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 邵竞楠 李晶 魏超
研究发现,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为受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肝脏脂肪堆积超出正常范围和肝脏的脂肪变性现象。DIEHL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文献里详细讲述了该病的发病机制[1-2]。脂肪肝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肝脏肿大、患者疲劳乏力、肝脏区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肝硬化,甚至导致肝癌,对身体健康危害严重[3]。由于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临床治疗也无特效药物,主要治疗以药物治疗基础上,合理调整饮食、控制高能量的摄入、减肥减脂、体育运动锻炼等[4]。针对不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运动康复疗法和健康合理的饮食指导,从而使绝大多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缩短疗程,早日康复。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2月本市三级甲等医院肝病科就诊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运动,80例患者,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为(25.1±2.6)岁。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50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为19~73岁,平均年龄为(26.2±2.7)岁,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按照《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5]中的诊断标准;由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脂肪肝病例;(2)年龄不超过70岁,患者有自主行为活动能力;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随访,按照医嘱定期复查;(3)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并积极配合本次研究。项目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排除标准:(1)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2)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器官衰竭、严重的肝脏、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3)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精神神经疾病患者[6]。
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即服用少量的常规治疗脂肪肝的临床常用药物,如中药五味子等,再服用1~2种常规的降低血脂的药物,如血脂康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康复训练和控制饮食的治疗措施。1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在开始治疗前抽血记录肝功能、血脂指标,分别按照各自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待治疗结束后再抽血记录肝功能、血脂的各项化验指标数值,比较两组的脂肪肝相关指标效果和临床治疗的疗效。
观察组的体育锻炼,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自身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并能顺利实施[7],主要以中小强度锻炼为主和锻炼时间不低于30 min为易,运动方式以有益身心健康的有氧运动为主。供脂肪肝患者选择的运动锻炼有:健身有氧操、太极拳等,安全和简单的运动康复项目,可以更快的燃烧脂肪,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加速血液运行,精神状态佳。脂肪肝患者如长期经常练习太极拳,对脂肪肝的治疗帮助很大。
观察组的饮食指导,除了正常设计的运动康复锻炼,还需要对非酒精脂肪肝患者科学的合理的控制日常饮食摄入,调整日常饮食的结构。严格控制住脂肪肝患者摄入的总热量,其中10%~20%为蛋白质的摄入量比,50%~60%为糖类的摄入量比,<30%为脂肪的摄入量比,2 000 mL/d为水分的摄入量比。依据脂肪肝患者的实际病情,结合饮食习惯,邀请我院有专业资质的营养师为脂肪肝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适合脂肪肝治愈的膳食方案,每日叮嘱、与家属共同监督患者严格按照食谱严格执行。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U/L,±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U/L,±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均降低,t=4.152、2.312、34.470、4.5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谷酰胺转肽酶 碱性磷酸酶观察组 80 治疗前 38.1±9.3 36.3±7.7 62.1±20.3 112.1±18.3治疗后 18.7±5.1# 22.3±8.6# 15.7±6.4# 75.7±16.4#t值 16.360 10.848 19.498 13.249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对照组 50 治疗前 35.5±9.9 30.3±10.7 59.5±20.9 109.5±12.9治疗后 22.3±4.3 26.6±12.6 57.7±7.3 87.7±11.3 t值 8.648 1.583 0.575 8.989 P值 <0.001 0.117 0.567 <0.001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脂指标变化比较(mmol/L,±s)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脂指标变化比较(mmol/L,±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t=2.846、6.938、9.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血清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观察组 80 治疗前 5.7±0.8 4.3±0.5 1.8±0.3治疗后 4.1±0.7# 1.3±0.6# 2.0±0.2#t值 - 11.628 34.356 4.961 P值 - <0.001 <0.001 <0.001对照组 50 治疗前 4.8±0.9 4.4±0.7 1.4±0.3治疗后 4.4±0.4 2.4±1.2 1.5±0.4 t值 - 2.929 10.180 1.414 P值 - 0.004 <0.001 0.160
检测抽血化验相关指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脂肪肝患者的化验指标数值进行比较,统计结果[8-9]。根据化验指标数判断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当患者没有脂肪肝,且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均正常视为痊愈,当患者脂肪肝改善明显,且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数均有所好转视为有效,当患者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数均没有变化,或恶化视为无效。临床脂肪肝的治愈率=(痊愈患者的例数+有效治愈患者的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用[n(%)]表示。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0例脂肪肝的受试者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血谷丙转氨酶、谷氨酞转肤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酷、血清胆固醇指标均下降,肝脏超声影像学也好转,但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肝脏超声影像学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有34例为治疗痊愈,有40例为治疗有效,有6例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有18例为治疗痊愈,有20例为治疗有效,有12例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76.0%;两组脂肪肝患者治疗结束后显效及有效的治愈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肝脏功能各项指标数值均降低,血脂化验各项指标均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脏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谷酰胺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数值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脂化验指标均得到改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数值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有所升高,但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
本研究控制治疗的关键是为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变胰岛素对其自身的抵抗。控制饮食,合理调节饮食调与运动锻炼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病情控制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中,取得了以下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数值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血谷丙转氨酶、谷氨酞转肤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酷、血清胆固醇指标均下降(P<0.05)[10]。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有效控制规范患者饮食食谱,饮食合理性增加;低糖低脂食物、低热量高纤维食物,能够加速脂蛋白合成,迅速清除肝脏内多余脂肪,修复受损肝细胞,改善脂肪肝。同时,还应多食用具有降低血脂作用的食物,多食鸡蛋、虾肉、豆制品等,避免食用奶油、黄油、动物内脏、动物骨髓,多食用芹菜、茄子等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食用易消化的饭菜为佳,运动锻炼能够合理调整患者的运动规律,改正其错误运动行为,进行正确合理的有氧运动锻炼;可以减少胰岛素分泌,从而增加肾上腺素、甘油三酯酶分泌,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运动锻炼还可通过降低患者血脂,使高密度脂蛋白敏感性增高,有效控制患者体质量,实现肝功能改善[11-12]。
综上所述,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能够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运动锻炼习惯,进而有效控制患者自身血糖平稳,各项肝功能指标得到改善,并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愈率大幅提升,获得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