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地方造一座图书馆

2021-05-27 12:43王占黑
北京纪事 2021年5期
关键词:二妹工厂图书馆

王占黑

作者说

“喜欢喝白开水,喜欢没事在街上走来走去,看来看去,接陌生人的话茬。坐下来的时候,喜欢认认真真想一点好像不必要认真去想的事儿。”

16岁以前,我一直都在家附近的学校念书,放学后最常去的地方是少儿图书馆。成人馆大,老早就搬到很远的新街区去了。留下一个小小的少儿馆在一条拥挤的小马路深处,前面是小学,后面是批发街,过路人如果不留心侧面挂的牌子,恐怕看不出里面还有个图书馆。

从放学到吃饭前,我都待在馆里,有时候看书,有时候写作业,有时候直接睡上一觉,等老王下了班来找我。老王若来早了,也会趴着睡觉。馆里安静,亮的地方极亮,暗处又极暗,非常适合闭目养神,很多退休老人懒得去远处的新馆,也借一张少儿卡赖在阅览室看报,打消时间。我记不太清那几年看过什么书,但那些坐在里面的傍晚,和周围的面孔,总能回想起来。

有时我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比如考试成绩太差,或是爸妈吵架,千万个不愿意回家,可图书馆不是邻居开的小店,每日到点关门。老着脸皮问过借书处的工作人员,能不能让我多待一会儿?他说,我也要回家买菜烧饭带小孩的呀。我无语。他又说,你自己开一个图书馆,就随便待到几点好了。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图书馆统统是公办的,没有人会自己开一个图书馆,如果他/她有这么多书,大概就直接去开书店了吧,图书馆怎么赚得到钱呢?

而借书和买书又实在是不一样的体验。我总有这么一种惰性,两周的时限和超期一天罚五毛的规则让我勤奋,买来的却扔在那儿积灰了。直到大学毕业前,我都是习惯借书而不是买书看。如今在超大城市生活,每次想去公立图书馆,总发现预约排号比吃饭等位还困难,阅览处的台灯书桌也永远被准备各类考试的人占领了。大家争分夺秒,吃苦受累,自己坐在其中会不会也不免要跟着头上冒汗?阅读这件事,即便是在图书馆里,也成了一件少有的事。

2018年冬天,我和几个朋友去了一个叫王店的小镇。王店旧称梅里,在嘉兴的郊区,写《鸳湖棹歌》的清朝文人朱彝尊有一个著名的“曝书亭”,就在那里,但我也只是小时候从乡土知识教材上略知一二。王店作为地道的江南水乡,没有像乌镇或西塘那样被打造成旅游景点,是一个仍保持着本地生活气息、却又有些落魄的地方。进镇的道路很宽,两面都是乡镇企业建造的体面大楼和工厂。和很多术业有专攻的江浙农村一样,这里的致富产业也很趋同,是做集成吊顶,一路能看到很多广告。因此,当作为古镇的梅里渐趋没落时,作为吊顶产地的王店却迎来了经济发展。当然,也迎来了大量流动人口,其中以云贵川地区过来的务工者居多,一看路边齐全的西南饮食店便可知。

那天我去看了一个荒废的工厂,厂里的仓库、剧场没被清空,仍按当年的日常模样保留下来,这里原本是轻工机械厂,后来变成海鸥电扇厂,海鸥电扇曾是中国驰名的电器品牌,广销全国。20世纪末企业改制后,工人下岗,企业倒闭,工厂也就此废弃在梅溪边上。门口一座水塔,一个用复古字体写着“祖国万岁”四个大字的水泥门梁,成了这条沿河小路上的固定背景,而这条孕育着古镇的河道的两岸,居住密度也渐渐变低,留下很多破败的空屋子。

那次过去,我认识了一个叫二妹的人。她正打算和当地合作,利用工厂旧址改造成一座民间公益图书馆。王店有很多外来务工者子女,也许一座图书馆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我这样想着,站在废墟里,拍下多年前工业的痕迹,想象不出它未来的样子。

二妹叫章瑾,因为自嘲“做公益的人都有点二”,她就叫自己二妹。还叫章瑾的时候,她是一个在浙江台州三门县长大的女孩,离开小镇去重庆上大学,又留学英国剑桥,毕业后在香港从事金融行业十多年,每年只有春夏才会回家看看。一个偶然的契机,章瑾决定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见识过庞大的世界后,她想把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文化带回老家。然后以“三年内把自己嫁出去”作为筹码,二妹从母亲处换来一座自家工厂的仓库,这就是三门有为图书馆的雏形。除了二妹,后来又出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走到一起,共同为有为图书馆的出生而东奔西走。2012年6月,有为成立了,这也是浙江省第一家民间公益图书馆。这些故事后来被记录在一本叫做《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的书里,也为想做图书公益事业的后来人提供了具体的经验和指点。

现在的三门有为图书馆位于海游街道办事处旁边,在拥有7万多人口的街道里,很多小学生放学过来写作业和看书,就像我小时候那样。只是这里更大、更宽敞,除了看书,活动的空间和种类也更多。去年夏末,我和朋友去了三门县,白天暴热,傍晚暴雨,但事先发出宣传的“词语搅拌机”活动,还是迎来了几十个小朋友和家长的参与。为了稍后能将一堆零碎的词语卡片组成句段或诗歌,小朋友需要记录下在图书馆各个角落看到的中意的字词,一大群人拿着纸笔在三层楼里东奔西跑,在书架上翻来翻去,又忍住不能说话,场面真的有一种奇特的热闹。

那天活动后,我认识了很多志愿者,有人说起,过几天就要离开三门,去王店的图书馆帮忙了,因为再过几个月,第二座有为图书馆也要开门了。算下来,距上一次和有为的朋友在王店的废旧工厂碰面,已经过去两年了。

今年三月,我又去了王店。水塔还在,“祖国万岁”也在,废旧工厂已经变了样。包围在安静的老房子中间的,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图书馆。上下两层,分区分室,二楼有一个敞开的木制天台,长长的黑板墙上写满了小朋友的留言。目之所及处有植物,也有志愿者精心设计的提示。周日上午适逢一场活动,图书馆负责人小牟为海鸥电扇厂的退休工人办了一次聚会,在绘本故事区,老人坐着嗑瓜子聊车间往事,时空交融于一处。在此之前,小牟也把图书馆在建造过程中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整理出来,特意放置在一角供人参观,比如当年的照片、证件、商品目录、老工人所写的回忆录。

晚上,我和朋友跟随小牟去王店镇上的中学,借着晚自习的时间给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做一次桌游活动。模拟隋朝運河的历史背景,通过设置游戏来启发一些经济学知识和理念。快结束的时候,整个教室都很兴奋,有同学一直问,能不能多玩几次,玩更多种类的游戏?我不知道这次的课堂上,有多少人三年后就要回故乡,又有多少人可能就不回来了。如果留下来,也许图书馆能继续伴随他们成长,成为他们随时可去的好地方。

有为图书馆有一条使命,“一座图书馆,改变一座城”。又是一年世界阅读日,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家附近的图书馆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也从书里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也许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也许是给自己一个继续坚持的理由。

编辑  张子乐

梅里有为图书馆

猜你喜欢
二妹工厂图书馆
半街香
二妹和她的空寨子
图书馆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