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起仕
(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针灸康复二区脑病科,广西 南宁 530000)
吞咽困难是脑梗死患者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相关的临床研究显示,我国约有30% ~50% 的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可出现误吸,进而可导致其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严重影响其预后[1]。摄食训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康复疗法。有研究表明,对吞咽障碍早期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可降低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2]。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法对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选取2018 年7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在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74 例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患者的病情经MRI 及CT 检查被确诊为脑梗死。对患者进行电视透视吞咽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存在吞咽困难,其病情符合《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 年版) 第一部分评估篇》中有关吞咽困难的诊断标准[3]。2)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存在心、肺、肾、肝等器官严重功能不全的患者。2)存在肺部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3)有明显躁动抑郁、视听能力障碍、认知及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将这74 例患者分为常规组(37 例)和观察组(37 例)。在常规组患者中,有男22 例,女15 例;其年龄为46 ~75岁,平均年龄为(60.72±7.03)岁;其病程为23 ~46 d,平均病程为(34.78±5.51)d。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4 例,女13 例;其年龄为47 ~76 岁,平均年龄为(62.15±6.15)岁;其病程为22 ~48 d,平均病程为(35.24±6.18)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降血糖、控制血压、改善脑代谢等基础治疗。使用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1)训练前,采用食物凝固粉对患者进行容积- 粘度吞咽测试(V-VST)。根据进行V-VST 的结果确定患者摄取液体的稠度及容积。根据有效性、安全性指标评估患者进食的风险。若患者在吞咽的过程中无有效性、安全性受损指征,表示其V-VST 的结果呈阴性。若患者在吞咽的过程中存在有效性受损指征,无安全性受损指征,为其选择最高容积、最低稠度的液体。若患者在吞咽的过程中存在安全性受损指征,为其选择稠度和容积适合、可安全吞咽的液体。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为患者选择较大容积的液体,以保证其进行吞咽训练的有效性。2)根据进行V-VST 的结果,明确患者经口进食的食物形态。用水调制安全稠度的液体,让患者使用该液体进行摄食训练。经过3 次训练,患者若未出现误吸、呛咳等情况,可让其用类似稠度的食物进行摄食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为10 ~15 min,每日进行3 次训练。3)让患者进行经口摄食强化训练。⑴调整患者身体或头部的姿势,缓解其吞咽困难的症状。让患者取坐位进食,将床头摇高30°~60°,让其颈部前倾,垫起偏瘫患者的侧肩部,喂食者站于其健侧。调整患者的头部,帮助其完成侧方吞咽、头颈部旋转、低头吞咽、仰头及点头吞咽、空吞咽、头部后仰、交互吞咽等训练。⑵患者初始的食物一口量为3 ~5 mL,逐步加量,最高不超过20 mL。⑶患者进食量的初始量为50 ~80 mL,让其每2 日增加60 mL 的剂量,直至进食量为200 ~300 mL。⑷让患者缓慢进食,进食的时间为30 ~40 min,以避免食物残渣进入其气管。⑸将食物置于患者健侧口腔舌中后部,用匙背轻压舌部,使其做吞咽的动作,然后饮1 ~2 口水或做几次空咽。待确保患者将食物完全咽下后,再让其进食第2 口食物。进食后,清洁患者的口腔,以防其发生感染,连续治疗1 个月。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方法是:1)对患者舌部的穴位进行针刺。让患者尽量张开嘴,用10 mm 的毫针经舌尖刺入,针尖朝向舌根,缓慢捻转,针感强烈时捻转出针。对舌尖、舌面及舌咽后壁进行消毒。2)对患者咽部的穴位进行针刺。选取患者上廉泉穴、玉液穴、金津穴等经外奇穴作为针刺的穴位。向舌根方向刺入约5 mm,留针30 min,每10 min 进行一次捻转运针。3)对患者颈项部的穴位进行针刺。选取患者的风池穴、天柱穴、完骨穴作为针刺的穴位。向喉结方向进针约6.67 mm,进行小幅度、高频率(180 r/min)的捻转运针,留针1 min。每日对患者进行一次治疗,连续治疗1 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微型营养评价(MNA)、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的评分。本研究根据洼田饮水试验的结果将患者的疗效分为控制、显效、有效及无效。疗效的评定标准是:1)控制:治疗后,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的结果正常,吞咽困难的症状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的结果显示,其吞咽功能的分级为1 级,其吞咽困难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有效:治疗后,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的结果显示,其吞咽功能的分级为2 级,其吞咽困难的症状有所缓解。4)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控制。总有效率=(控制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采用MNA 量表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患者MNA 量表的评分≥24 分,表示其营养状态良好;评分为17 ~23.5 分,表示其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评分<17分,表示其存在营养不良。SSA 包括5 mL 水试验、60 mL水试验等评分项目。患者SSA 的评分越低,表示其吞咽功能越好。采用SS-QOL 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SS-QOL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NA 量表的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其SSA 的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NA 量表及SSA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2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NA 量表及SSA 评分的比较(分,± s)
注:* 与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MNA 量表的平均评分 SSA 的平均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7 19.34±3.05 23.45±3.51* 27.26±4.15 21.52±3.01*常规组 37 18.87±2.96 21.18±3.23* 26.85±3.89 23.48±3.17*t 值 0.673 2.895 0.438 3.727 P 值 0.503 0.005 0.662 0.008
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QOL 的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S-QOL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3 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S-QOL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观察组 37 108.37±9.64 178.52±14.73 24.239 <0.001常规组 37 110.23±10.48 156.46±12.85 16.959 <0.001 t 值 0.795 6.865 P 值 0.430 <0.001
脑梗死患者的中枢神经受损,可导致其出现肌肉、骨骼、神经、软组织功能不协调等情况,进而可导致其发生误吸。目前,康复训练是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主要方法。康复训练包括吞咽肌训练、感官刺激训练、摄食训练及呼吸训练等。让患者进行摄食训练可改善其本体感觉及触觉,提高其口腔的敏感性,改善其口、舌的运动功能,进而可促进其吞咽功能的恢复。单纯采用一种康复疗法对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治疗难以快速缓解其症状,且盲目训练可增加其吸入性肺炎及误吸的发生风险[4]。针刺是一种具有调理脏腑功能、疏经通络作用的中医疗法。有研究显示,针刺法具有促进大脑皮质感觉区激活、加速神经纤维再生修复等作用[5]。吞咽困难患者进食流质食物时误吸的发生率约为93%[6]。本研究根据患者V-VST 的结果,为其选择适合的食物形态进行摄食训练,可改善其吞咽功能,增强其进食的安全性,降低其误吸的发生率。对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醒脑开窍针刺,可调节其神经功能,促进其吞咽反射弧重建、修复。有研究表明,对患者的完骨穴、风池穴进行针刺治疗,有助于大脑皮质对皮质脑干束进行及时调节,进而可促进其吞咽功能的恢复[7]。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法对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改善其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