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荣 周汇 杨庆琪 田蓉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作为皮肤科一大类常见的疾病,因其病因复杂,易反复,严重影响着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主要是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过程。斑贴试验作为一种仿真的寻找过敏原的方法,在防治此类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些年,我科采用瑞典Chemotechnique Diagosics AB公司提供的瑞敏TM斑试器(中国基准综合系列60项CB-1000)对门诊的部分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进行了过敏原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向患者提出建设性的防控建议,在防止此类疾病复发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从宏观角度探讨变态反应性疾病与接触性致敏原的关系,本文将对近一年1 780例患者斑贴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门诊2019年12月至2020月12月1 78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其中男505例,女1 275例,年龄3~85岁,平均年龄(36.01±13.90)岁。标记皮损范围包括局部(头面颈部、掌跖部、躯干及四肢之一)或泛发(两个部位以上)。拟诊断的疾病包括:湿疹、接触性皮炎、面部皮炎、环形红斑、荨麻疹、角化性湿疹等。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患者。排除标准:病情处于急性发作期;2周内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1周内测试部位局部使用过糖皮质激素;1周内测试部位暴露于紫外线下;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测试部位由于瘢痕、色素、萎缩、鲜红斑痣或其他瑕疵而影响试验结果判断的患者;无行为控制能力的患者或不能保障斑贴试验条件的患者。
1.3 斑贴试验方法 选用瑞典Chemotechnique Diagosics AB公司提供的瑞敏TM斑试器(中国基准综合系列60项CB-1000)对纳入患者行斑贴试验。由专业医护人员对受试区行消毒、祛油脂等处理后贴测试芯,用防敏记号笔对测试区行描迹,嘱患者在试验期间勿洗澡及剧烈运动,勿搔抓受试区,勿将受试区暴露于日光下,睡眠时尽量避免压迫、磨蹭受试区。对患者详尽交待可能出现的情况,若反应强烈,有剧烈瘙痒、疼痛或灼烧感,可随时去掉测试芯,并告知医生,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1.4 斑贴试验结果判定 判定标准根据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CDRG)推荐的标准判读结果。“-”为阴性反应,皮肤无任何改变;“±”为可疑反应,仅有轻度轻度红斑;“+”为弱阳反应,红斑、浸润,可有少量丘疹;“++”为强阳性反应,红斑、浸润明显、丘疹、水疱,反应可超出受试区;“+++”为极强阳性反应,红斑、浸润明显、丘疹、出现水疱、大疱,反应超出受试区;“IR”为刺激性反应。阳性率=(弱阳性+强阳性+极强阳性)例数/受试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两个样本率的χ2检验比较过敏原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发病范围的阳性率差异,采用多个样本率的χ2检验来比较过敏原在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疾病中的阳性率差异,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1 斑贴试验阳性率 1 780例受试患者中有1 663例对至少1种抗原呈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93.43%;所有1 663例反应阳性的患者中,对1种抗原呈阳性反应者240例,占14.43%;对2种抗原呈阳性反应者471例,占28.32%;对3种抗原呈阳性反应者410例,占24.65%;对4种抗原呈阳性反应者231例,占13.89%;对5种抗原呈阳性反应者145例,占8.72%;对5种以上抗原呈阳性反应者166例,占9.98%。见表1。其中排名前五的过敏原分别为氯化钴916例阳性(51.46%)、芳樟醇氢过氧化物669例阳性(37.58%)、硫酸镍511例阳性(28.71%)、卡巴混合物310例阳性(17.41%)、纺织染料混合物290例阳性(16.29%)。见图1。
表1 过敏原阳性数分布情况
图1 排前20的过敏原斑贴试验结果
2.2 斑贴试验阳性率与性别关系分析 505例男性患者呈阳性者445例,总阳性率为88.12%;1 275例女性患者呈阳性者1 218例,总阳性率为95.53%。女性总阳性率高于男性总阳性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2.35,P<0.01)。排名前五的过敏原中氯化钴(χ2=11.96,P<0.01)、芳樟醇氢过氧化物(χ2=103.72,P<0.01)及硫酸镍(χ2=71.93,P<0.01)的女性阳性率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而卡巴混合物(χ2=2.34,P>0.01)及纺织染料混合物(χ2=3.28,P>0.01)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排名前五的抗原在不同性别中阳性率比较
2.3 不同发病范围斑贴试验阳性率比较 1 780例患者中,668例患者为局部发病,其对一种或一种以上抗原斑贴试验呈阳性者628例,总阳性率为94.01%;1 112例为泛发性患者,其对一种或一种以上抗原斑贴试验呈阳性者1 035例,总阳性率为93.08%。两种不同发病范围的斑贴试验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01)。
2.4 斑贴试验阳性结果与疾病关系 1 780例患者中,共诊断18种疾病,其中诊断病例数排名前五位的疾病分别为湿疹、面部皮炎、荨麻疹、角化性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排名前五疾病的患者斑贴试验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42,P>0.01)。见表3。
表3 排名前五的疾病斑贴试验阳性率比较
2.5 斑贴试验阳性结果与年龄关系 统计了年龄<18岁、18~45岁、46~59岁以及>59岁4个年龄段的患者例数及阳性病例数。不同年龄段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0,P>0.01)。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段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比较
由于目前我们还没有基于亚洲人或中国人的标准化抗原,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的是由瑞典Chemotechnique Diagosics AB公司提供欧洲标准化抗原进行的检测,故从检测阳性率来看,本研究的总阳性率93.43%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的相关报道[1-2],却与国内相关报道的92.71%总阳性率比较接近[3]。这说明斑贴试验的阳性率可能存在人种差异。
本研究排名前五的过敏原分别为氯化钴、芳樟醇氢过氧化物、硫酸镍、卡巴混合物及纺织染料混合物,它们大致分布在金属材料、日用品增香剂、橡胶制品中的防腐剂以及纺织染料这四个大的方面。其中金属材料为最常见的过敏原,这与目前国内外其他的相关报道中大体一致[4-5]。金属材料作为最常见的过敏原容易被患者和医生忽略,因为金属材料过敏不仅是我们平常理解的皮肤直接接触金属导致的过敏,除了这种直观的接触方式,金属材料与人体接触的方式还有很多,首先为医源性接触,如心脏支架、牙齿矫正器[6]、骨科的固定钢板、钢钉等金属植入物[7],很多患者在植入金属物后半年之内出现局部或全身的过敏反应,很可能就是金属过敏所致,这时斑贴试验就可以为患者下一步防治过敏性疾病提供一个决策依据。其次,食物源性接触,我们日常使用的金属炊具及未经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是食物源性金属过敏的主要来源,这些金属材料通过与水长期接触,逐渐离解成金属离子后通过饮用进入人体,可以引起系统性接触性过敏。芳樟醇氢过氧化物作为本研究中阳性率排第二的过敏原,目前在国内外的文献中还没有类似的报道,但作为增香剂的芳香混合物却经常作为排名靠前的过敏原被国内外文献报道[5,8],从本研究来看,排名前20的过敏原中增香剂占有5席,可见这类过敏原的致敏性很强,由于增香剂是洗护用品及各类化妆品的主要成分,所以这也可能是导致目前面部皮炎高发的主要原因。另外,增香剂还是很多食物的主要添加剂,这也是唇炎和食物诱发的系统性接触皮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卡巴混合物排名前五,这与牛蔚露等[9]报道一致,卡巴混合物作为橡胶制品中最主要的防腐剂,可能是很多职业暴露患者的主要过敏原,如经常戴橡胶手套的医护人员、家政工作者及家庭主妇等。卡巴混合物阳性率较高可能也是导致手部角化性湿疹高发的一个因素。在本研究中纺织染料混合物作为排名靠前的过敏原,近年来在其他的文献中也有类似报道[10],另外,在本研究中与纺织染料相关的其他两项过敏原分散蓝106/124和分散橙3均进入前20位,由此可见这类过敏原在目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尤其是接触性皮炎和泛发性湿疹的发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本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性别之间斑贴试验的总阳性率及部分过敏原阳性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与国外一些相关报道一致[11]。其中氯化钴和硫酸镍这类金属材料过敏原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是除了医源性和食物源性接触外,女性比男性患者更多的接触珠宝、首饰及衣物的金属纽扣有关,此外,一些洗涤剂、染发剂、止汗剂及化妆品中也含有金属钴,这也可能是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接触这类过敏原的原因。增香剂芳樟醇氢过氧化物的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化妆品有关。从总体来看,女性斑贴试验总阳性率高于男性,除了他们接触过敏原的概率不同外,还可能与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的肤质差异有关,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一类病因复杂,极易复发的疾病,过敏原作为其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在防治这类疾病过程中最关注的部分,我们通过本研究梳理了近1年来我科门诊1 78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斑贴试验结果后,得出了以上结论,这也为我们在以后的临床防治及过敏原检测选择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