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背景下景城空间融合发展研究*
——以达州市犀牛山景城融合区为例

2021-05-27 12:28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郭小仪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4期
关键词:达州犀牛景区

文/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郭小仪 戴 彦

0 引言

“公园城市”概念于2018年2月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指明方向。“公园城市”区别于传统营城理念,体现3个方面的转变:①从“产-城-人”向“人-产-城”转变,突出以人为本、生活导向;②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突出生态空间的基础性作用;③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注重空间赋能,增强城市空间归属感,提升城市吸引力[1]。可见,公园城市是构建适应新时代环境的城市交通、游憩、生活、生产空间,致力形成“人、产、城、境”统一和谐的发展态势。

本文涉及的“景城”关系,主要指景区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景城空间是城镇建设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之一。2015年中国旅游大会主论坛提出“智慧、个性、融合——中国旅游发展新起点”,融合将成为新时期的发展战略逐渐成为共识[2]。近年来,城镇与景区协同发展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景城融合”“景城一体化”等概念逐步在城镇建设中得到运用和体现。

1 景城关系分析

1.1 犀牛山片区现状

犀牛山片区位于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城区东北部,西邻职教产城融合新区,南至明月江,东部以达万高速为界(见图1)。犀牛山与达州老城区相邻,达州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旅游业三年攻坚方案,突出抓好中心城区“两山两湖两岸”综合开发,支持城市近郊以观光农业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犀牛山片区成为发展城市近郊旅游的重要发展目标,随着城市北部空间的扩展,景城空间的距离不断缩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朝“半城半景、景城相望”的格局发展。

图1 犀牛山区位

1.2 犀牛山片区的价值与特色

1)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 从城市绿色空间层看,是建设城市近郊缓解压力、锻炼身体、增强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城市空间发展中不可或缺;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看,犀牛山是达州东北部的生态屏障,片区有达州市主城区内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8%,是达州近郊的天然氧吧,连通周边自然环境,形成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对改善城市微气候、维持水源洁净、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2)城市居民“微度假”的重要场所 犀牛山与达州城区交通联系便利,具有“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特点。坐拥自然森林、田园风光,又与城市相辅相成。区内文化历史悠久,乡土风情浓厚,有犀牛寨、犀牛湖等特有人文自然资源及7304机械厂旧址等历史遗存,同时,村落与田园相依相承,水系网状布局,景观优美(见图2)。随着明确生态保育、康体养老、打造天然氧吧的生态定位,其开发建设日趋完善,可满足达州城市居民近郊游憩休闲的愿望。

图2 犀牛山及周边自然人文资源

3)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 达州将旅游产业作为城市的重要产业之一,形成“两山环抱,山城相间”的发展观念,犀牛山周边地区与凤凰山景区、雷音铺在空间、交通、生态、景观等方面相互协调,形成有机的连续性,加强地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见图3)。伴随犀牛山景城融合区逐渐建设完善,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带来稳定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对城市旅游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带动城市及当地社会经济繁荣,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图3 犀牛山及周边功能组团

1.3 景城现存矛盾

1)统筹规划存在短板 目前达州城区进行的相关规划研究中,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等基本上仅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出发对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空间进行指引。存在其对于城市影响的探讨,但对于周边地区的乡野自然空间缺乏指引,不利于整体风貌的营造。目前景区与城市空间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但整体空间布局较散乱,存在城镇空间对景区外围不良渗透及破坏景观等现象,缺乏合理控制与引导。

2)生态保护不完善 景区内生态要素完整,但系统性保护和开发不足。主要生态资源包括山、水、田、林、村、园,为规划提供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与生态本底,其良好的自然条件与特色田园风光又为规划区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景区内部的生态基底缺乏整体保护,呈现有景无色、有田园无风貌的状态,景观环境失真。

3)城镇建设缺乏管控 城市开发界面对景观廊道形成不良影响,建筑性质、建筑风貌和绿色空间管控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山水关系失联。随着旅游开发建设,景区内部村落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较落后的部分发展意愿强烈,建设需求大,建设引导的缺乏带来无序开发、田园风光破坏等问题。

2 公园城市背景下景城空间融合发展理念

“公园城市”为缓解城市现实危机、寻找人与自然矛盾的平衡点、适应新时代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发展需求带来革新[3]。为解决景城矛盾,需在居民、生态维护、村庄建设、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多方面加强规划统筹[4],并探寻合理的发展理念。

1)生态保育 犀牛山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达州发展近郊旅游产业重要的物质与空间基础,应以保护为前提完善其主体功能要求。未来,其区位、交通优势会带来众多人群的参与及使用,应做到开发适度、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因此,保护自然生态及风貌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2)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强调自然景区内部要素与外部城镇要素之间的连续性、协调性和一致性。犀牛山地区的发展与城市开发建设密切相关,规划时需从宏观角度出发,其规划应切实做到与各类相关规划的协调,能够融入区域整体系统网络。景城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促进景区保护与城乡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创新城乡发展思路,使人、城市、自然和谐共生,繁荣发展。

3 公园城市背景下景城空间融合发展策略

3.1 区域联赢——空间与功能一体化

1)对接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结构 区域宏观视角下重新梳理犀牛山片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通过对达州城市空间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对接城市服务功能与旅游功能,解决规划景区发展结构的合理性,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实现区域联动,景城共荣;其次,犀牛山属于城市南北纵向雷音铺山脉,结合自然山水环境,加强与城区东西向的互动,形成城郊景观廊道。

2)衔接区域交通,疏通内外网络 对外对接达州市大交通格局,快速联系外部交通网络,构建景区道路与城市交通的有机衔接,确定到达景区的交通路径及出入口选择,有效形成交通同城化的综合开发模式;对内以北部原有道路为主干路,对南北向道路拓宽处理,作为与外部区域主要连接道路;同时,与西部职教园区道路对接,快速交通与慢行交通相结合,建设景城交通一体化网络,整体呈现“内外+快慢+支环”的路网结构(见图4)。

图4 犀牛山交通网络

3)设施配置共建共享 打造犀牛山景区的旅游度假产业,对接达州老城与磐石镇设施配套,整合区域特色资源,吸引区域性相关产业进驻,带动城市相关服务功能及配套设施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统筹城乡设施配建,建立完善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体制,对接规划区周边区域设施配套,在空间上落实旅游设施配建,从而实现区域设施共建共享,功能、设施特色互补。

3.2 生态引领——保障犀牛山特色与基底

1)保护生态环境基质,挖掘生态功能化潜力 坚持生态优先,以实现不同区域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耦合为目标。梳理生态要素,建立要素循环体系,探索各系统连接方式的多重性,对不同要素空间形态的开发利用进行指引,为规划区的多元功能和空间游线组织提供条件。生态用地的功能化发展使生态功能保护建设有的放矢,完善区域整体功能布局,明确地区发展方向和目标。

2)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功能生态化区域 犀牛山空间发展首先要保证生态安全,前期通过选取生态区位、用地属性、生态环境等要素评价因子,综合评价区域生态敏感性,建立区域空间管制,掌握建设用地选择标准,城市与生态混合,保证景区生态环境安全性与开发建设合理性(见图5)。遵从生态恢复效应原则,打造生态友好型构筑物群体,恢复城镇外围绿色开敞空间,控制城镇边界无限增长。

图5 空间管制

3.3 文景交织——建构犀牛山特色景观体系

1)挖掘本底,优化改造 挖掘犀牛山本底资源,加以优化改造完善。犀牛山良好的自然山水禀赋及与达州城区零距离的地理优势,为城市回归自然生态创造了条件,从公共空间系统整合优化角度,打造一个“显山、透绿、亲水”的生态宜居新城。同时,依据自然空间肌理进行城景结合区、生态景区、控制保护区分区设计,着力打造景城发展复合纽带,将城市功能板块与景区发展对接,实现景城协调。

2)景村合一,合作共赢 以旅游业为核心、以生态农业为特色、以创意产业为亮点、以农产品展销为拓展的产业体系,促进规划片区内产业结构转型。根据资源条件特点分类,挖掘农村经济生态性、社会性、文化性和经济性,将多种功能进行捆绑,从扩大农产品类型及上下游环节,改造村居居住及配套环境,创造体验农耕文化和民俗村俗等活动,实现景村合作共赢(见图6)。

图6 景村联动模式

4 结语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城市发展和转型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对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5-6]。本文基于公园城市提出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分析景城协调发展对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规划引领下,景区发展需依托城镇的物质环境和基础设施,而城镇发展需借助景区生态和产业支撑,城乡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开发形成良性互动。因此,生态景区与城镇之间需协调发展,打破景城传统空间限制,使景区与城镇之间的生态、产业、文化等方面协调融合,实现景城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达州犀牛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吉尼斯世界纪录
小犀牛的梦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暴脾气的犀牛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犀牛哥哥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