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梅兰芳 : 八处故居与精神遗产

2021-05-27 12:20毛忠
北京纪事 2021年5期
关键词:梅兰芳齐白石胡同

毛忠

梅兰芳的人生与艺术活动主要集中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其去世仅有十余年。那么,梅兰芳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与影响力,使他在去世近60年后的今天,却依然为世人所铭记和推崇?

众所周知,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是梅兰芳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身份与标签。这个身份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提到“梅兰芳”这个名字,浮现于脑海的常常是正在作报告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正在给年轻演员讲述表演经验的前辈艺术家、正手捧金印慷慨唱出“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穆桂英等形象。

其实,梅兰芳一生的经历与形象远远不止这一点。青年时期的梅兰芳,追捧他的观众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遍布各阶层。

除京剧之外,他还精研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曾先后师从王梦白、吴昌硕、齐白石等绘画大师;他的书斋缀玉轩既是著名的戏曲古籍文献收藏之所,也是当时中外文化、艺术、政要等名流纷纷造访之地,以至于被称为“民间的文化外交部长”;1919年、1924年、1929年、1956年他数次访日演出,1930年、1935年又先后带领剧团访美访苏,是较早将中国京剧艺术有规模有组织带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和先行者。拥有如此丰富多维形象的梅兰芳,不仅仅只有舞台艺术上的光彩照人,自青年时代他即已展现出的人品道德、文化担当、文化自觉、民族大义等,同样令人感佩不已。陈毅元帅曾评价梅兰芳为“一代完人”,这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他德艺双馨的一生的高度而准确的概括。

说到梅兰芳辉煌而极具传奇性的一生,北京这座城市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他出生于此、学艺于此、初次登台于此、成名于此、登上艺术巅峰于此,及至其人生的落幕也于此。当然除了北京之外,梅兰芳一生还曾在上海、香港等地较长时间居住过,也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动人故事。但他在北京的居所及其变迁更具历史兴味。一方面北京的故居连缀了梅兰芳在这座古都中的人生轨迹,另一方面也涵融了他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如果说戏曲舞台承载了作为演员的梅兰芳的艺术人生,那么他在北京的故居及其中发生的故事,则展现了作为普通人的梅兰芳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气质及其为人处世的品格修养,那里如同他的另一方舞台——一个呈现更为真实的梅兰芳的人生舞台。

梅兰芳一生在北京先后有八处居所,分别为铁树斜街101号、百顺胡同、北芦草园胡同9号、鞭子巷头条、鞭子巷三条、青云胡同29号、无量大人胡同24号、护国寺街9号。

1 祖辈遗荫

铁树斜街101号故居

梅兰芳出生地梅家老宅大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45 号,现为铁树斜街101 号)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于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45号(现为铁树斜街101号)的梅家老宅。

梅家为梨园世家,从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算起,一门四代从事戏曲艺术。梅家老宅所在的李铁拐斜街,是北京大栅栏的名街之一,是八大胡同与其北面商店与居民区的分界处,八大胡同均在其南面。一说到八大胡同,很多人都会想到烟花柳巷处。其实清末民初的八大胡同除了大量的妓院外,更早的是戏曲艺人生活和从艺之地,可谓当时的戏曲演出活动的汇聚地。

李铁拐斜街45号梅家老宅,最早为其祖父梅巧玲购置居住。梅巧玲(1842—1882),祖籍江苏泰州凤凰墩鲍家坝。他天资聪敏,刻苦学艺,终成京昆俱佳、扮相雍容端丽、台风清新、念白文雅脱俗的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年轻时即为“四大徽班”中的四喜班主要旦角,30多岁开始执掌四喜班,也曾担任精忠庙会首,位列“同光十三绝”之一。梅巧玲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的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重信义、讲情谊,有“义伶”的美誉。清光绪八年(1882年)梅巧玲在此宅中病故,且年梅兰芳之父梅竹芬年仅8岁。

梅兰芳为梅门独子。不料在梅兰芳三四岁时,父亲梅竹芬又患病亡故于此宅,孤儿寡母随祖母和伯父伯母生活,一家数口仅靠伯父梅雨田操琴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但祖父梅巧玲急公好义、仗义疏财,有担当、讲情谊,留给了梅兰芳兩大精神财富。

一个是优良的家风家德。梅兰芳曾自述:“我的祖父梅巧玲是满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名演员。在那个时期,戏曲演员是被人看不起的。我祖父一生为人有行侠仗义的作风,他对同业和朋友们的帮忙,常常是牺牲本身的利益去替别人解决困难,这类事情很为人们所称道。我的父母去世很早,我祖母和姑母把我祖父的为人行事讲给我听,我受了感动,立志要学我祖父和一切好人的样子,要长进向上,不敢胡来。”梅兰芳一生为人宽厚、谦虚谨慎,即是秉其先祖家风家德。

第二个精神财富则是良好的同行人缘。梅兰芳正式学戏是在7岁,跟从时小福的弟子吴菱仙开蒙学青衣戏。吴菱仙早年在四喜班学戏,也算是梅巧玲的弟子。他对梅兰芳说过:“你祖父对待班里的人,实在太好。每逢年节,根据每个人的生活情形,随时加以适当照顾。有一次我家里遭到意外的事,让他知道了,他远远地扔过一个小纸团儿,口里说:‘菱仙,给你个槟榔吃!等我接到手里,打开来看,原来是一张银票。当每个人拿到这类赠与的款项时,往往都是他最需要这笔钱的时候。”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教过或提携过梅兰芳的还有王瑶卿(人称梨园行旦角的“通天教主”,四大名旦都曾向他学戏)、谭鑫培(伶界大王)、王凤卿(王瑶卿之弟,梅兰芳早期的主要合作合演者,其第一次去上海演出即是受到王凤卿的提携)等等,无不是直接或间接受到过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的恩惠或帮助。

说到伶界大王谭鑫培,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曾说过:“谭鑫培先生是与我曾祖父梅巧玲同一时代、同光十三绝的人物。谭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100年前,65岁的谭鑫培就和19岁的梅兰芳唱《桑园寄子》,直到谭鑫培生命的最后的半年中还提携梅兰芳合作演出《汾河湾》《四郎探母》等,给梅兰芳以后的成名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

2 班社聚居

百顺胡同故居

现今的百顺胡同口

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这一年,梅兰芳7岁。此时他的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都已去世,养活梅家的重担全部落在了伯父梅雨田的身上。

八国联军烧杀抢掠,街市一片萧条,多家戏园茶园被烧了,剩下几家也关门歇业,戏班不得不停演而断了戏份,演员们只得外出自谋出路。名丑萧长华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卖烧白薯,名净李寿山上街叫卖萝卜和鸡蛋糕。梅雨田演出一场挣一份钱,没有演出也就没有收入。万般苦恼之余,梅雨田靠给人修表维持生计。

1900年,迫于生计的梅家不得不变卖了老宅,举家迁至离其不远的百顺胡同东段路北租房栖身居住。百顺胡同是梅兰芳在北京曾住地中唯一没有改名的地方,位于大栅栏地区的西南部。“三庆班”原在韩家潭,后来也迁到百顺胡同。

在百顺胡同附近有一个私塾,梅兰芳当时就在这个私塾中读书,后来这个私塾搬到了该胡同东口外的万佛寺湾(今万福巷),梅兰芳跟着过去继续攻读。当时的杨小楼已经很有名气了,被人称为“杨老板”。杨小楼出门演出的时间跟梅兰芳上学的时间差不多,常常顺道抱着或背着梅兰芳去私塾。有时候梅兰芳就跨在杨小楼的肩上,口里还讲讲民间故事给梅兰芳听,买糖葫芦给他吃,逗他笑乐。谁能想到这两位十几年后常合演《霸王别姬》《长坂坡》等多戏。

在百顺胡同居住的期间是梅家家道中落、每况愈下,生活渐趋窘迫的时期。为生活所迫,七八岁开始梅兰芳不得不弃学在家学戏。幼时梅兰芳的天资并不出众,梅雨田为梅兰芳选择的是“请教师在家授艺”的方式,请来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为梅兰芳说戏。他按照青衣的传统教授方法讲授《二进宫》《三娘教子》一类的老腔老调,可就是开头四句极简单易学的老腔【慢板】。

据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记载,之后与老师再碰面,朱先生很不好意思地对他说“我那时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梅兰芳学了多时还不会,气得老师对他说:“祖师爷没赏你饭吃。”一气之下弃而不教了。

到9岁那年,梅兰芳开始到姐夫朱小芬家里学戏,一同学戏的还有梅兰芳的表兄王惠芳和朱小芬的弟弟朱幼芬。吴菱仙是他们的开蒙教师,教梅兰芳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吴菱仙对梅兰芳的教授是特别认真而严格的。跟别的学生不同,吴菱仙似乎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到了梅兰芳身上。他对梅兰芳有一种特别的希望,要把年幼的梅兰芳教育成名,为梅氏一门后继有人努一把力。梅兰芳后来曾对此解释说:“吴先生对我的一番热忱,就是因为他和先祖的感情好,追念故人,才对我另眼看待。”

在百顺胡同居住的这段时间内,是梅兰芳为自己的表演艺术打下坚实基础的几年。他跟着吴菱仙学习的都是《二进宫》《桑园会》《三娘教子》等正工的青衣戏,共30余出,遵循的都是传统的表演路子。在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这一天,广和楼应时上演灯彩戏《天河配》,年仅11岁的梅兰芳第一次上台演出,客串演出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因年幼,梅兰芳是由师傅吴菱仙抱着上的椅子,登鹊桥。

梅兰芳自学艺起,一直住在百顺胡同的居所中,在吴菱仙的细心教导下刻苦学艺。直至14岁前后,他从百顺胡同移居北芦草园,才正式开始搭班“喜连成”演出。

3 悲欣交集

北芦草园故居鞭子巷头条故居鞭子巷三条故居

青年时代的梅兰芳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梅兰芳一家迁往崇文区居住,先后在该区居住的住所有四处之多,是梅兰芳在京城居所最多的一个区。

最开始迁入的住所是珠市口东大街(原三里河大街)以北的北芦草园胡同9号,此时梅家的经济状况正处于最为窘迫的时期,所以这一居所是梅兰芳一生居住最窄小简陋的一处。

就在迁入此宅的当年,他带艺搭喜连成(后改名为富连成)社借台演戏,每天在广和楼、广德楼这些戏园子里轮流演出。这个时候的戏园子大多是白天演戏,所以梅兰芳每天吃过午饭后,便由跟包(旧时专为某个戏曲演员管理服装及做其他杂务的人)陪着坐自备的骡车前往戏园戏馆去演出。

在搭班喜连成的时候,梅兰芳开始正式有了演出收入。这对于正处在窘迫境地的梅家来说,无疑是增加一笔家庭收入;而对于孤儿寡母的梅兰芳母子而言,能挣钱也意味着能养家糊口、孝敬慈母。梅兰芳曾回忆:“我记得第一次出台,拿到这很微薄的点心钱,回家来双手捧给我的母亲。我们母子俩都兴奋极了。我母亲的意思,好像是说这个儿子已经能够赚钱了。我那时才是14岁的孩子,觉得不管赚得多少,我总能够带钱回来给她使用。在一个小孩子的心理上,是多么值得安慰的一件事!”然而,次年,梅兰芳母亲杨长玉(前輩武生名家杨隆寿长女)就病故于简陋的北芦草园胡同9号住所内,享年32岁。

清宣统元年(1909年),十五六岁的梅兰芳已是失去双亲的孤儿。这一年又随祖母和伯父迁至三里河大街以南的鞭子巷头条一所极小的四合院内(因扩建广安大街鞭子巷头条现已不存在)。1910年,梅兰芳17岁,因变声“倒仓”离开了喜连成社科班停止了演出。幸运的是,不到一年梅兰芳的嗓音便得以恢复,他开始正式搭俞振庭所组成的双庆班。梅兰芳初入双庆班,地位并不高,但开始有了固定收入。此时母亲杨长玉的孝服已满,梅兰芳在鞭子巷头条的宅内与前室王明华成婚。王明华是名武生王毓楼的妹妹、名老生王少楼的姑母,持家精明能干,对梅兰芳演出事业的发展也多有助益。一年后也就是1911年,梅兰芳的大儿子大永便出生在这座宅子里面。

在鞭子巷头条的宅内,梅兰芳开始有了养鸽子的业余爱好。梅兰芳幼年时的身体并不结实,而眼睛又微带近视,眼皮下垂,转动也不灵活。对于戏曲演员而言,眼睛在五官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观众常常批评,说谁的脸上有表情,谁的脸上不会做戏,其中的区别就在于眼睛及其运用的好坏。但是当我们看到梅兰芳中晚年的演出剧照或影像时,却常常会发现梅兰芳有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他幼年时眼睛上的毛病,恰恰就是通过养鸽子、训鸽子给治好了。

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较为详细地讲述了当年养鸽子的情况。梅兰芳在17岁的时候,偶然养了几对鸽子,起初也是为玩,拿着当一种业余游戏。后来对这渐渐发生兴趣,每天就抽出一部分时间来照料鸽子,十多年都没有间断过。梅兰芳认为养鸽子对自己的身体有莫大的好处。第一,养鸽子的人要起得早,能够呼吸新鲜空气,自然对肺部就有了益处;第二,鸽子飞得高,眼睛老随着鸽子望,愈望愈远,天天这样做,把梅兰芳自己的眼睛不知不觉治过来了;第三,手上拿着很粗的竹竿来指挥鸽子,要靠两个膀子的劲头,这样经常不断地挥舞着,臂力不断增加,逐渐对于全身肌肉的发达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民国元年(1912年),梅兰芳全家又移居到鞭子巷三条(今锦绣三条26号,现为天坛派出所),这是一所普通平常的小四合院,寓所原坐北朝南(现从南房西侧开门)。迁居此处不久,伯父梅雨田便将银钱来往、日常度用的账本交付与梅兰芳,从此梅兰芳便开始掌家。而梅雨田在这年的秋季也病故于这个院落中,自此梅家的千斤重担便一直落在了梅兰芳身上。也就在这一年,梅兰芳与齐如山通过信件往来得以结识,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齐如山给梅兰芳写信百余封,对梅兰芳的艺术提出了很多意见,后来二人成为莫逆,互相尊重。

1913年,梅兰芳的女儿五十出生于鞭子巷三条宅中。此时的梅兰芳儿女双全,事业上也逐渐进入了大班主要演员的行列,开始有叫座能力。这年的秋天,在王凤卿的提携下,梅兰芳以二牌旦角的身份赴沪演于丹桂第一台,首次出远门的梅兰芳年近20岁,由其伯母陪同照顾。

除王、梅二人合演《武家坡》《朱砂痣》等生旦对儿戏外,也单演了《彩楼配》《玉堂春》等剧目,并在王凤卿的提议下,首次担演大轴戏《穆柯寨》。梅兰芳第一次演扎靠戏,效果甚佳,大受欢迎。因而又动意排演头本《虹霓关》,与二本《虹霓关》连演。此时正巧王蕙芳来沪小游,便请王蕙芳为梅兰芳排了头本《虹霓关》。梅兰芳这种头本东方氏、二本丫环的演法,非常新颖,很受欢迎,为日后诸多旦角演员所效仿。可以说从此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一赶二”“一赶三”的演法的先例。一个月后原本演出合同期满,但在剧院经理许少卿的盛邀下,又继续演出半个月。梅兰芳为期45天的第一次赴沪演出使得他身价倍增,载誉返京遽然成为头牌旦角演员。

赴沪演出离家近两个月的梅兰芳思念亲人,归心似箭,而回到鞭子巷三条的寓所后,更是感受到了“祖母倚闾,稚子候门”的况味。当时祖母对梅兰芳说道:“常言说得好‘勤俭才能兴家,你爷爷一辈子帮别人的忙,照应同行,给咱们这行争了气。可是自己非常俭朴,从不浪费金钱。你要学你爷爷的会花錢,也要学他省钱的俭德。我们这一行的人成了角儿,钱来得太容易,就胡花乱用,糟蹋身体。等到渐渐衰落下去,难免挨饿受冻。像上海那样繁华的地方,我听到有许多角儿,都毁在那里。”

你第一次去就唱红了,以后短不了有人来约你,你可得自己有把握,别沾染上一套吃喝嫖赌的习气,这是你一辈子的事。

祖母这一番训诫,成为梅兰芳一生立身处世的指南。

第一次赴沪演出成功后的梅兰芳回到北京后,受到了海派文化的熏陶,开始了时装新戏的创作尝试,由此在偏于传统的京都中很快形成了一种编演新戏的风潮。当梅兰芳1914年底到1915年初,第二次赴沪演出归来,此时的梅兰芳在演出受欢迎度与上座号召力上已经超越了素有“伶界大王”美誉的老一辈艺人谭鑫培。可以说,从此京剧的梅兰芳时代正式开启了。

然而事业上日益成功的梅兰芳,却在鞭子巷三条的宅中遭遇了人生的又一次大变故。为了更好地照顾梅兰芳的生活,帮助他演出事业的发展,其前室王明华在儿子大永和女儿五十相继出生之后,作了绝育手术。谁料1915年儿子大永在宅中夭折,1916年女儿五十又于此亡故。不久,痛失儿女的梅兰芳便离开了这个伤心地。

梅兰芳(中)与老师吴菱仙(右)和小伙伴朱幼芬(左)

4 青云直上

青云胡同29号故居

1916年,梅兰芳以两千多两银子的价格典了前门外芦草园的一所房子,也就是现今的青云胡同29号故居。

梅兰芳曾较为详细地描述这座住宅当年的情形:“那比鞭子巷三条的旧居是要宽敞多了。它是两所四合房合并起来,在里面打通的。上房是十间,南房也是十间。南房这部分除了一间是大门洞,一间是门房,在尽里边靠墙是堆杂物的一间之外,其余的七间:外面的三间打通了是我的客厅;里面的四间也打通了,是我用作吊嗓、排戏、读书、画画的地方,我们都叫它书房。有些熟不拘礼的朋友,和本界的同仁来了,就在这一大间书房里谈话。”

梅兰芳(左14)在京寓所庭院接待外宾,在场的有郎静山(左6)父女及齐如山(左3)、冯耿光等人

自从住进青云胡同29号这座宅院,梅兰芳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逐渐开始丰富起来。在这座宅院的书房中,他与冯幼伟、齐如山、樊樊山、舒石父、李释堪、罗瘿公、齐白石、徐悲鸿、王梦白等一批文人雅士,当年常在这里吟诗作画。

梅兰芳学习绘画也是始于这个时期,大致在1915年前后,其直接诱因是梅兰芳戏曲声望日隆后交游的扩展。因为海派绘画巨擘吴昌硕赠给梅兰芳一幅梅花图,梅兰芳从此对绘画萌发了极大兴趣。

经罗瘿公介绍,梅兰芳拜师王梦白,开始正式习绘梅花。因为王梦白,梅兰芳认识了更多名画家,如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吴湖帆、陈半丁、齐白石、徐悲鸿等。之后梅兰芳与画坛交游不绝。

在青云胡同29号的宅院中,除了学习绘画,养植牵牛花也是梅兰芳的业余文化生活爱好之一。经过几年探索,梅兰芳成功改造了三四十种牵牛花的花种子。

朋友舒石父、陈嘉梁也陆续参加了养牵牛花的这个团体。各人先是在家里努力改造新的种子,遇到没有见过的颜色,十分美丽的图案,特别肥大的花朵,就邀请同好们去欣赏把玩,并且把这个新种子,分送给大家,因此结识了不少养花和不养花的朋友。这里面要数齐白石的年纪最大。

1920年秋天,齐白石经好友齐如山引荐到前门外北芦草园拜访梅兰芳。梅兰芳敬佩齐白石草虫之画技,1924年正式拜齐白石为师。之后,他学画也非常认真,那段日子,只要是没有排练和演出,他就会按时到齐白石那里学画,进门就先鞠躬问好。齐白石比梅兰芳年长整整30岁,梅兰芳怕他年龄大冬天里脚冷,就细心地嘱咐车夫在车里放一块暖脚的毯子。

有一年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梅兰芳又派人接来了齐白石,将他安排在前面的座位上看戏。这天晚上名角多,唱了一出又一出,梅兰芳唱的是压轴戏《贵妃醉酒》,特别受欢迎,一连返了三次场,观众还掌声不绝。看完了戏,齐白石高兴地到后台去看望梅兰芳。一走进梅兰芳的化妆室,齐白石就发现梅兰芳连妆也没卸,累得坐在那里喘息。一见到齐白石,梅兰芳急忙起身搀扶齐白石落座。齐白石一坐下,就用手揉大腿,说是腿麻了。梅兰芳说:“一定是坐的时间长,脚受凉了。”说着就蹲下身,将齐白石的鞋脱掉,把他的脚放到自己的膝盖上,贴近胸口用两手给焐着,同时喊人快打盆热水,给齐白石烫一烫脚。周围的人都被他的举动惊呆了,没想到他会这样尊敬老师。

因为一次社交场合帮齐白石圆面子,齐白石很经意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题了一诗,有句说“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梅兰芳收到画和诗,给齐白石回了一首诗:“师传画艺情谊深,学生怎能忘师恩。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我师是本分。”

5 人文荟萃

无量大人胡同5号故居

梅兰芳纪念馆大门

1925年前后,梅兰芳近30岁,搬入自己购买的无量大人胡同5号院。在梅兰芳众多故居中,真正属于梅兰芳购买而归入名下并长期居住的,仅仅只有无量大人胡同5号院。

随着居住在其中的梅兰芳声名日隆,并带着中国戏曲艺术先后访日访美,产生了广泛的世界级影响,中外的文人雅士、艺术家、政客官员等纷纷以造访这座梅宅而为荣。当时到访北京城内的外国人士有三件必做的活动,“游故宫、登长城、访梅宅”。

据说梅兰芳那些年接待过国外各界人士多达六七千人,其中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美国好莱坞影帝范朋克、意大利女歌唱家嘉丽·古契、日本著名歌舞伎表演艺术家守田勘弥、美国舞蹈家罗丝·丹尼丝和泰德·萧恩夫妇,以及当时的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夫人等。

而这种交往大多是私人接待,梅兰芳通常为自费开支。女佣张妈曾开玩笑:“梅大爷每次花那么多钱开茶会招待洋人,我看早晚会让他们给吃穷了!”这使无量大人胡同的梅宅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开放的舞台”。另一方面,这种中西人文的交汇也为梅兰芳推开了从胡同看世界的窗口,直接触动了1930年梅兰芳访美的最初动机。

1924年5月,泰戈尔应邀来华讲学。以梁启超、林徽因为首的京都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在东单三条“协和礼堂”举行盛会,欢迎泰戈尔一行,并在泰翁有意选择的5月8日度过自己64歲的寿诞日,观看了中国朋友排演的泰翁所写的名剧《齐德拉》。

泰戈尔拈须微笑,一边观看中国朋友用英语演出的话剧,一边徐徐扇着一柄中国的团型纨扇,对陪他看戏的梅兰芳说:“我希望在离开北京之前,看到你的戏。”梅答到:“因为您的演讲日程已经排定,我定于5月19日请您看我新排的神话剧《洛神》,希望得到您的指教。”

观看演出《洛神》后,泰戈尔到后台向梅道谢,并约次日面谈。5月20日中午,梅兰芳、梁启超、姚茫父等设宴为泰戈尔一行饯别。席间,泰翁对梁启超讲:“我看了《洛神》正在酝酿一首小诗,送给梅。”他凝神构思了一会儿,用中国的笔墨细书,写在了这柄团扇上。写好孟加拉文后又用英文译写了一遍,然后签名、落款,送给了梅兰芳。晚间梅兰芳为泰翁送别,泰翁说:“希望你带了剧团到印度来。”

后来,梅兰芳为纪念泰戈尔百年诞辰,特意找出珍藏的团扇,请中国科学院的吴晓铃、石真二位精通印度、孟加拉文化的专家一同推敲泰戈尔诗中的精神、含义。石真教授曾在泰翁创建的印度国际大学的泰戈尔研究所工作过五年,是研究泰戈尔文学的专家。石真教授当时把这首诗译成现代汉语:“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漂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除了中外文豪,各国政要也是无量大人胡同5号这座宅院中的常客,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就曾是其中的一例。瑞典王储夫妇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称赏不已。王妃为英国人,当听说英国欲邀约梅兰芳赴伦敦演剧,极力表示将为梅兰芳赴英演出疏通中英各方,以促成此事。

1932年梅兰芳离京赴沪,离开自己这座心爱的宅院后便再未入住过。1943年前后又因为民族气节而“蓄须明志”,没有演出收入来源的梅兰芳不得不靠变卖家产来勉强度日,而这座宅院也因此而出售他人。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本有机会重新回到这座宅院中,却主动放弃了。

6 精神圣地

护国寺街9号故居

1949年6月24日,梅兰芳应邀离沪北上,作为南方代表参加即将在北平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周恩来专程看望梅兰芳,在谈话中提出希望梅兰芳能够到北平工作,主持当时即将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而关于在北平工作期间的住房问题,周恩来表示梅兰芳可以住回无量大人胡同的旧居。对此,梅兰芳表示同意回北平工作,但在住宅问题上,经过深思熟虑,梅兰芳认为无量大人胡同旧居已经卖与他人,不能依靠政府力量强占,并通过阿英向周恩来转达了自己的想法。周恩来尊重梅兰芳的意见,遂安排政务院管理局为梅兰芳寻找住宅。

建筑系毕业的梅葆琛主持四合院修建

政务院管理局预选了三处房子,并委派申伯纯陪同梅兰芳去看房。最先被查看的是当时位于护国寺街甲1号(现为护国寺街9号梅兰芳纪念馆)的四合院,梅兰芳一眼看中,当即就拍板选定。至此,这座四合院也就成为了梅兰芳晚年生活的住宅,开始与梅兰芳这个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梅兰芳纪念馆这座四合院所在区域,在清末时期原为庆王府的马厩。民国时期才开始真正在这块土地上修建传统的四合院。这座四合院建成于1944年,包含了大门、南房、垂花门、北房以及东西厢房,建成后归国民党禁烟总局使用,后来又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军官宿舍。1950年上半年,梅兰芳正式入住这座四合院。到了下半年,其家属、子女等也陆续从上海迁回住进了该院。

梅兰芳在护国寺寓所教女儿葆玥练功

在梅兰芳入住的时候,这座院子实际上是一座三合院,因为原先的南房在梅兰芳入住之前已经被拆掉而尚未重建。考虑到入住该院的家人人口增多,梅兰芳决定重建南房,增建西房和后罩房,并由当时刚从上海震旦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四子梅葆琛主持四合院的修建。从此,梅兰芳在这座四合院中度过了他最后的晚年生活,直至去世。

1957年夏,庆祝北方昆曲剧院成立,梅兰芳与韩世昌合作演出《游园惊梦》。为了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两位表演艺术家在这所宅院里反复排练,直至深夜。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梅兰芳编演了自己最后一出名剧《穆桂英挂帅》,而编创该剧的地点也正是在这座四合院中。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受到了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和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给予的特殊礼遇,通过了包含国葬、修墓、建纪念馆、保留故居等在内的十项纪念活动。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拟在北京香山梅兰芳墓旁修建一座梅兰芳纪念馆。为此,国务院拨付40万元专款,由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齐燕铭主持纪念馆修建事宜。但就纪念馆修建工程尚在筹划、设计阶段时,“文革”开始,梅兰芳受到了批判,纪念馆修建工程也随之搁置。

1983年12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梅兰芳纪念馆项目重新启动,并专门成立了“梅兰芳纪念馆”筹备组,由文化部艺术局马彦祥主持,梅兰芳之子梅绍武、儿媳屠珍协助,修改了原纪念馆的修建方案,决定将梅兰芳曾居住过的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1号四合院,按照梅兰芳居住时的原样进行修复后辟为“梅兰芳故居纪念馆”,隶属文化部。在梅兰芳去世后的1968年,其家属、秘书先后被迫搬离该四合院,后成为了中国京剧院单身演员宿舍,最后此院又成为北京955兵工厂的招待所。鉴于此,1984年国家拨付80万元将该院买回,同时又拨付25万元用于该院的修缮,通过聘请专人指导该院的修复工作,以求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1985年12月,该四合院修复完毕并通过了验收,基本恢复了梅兰芳生前居住时的原貌。1986年10月27日,梅兰芳故居与梅兰芳纪念馆名归一处,并正式对外开放。之后,梅兰芳纪念馆便成为了北京旅游游览的一个新的景点,也成为了人们追忆缅怀梅兰芳及其艺术精神的一处圣地。

海棠树下的敦厚

现今走近这座故居,便可见到朱漆大门上首悬挂着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梅兰芳纪念馆”馆名匾额。

故居院中的两棵海棠树,是1951年4月3日为纪念中国戏曲研究院(现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成立,梅兰芳特意让其服务人员刘德均从护国寺花店买回后种下的。后来,刘德均突患疾病入院手术,梅兰芳特意让自己的儿子儿媳到医院看望慰问,嘱咐刘安心治病,并缴付了所有医疗费用。1961年梅兰芳去世后,其夫人福芝芳在整理梅兰芳遗物时,发现了一个纸包,里面是一沓借款单据。原来这是梅兰芳接济朋友的借据,其款项数量相当可观。梅兰芳从未对任何人讲过,甚至包括其夫人福芝芳。

穿衣镜与艺术细节

故居北屋正中的客厅中,有一面2米多高的大穿衣镜。这个穿衣镜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与梅兰芳的最后一部作品、京剧《穆桂英挂帅》创作有关。

1953年,梅兰芳在上海看了豫剧名家马金凤演出的经典剧目《挂帅》,便萌生将该剧移植改编成京剧,自己扮演塑造中老年穆桂英形象的念头。1959年春,梅兰芳开始与中国京剧院的导演郑亦秋等人共同商讨研究京剧《穆桂英挂帅》的改編与演出。这部戏是梅兰芳建国后创演的第一部戏,也是他一生的最后一部戏,当时他已是65岁。为了演好这部为国庆10周年献礼的大戏,梅兰芳全身心投入了京剧《穆桂英挂帅》的改编排练中。

为了使中年穆桂英的形象更为英姿飒爽,梅兰芳常常站在北屋客厅的大镜子前仔细琢磨自己的身段,就这样一点点的不断创造与修改,在其他创作者的配合与帮助下,梅兰芳终于完成了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创作。

梅兰芳在护国寺寓所与孙儿嬉玩

正是在这部剧创作过程中,就在这面穿衣镜前,有一次梅兰芳琢磨表演身段,突然发现自己的下颌部位不够丰满,担心因此而影响穆桂英的形象塑造。于是专门请北京协和医院的口腔科医生,制作了一副假牙来弥补这个缺陷。在《穆桂英挂帅》的首场演出中,梅兰芳就是戴上这副义齿登台演出的。该剧于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周恩来总理在看完后评价此剧是梅兰芳“舞台生涯40年的集中表演”。

当我们逐一翻检和研究梅兰芳先生的遗存,更加深了对“大师”这一称谓的理解。集前贤之大成,融会贯通而自成一家;同时化身为传统,以启来者。这应该是能被尊为“大师”的两大必备要素,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前者,无法言其“大”;若无后者,不能尊为“师”。

编辑 张子乐

猜你喜欢
梅兰芳齐白石胡同
梅兰芳评传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齐白石买假画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