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观荣,洗 飞,黄 宇,李 波
(吴川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吴川 524500)
急诊脑梗死中约20%~40%为进展性脑梗死(PCI),尽管临床给予积极治疗,在发病后6h~7d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仍旧呈阶梯式或渐进性加重[1]。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小板凝聚导致血栓形成是PCI的主要病理机制[2-3]。因此,治疗PCI最有效方法仍是抗血小板凝聚、溶栓,替罗非班序贯双抗血小板(DAPT)治疗是目前治疗PCI的常用方案[2]。
罗方等[4]研究认为阿托伐他丁能提高大鼠局灶脑缺血半暗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促进神经元的修复。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替罗非班序贯DAPT治疗PCI患者,旨在探讨其对疗效及NIHSS评分的影响。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PCI患者78例,均经头颅CT和/或MRI排除颅内出血,并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按照随机等量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2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改善微循环、抗自由基等常规治疗[3],同时给予抗凝治疗,以0.4μg/(kg·min)的速率静脉泵入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30min后速率降低至0.1μg/(kg·min)并维持24h,然后口服氯吡格雷(75mg/次,qd)+拜阿司匹灵(100mg/次,qd)DAPT治疗,二者重叠4~h[3]。在此基础上,两组分别每天口服20mg和80mg阿托伐他汀,qd),疗程为14d。
1.3.1NIHSS评分
评估并比较2组发病时、进展时及治疗6h、24h、7h和14d的NIHSS评分。
1.3.2疗效
①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100%,病残程度0~3级;②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③无效: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未超过18%,或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总体有效率=(①+②)/总例数×100%[3]。
2组发病时、进展时及治疗6h的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7d、14d的NIHSS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治疗24h、7d、14d的NIHSS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治疗14d后的总体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认为,动脉硬化基础上血栓的不稳定、斑块破裂,如果在PCI早期尽快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有效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使得梗死区的供血得到改善,能有助于减少缺血半暗带损伤,改善患者预后[3-8]。但在PCI患者治疗中,即使DAPT给予负荷量,但起效仍较慢;替罗非班是一种小分子非肽类络氨酸衍生物,能与GPⅡb/Ⅲα受体的进行可逆性结合,有效阻断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通路,而且起效非常快,静脉滴注5min内即可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30min内可达到峰值,血药浓度1h内可达到稳定状态,因此目前推荐替罗非班序贯DAPT治疗PCI。
以往研究[9]发现,他汀对神经具有较为快速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用药时间和剂量具体非常密切的关系,即大剂量早期用药者预后改善更佳。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早期使用他汀治疗PCI的用药时机与剂量仍无临床指南。为了探讨不同剂量他汀辅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多数认为大剂量他汀辅助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较好,但意见仍未统一[10],为了进一步证实他汀辅助治疗PCI的作者,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替罗非班序贯DAPT方案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联合每天50mg和80mg他汀治疗14d,结果显示发病时至发病6h,2组NIHSS评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观察组的NIHSS评分自发病6h后开始降低,而对照组发病24时的NIHSS评分与发病6g比较与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治疗24h、7d、14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与李建辉等[3]研究结果相似。观察组治疗14d后的总体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与文献报道相符[3,8,10],进一步证实了每天口服80mg他汀更有助于保护PCI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PCI患者在替罗非班序贯DAPT治疗基础上,给予每天口服80mg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治疗6h后即可明显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