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湘,曾燕聪,吴 娣
(河源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 河源 517000)
随着我国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慢性病总体呈现出病发率、病死率、致残率高,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的特点[1]。慢性病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但治疗期间患者往往对疾病及药物的认知程度较低,并不能掌握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性,往往会出现随意改变剂量或停药等不良服药行为[2]。不规范用药及自行停药,不仅不利于病情发展的控制,还会导致更严重的致死和致残率[3]。近年来,药学服务已经广泛渗透到心血管疾病、哮喘、糖尿病、肾病、肿瘤等慢病管理中,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及时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疗及管理知识知晓程度和用药依从性,预防用药不良事件,对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积极作用[4]。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院慢病患者进行药学服务,使患者更加了解疾病和治疗方法,增加患者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非初发慢病患者。纳入标准:主要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肾病三种疾病中的一种,既往有服药史患者;需长期用药;有自主意识,可正常沟通,日常行为自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个人原因在研究期间失访者。
(1)调查评估:采用调查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前的用药情况进行评估,分别为患者基本资料、用药依从性、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依从性调查:采用Morisky等[5]的用药依从性标准问卷,包括:①最近是否有忘记服药?②近两周是否忘记过?③有没有自行加药或减量?④出去旅行或离家有没有忘记携带药品?⑤昨天吃药了吗?⑥感觉病情得到控制时,有没有停止使用药品?⑦您觉得坚持治疗计划有困难吗?⑧您认为记得使用药物困难吗?共8个问题,答案选项为是、否,分别计0、1分。得分<6分为依从性差,得分6~8分为依从性中等,得分8分为依从性好。药品不良反应:服药期间出现的且怀疑与药品相关的所有不良反应。
(2)药学服务:通过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后,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用药宣教,主要包括服药时间、服用方法、服用疗程、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按时复诊,并将疾病治疗意义及疾病进展的后果对患者进行告知。
(3)随访:患者出院后第1、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询问内容主要包括服药行为及不良反应,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治疗效果评估,复诊行为,疾病进展情况。
研究结束时,收集患者用药情况,包括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应用SPSS 21.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收入75名慢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30例,高血压患者30例,肾病综合征15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8例,平均年龄59.4岁。患者平均住院天数6.8天,出院带药品种数6.8种,97.3%患者有医保。见表1。
表1 纳入患者基本情况
随访时对纳入患者服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出院后第1个月,无患者停药,出院后第6个月随访时,共有7例患者停药,发生率为9.3%,其中冠心病患者发生率最高,13.3%,无慢性肾脏病患者停药。见表2。
表2 纳入患者停药情况[ n(%)]
对纳入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调查,干预前整体依从性较差,干预后用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用药依从性评分比较
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干预后有14.7%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低于干预前不良反应发生率22.6%。其中,冠心病为低血压,胃部不适,心动过缓,高血压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出血;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干预前。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类库欣综合征、失眠、类固醇性糖尿病、痤疮,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干预前相同。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肾病是目前常见的慢性病,而慢性病防治与管理已成为全球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增加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师参与慢病管理的工作重点[6]。本研究临床药师为患者进行临床用药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合理用药的意识,及时纠正不良服药行为,同时提醒患者关注药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并对出院后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对其进行用药教育指导,并跟踪其用药情况。
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常多病共存,联合用药的比例比较高,普遍存在多重用药,除治疗用药外,老年慢性病患者还可能在同时服用辅助药品或急救药品,如冠心病患者会备用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国外一项调查表明,约30%的老年患者被开具了6种及以上药物[7]。国内研究显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人均持续使用西药治疗为(10.2±5.6)种,服用中草药的比例为40.20%,服用保健品比例为37.50%[8]。而老年人用药数量和种类增加,其不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其中约15%的老年人的死因与此有关。在本项研究纳入患者,出院带药品种数有6.8种,高血压患者品种数低于冠心病和慢性肾病患者。此外,本研究对纳入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调查发现,干预后患者用药依从性评分整体高于干预前,除冠心病患者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冠心病患者出院带药种类较多,有部分冠心病患者出院会开具辅助中成药,导致患者服用药品种类增加,这也成为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回访发现,无一例患者在1个月内停药,然而在6个月回访时发现,有4例冠心病,3例高血压患者,其中有3例因独居,2例改为服用中药,2例认为疾病改善而停药。本研究也提示,药师在设定随访时间上需更加密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停药行为。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指出,2018年共收到心血管系统用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2.9万例,占总体报告的8.6%,其中56.8%为口服制剂,表明心血管系统药品不良反应占比较大,特别是口服药物。本研究纳入心血管慢性病患者(冠心病、高血压)主要不良反应为头痛,心动过缓,胃部不适,出血,干预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药师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为5%,主要表现为头痛的3例患者因此停药,表明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会影响患者治疗用药配合度。本研究纳入的慢性肾病患者为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狼疮性肾病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类库欣综合征,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干预前相同,因纳入患者患病时间较长,而类库欣综合征的发生取决于给药剂量及时间,因此很难通过药师干预预防此类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临床药师开展的药学服务在慢病患者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但需进一步完善药学服务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慢病患者的用药依从率,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