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张 硕
历史街区是城市展现文化个性的重要载体,承载一个城市传承至今的文脉,并记录城市兴衰荣辱的历史。但近年来“千城一面”的建设方式导致本该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逐步丧失精神与活力,使城市辨识度及市民认同感愈发模糊,街区中本应有的人情味和市井气息也日渐消失。而公共空间是市民文化、街头文化、地方文化的土壤,是社会交往、市井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1-2]。因此,以公共空间作为历史街区活力营造的切入点探究其更新改造方式,既有助于展示传承历史文化,又能容纳接轨现代生活,对于保留城市记忆、重塑街区特色、恢复市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民大街地处长春市中心区域,根据1932年日本城市规划师规划设计的《大新京都市计划》建设而成,曾是伪满时期的政治中心,不仅是伪满皇宫的中轴线,而且是伪满国都政治中心的“中央大道”,原有的格局融汇东西方文化,是以国际化标准创建的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典范。1933年建成后,取名“顺天大街”,1946年改名为“民权大街”,1949年更名为“新民大街”并沿用至今。2010年新民大街被批准为吉林省历史文化街区,2012年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新民大街位于长春市中心区域,北起东西民主大街,南至南湖公园,东西两侧至院落边界,总长约4300m,规划总面积332.05hm2(见图1)。当前街道两侧共有文保单位8个,包括国家级文保单位5个,分别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原伪满国务院)、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原伪满司法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原伪满军事部)、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原伪满经济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原伪满交通部),以及市级文保单位3个,分别为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质宫博物馆、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长春解放纪念碑。历史建筑2栋,分别为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水工楼和吉林大学油页岩综合楼(见图2)。
图1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区位
图2 文保单位分布
1)车行交通 规划区域由5条主干路、5条次干路构成道路基本骨架,7条东西向支路与新民大街穿插,形成4个“十字”交叉口、3处“丁字”路口。为解决停车压力,街区设置街边停车且存在占用人行道停车的现象。新民大街位于长春市城市核心区域,街区内分布有医院、学校、海洋馆、电视台等公共建筑,不仅承担大量穿越性交通,而且要超负荷承担目的性交通,给街区带来远超承受范围的交通压力,不仅严重影响整体视觉效果,而且破坏街区的历史文化氛围。
2)人行交通 街区的人行流线主要载体为机动车道两侧的人行道,目前人行空间局促。新民大街两侧人行道总长约3000m,宽窄不一,人行道上还有路灯、垃圾桶、树池、路牌等街道小品及市政设施,以及路边停车等情况,导致本就局促的人行空间更拥挤,而且道路交叉口过于密集影响人行连续性。
街区开敞空间主要包括广场、公园绿地、街道两侧小型空间节点。从北至南主要有御花园、文化广场、朝阳公园、南湖公园及中央绿化带等,绿化面积较大,但公园、广场等大型开敞空间缺乏多样的功能吸引人民停留,而街边绿地等小型开敞空间品质较差,使街区内尤其历史建筑周边缺少市民驻足空间,不具备游览、休憩功能。
1)街道家具 街区街道家具较陈旧,因缺少统一设计而风格不一,穿插布置在沿街两侧。而新民大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缺少导视牌、历史建筑信息展示系统等设施。街道家具使街道界面视觉效果不佳,严重影响街道的历史感和舒适性。
2)地面铺装 街区内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为暗红色、浅黄色为主的水泥砖,街区中央绿化带内的散步道为灰色烧结砖,建筑院落内地面铺装为沥青铺装或人工花岗岩。部分地面铺装存在破损严重的情况且整体造型颇具现代感,未能与历史建筑协调,共同营造街区历史氛围。
3)院落围墙 新民大街两侧有封闭院落16个,围墙样式主要以镂空围墙为主,部分还有垂直绿化,可为街区带来一些活力,但围墙质量参差不齐,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街区内运动的人相较城市其他开敞空间较少,源于封闭的院落阻隔了人与建筑交流的必要空间,降低街道吸引力。
为解决过境交通压力,为地上留出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设置地下隧道。地面道路可充分释放给绿色交通系统,设置公交专用道,拓宽人行道宽度,规划慢行系统,考虑人行过街安全,在主街6个交叉路口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并抬高人行横道标高,以此降低机动车通过交叉口的车速,从而尽可能保证人行连通性。同时重新进行停车泊位划分,取消新民大街沿线停车及各院落前院进车、停车,引导机动车在建筑或后方停车,最大限度减少机动车对行人的干扰,力图为市民提供步行友好型街区(见图3,4)。
图3 道路交叉口
图4 人行道拓宽
梳理现状封闭院落空间,拆除现有围墙,释放原有院落空间,利用人行线路串联历史院落、公园绿地、街边广场,重新整合开敞空间,形成完整的游览体系,在充分利用原有绿地的基础上对各历史院落空间、开敞空间进行设计,以人为本,回归“人本”思想,强化人性空间活力场所(见图5~8)。方案保留了6处历史院落,分别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增5处公共绿地,分别为长白山宾馆、银贸大厦、省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联通、吉林日报社门前绿地空间;微更新5处院落空间,分别为朝阳公园、海洋馆、老干部活动中心、吉林电视台、吉大新民校区。
图5 动态开敞空间
图6 高差处理
图7 交通性空间处理
图8 休憩空间
附属设施关乎街区整体品质,是展现街区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设计提取街区历史符号和元素,融入在地文化,材料上以“石材+木材”“铁艺”为主,颜色上以暖色调为主,旨在形成古典而宁静、简约而富有内涵的特色风貌。
街道家具遵循人性化、系统化、主题化原则进行整体设计,主要包括路灯、路牌、景观照明、垃圾桶、公交站点、井盖、公共厕所。整体风格简洁,遵循适合环境、突出特色、重视舒适、合理设置的原则,强化统一性和可识别性。
铺装设计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分为人行道铺装和景观类铺装。人行道铺装主要以保留现状为主,改善盲道,注重其连续性及安全性,对道路交叉口的盲道进行扩大区域的改造;景观类铺装依据不同使用功能和绿化环境的要求进行分区设计,铺装使用生态材料,注重简约质朴,避免复杂浪费,颜色以低饱和度为主,突出街区历史内涵。
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需找到保护与更新的平衡点,连点成线,以线带面,整合碎片化空间。城市中最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市民的休憩之所,更为市民提供一种城市的“可视性”,关乎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城市文化资本[3]。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公共空间作为一个重要载体,承担并催化具有在地特色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