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胺碘酮急诊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2021-05-27 02:27:36余俊儿
北方药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窦性心心肌病胺碘酮

余俊儿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快速型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被界定为急诊多发病,其具有死亡率高,发病迅速的特点,近几年,此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血流动力异常。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快速型其主要症状为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动伴有早搏和休克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心律失常中的效果不同,且大部分药物均有副作用,患者不能长期服用,因此探究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是临床的重点。胺碘酮在抗心律药物中属于Ⅲ类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的优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且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还可以避免患者的机体功能受损,同时其还可以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1]。在本次调查中,笔者结合临床文献对中胺碘酮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提出新的发现,为此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快速型心律失常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共75例,病程1~18h,平均(10.8±2.3)h,49例冠心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肌病,8例心肌炎,6例药物中毒心肌炎,年龄27~71岁,平均(50.7±3.1)岁,女26例,男49例。对照组共75例,病程1~18h,平均(11.2±2.4)h,40例冠心病,10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风湿性心肌病,9例心肌炎,7例药物重度心肌炎,年龄27~71岁,平均(51.7±3.3)岁,女28例,男47例。纳入标准:确诊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身体其他指标处于正常范围的患者。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入院前3天应用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严重的脑部疾病,例如脑梗死、脑出血;有语言或认知障碍的患者;有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身体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患的患者;有危重外伤或严重感染疾病的患者;有恶性肿瘤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且获得伦理会准许。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给与心电监护,同时给予肾功能、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尿常规等检查,每5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同时给予吸氧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普罗帕酮治疗,将70mg的普罗帕酮融入2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推注用药,推注时间10分钟。之后依照0.5~1mg/min的滴速给予静脉滴注,用药半小时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没有明显改变,则继续给予70mg的剂量静脉推注。研究组应用胺碘酮治疗,静脉推注用药,将130mg的胺碘酮融入20mL 5%的生理盐水中,推注10分钟。之后依照1mg/min的滴速进行静脉滴注,滴注5小时后将滴速调整为0.5mg/min,期间对患者的症状变化详细观察,如果静脉滴注前15分钟内没有明显的改变,则继续给予130mg的剂量静脉推注。两组均治疗1周观察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方发生状况,其中不良反应包含失眠,窦性心动过缓,呕吐恶心,低血压,头晕。

观察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舒张压(DBP)以及收缩压(SBP)的变化情况。

观察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显效代表治疗后窦性心律、心室率均恢复正常,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明显改善,心律失常消失。有效代表治疗后心室率和窦性心律基本恢复,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代表治疗后患者的症状、窦性心律、心室率均未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所得数据均通过软件SPSS 19.0进行整理并校检,其中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失眠、窦性心动过缓、呕吐恶心、低血压、头晕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2.2 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HR、DBP、S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对比

2.3 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效果对比(例,%)

3 讨论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与工作压力的增大,日常习惯改变,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心律失常较为多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依据心室率的速断可以将心律失常分为两种,即慢速型和快速型,是诱发心律失常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快速型心律失常通常病情发展快,发病率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心肌病、冠心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2]。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血流动力学紊乱,加重病情。

临床中一般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用以改善机体的血流动力学,预防猝死,因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为重要。胺碘酮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是广谱的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也是钾通道阻滞剂。其可以非竞争性的对机体中的α、β受体进行有效的抑制,同时对钠、钾和钙非活动期的通道进行阻滞,从而提高冠脉血管,降低心肌缺血的范围和心肌的耗氧量,降低发生不良事件的机率[3]。通常多种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均可以通过胺碘酮治疗,其药效释放相对缓慢。同时其还可以减缓房室旁路和室性心律的传导,对心的输出量进行有效的维持,同时抑制窦房结与房室交接区的节区自律性,从而改善心室、心房颤动,室性过速,房性心动过速,从而降低心脏负荷,减少窦房结的传导速度以及自律性[4]。另外,胺碘酮还可以减慢心率,对于常规药物治疗无需的心律失常其仍有显著的疗效,可以加速心肌酶、心肌蛋白等参数的恢复,预防疾病复发,且安全性高,且其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因此在危重症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5]。

胺碘酮又被成为胺碘唑酮,是含苯并呋喃的一种衍生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在含有丰富脂肪的器官以及脂肪组织中均广泛分布,其剂量和血药浓度有线性关系[6]。有研究指出,胺碘酮会和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静脉注射5分钟后,既可以达到较好的药效,且停药后,药效持续时间长,能维持大约3小时作用,在降低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方面价值较高,且有研究表明,血药浓度饱和后,会迅速下降[7]。在急诊中,为快速的控制心律失常症状,提高了治疗效率,减少了发生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概率,首次应用胺碘酮时多通过静脉推注的方式用药,待到患者无异常病理特征发生后经静脉维持治疗水平,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急诊治疗后,应继续维持性的用药,从而保证治疗的效果[8]。

本结果显示:研究组失眠、窦性心动过缓、呕吐恶心、低血压、头晕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HR、DBP、SBP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服用胺碘有助于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心率与血压的控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急诊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控制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变化,同时降低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窦性心心肌病胺碘酮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同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TAKO-TSUBO心肌病研究进展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
黄永生教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82例分析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82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