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教师可以选取三至五个道德与法治小组参与表演活动,剩余道德与法治小组担任“观察评论员”,以这种“表演+评论”形式来开展以“公众生活中的排队”情景模拟,点出几名学生扮演“插队”人士,通过观察“有序排队队伍的效率”与“被插队队伍的效率”以及观察员对表演学生的评价,使学生意识到“插队”这一行为的不良后果以及不良风气,最后教师在引出“插队真的会使效率变快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回答,再得出“在公共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的相关回答,使学生通过情景扮演,进行自身意识的自我纠正。改掉学生陋习的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起规则意识,通过情景模拟法来使法治教育与规则教育“润物无声”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法治教育、规则意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通过围绕这一教学内容布置情景模拟活动,将抽象化的规则蕴于生动形象化的模情景模拟活动中,使学生在这一情景模拟活动中实现角色的置换,进而产生情感的认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公共生活中规则的重要性,形成法治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进而落实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的双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