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初中英语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思考

2021-05-26 07:17吴少珠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摘要】在当前全面小康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科技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在教育上也要与时俱进。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学科领域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巧妙地结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全方位的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在英语教学领域其核心的宗旨是德育树人发展思维,与核心素养的价值观念不谋而合。本文就初中英语出发,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吴少珠(1971.05.08-),女,汉族,福建漳州南靖人,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湖美中学,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

前言

初中生所处的阶段,正属于一个人大脑活跃程度的黄金期。在这个时间段里去培养孩子们的英语能力,并提升其英语语言的思维水平十分重要,教师在此阶段要格外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其思考过程当中的严谨性。即在核心素养的教育前提下,教育工作者探索在初中英语中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以及作用

进入新时代之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内容层层深入,其中“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四个维度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国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因此,对于核心素养的认真思索与实践是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受教育阶段,逐步培养与学生个人终身成长有关的品质与能力,是对学生义务教育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体现,更加强调过程性,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以最终的分数作为恒定目标,也不以结果为教育导向。核心素养具有明显稳定性,发展性,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伴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与性质,培养高质量人才。

就初中英语教学而言,核心素养囊括语言,思维,文化差异以及学习能力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内涵作为行为指南,根据这四方面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二、重视英语思维能力培养的原因

1. 培养并保持英语“灵性”。传统形式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具有明显的主导作用,学生多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反观英语教学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探索性,若学生一味地接受,而忽视了主动吸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譬如说:过分依赖英语的逐字逐句翻译,缺乏对英语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也就与初中英语教学所预期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背道而驰。

2. 培养英语信息捕捉能力的必要性。思维的拓展以及严谨性的提升,是整个英语学科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体会文章思维逻辑的变化,以及把握整个文章的行文逻辑,从而避免逐字逐句的生硬翻译,即做到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推理——通过快速的汲取作者的核心思想,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在节约时间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英语信息获取效率。

3. 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化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程度亦是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初中英语英语题材丰富,涵盖议论文、散文以及各种形式的纪实文章。初中英语教材当中所涵盖的题材不低于四种,同一类型的文章涵盖面也是各有不同,对学生知识层面的拓展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录入至初中英语教材的文章皆为经典,值得学生去深究、去探索、去体会文章在文体形式上的结构优美、逻辑严谨以及情感上的蓬勃盎然抑或是婉转迷离。这些文章都会让学生感知英语内容的行文逻辑之美,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自身去创造美感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在核心素养下的英语能力策略

1. 换位思考,带入情景。在《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下,明确指出学生在课堂要注重积累,对文章进行有效的梳理,提升英语效率。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背诵,深入人心地理解英语行文逻辑,感受文章内容。

英语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可以由此加强自己的英语词汇量,提升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感知能力。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候,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痛楚”——想学但学不会,单词记不住,文章翻译不好等等。教师在这个阶段就要采取相应策略,例如在教授每组unit单词时候,以学生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以人脑语言发展规律为背景,借助联想記忆法,词根词缀拆解法等等引导学生记忆。当学生不断加深自身对于词汇的敏锐度的时候,其日后对英语文章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进而更好地感受到不同国家的在不同背景时代下的情怀,做到在一定程度上地“感同身受”。

2. 辩证性地分析文章内容。在任何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都需要培养辩证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不仅可以应用到现阶段的考试过程中,而且日后面对各种问题都可以提供有效的思维方式。通过辩证性地分析,客观冷静地理解来自不同层面文章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情感上的立体化,辩证性地学习英语。初中英语的很多题型设置都与信息处理能力有关,譬如完型填空,仔细阅读,分段匹配等等,这些题型均旨在培养学生简化问题的能力,综合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的整个题型设置以及日常教学过程当中,要着重注意批判性思维地培养,让学生自主找出文章的内在的逻辑主线,层次分线,充分拓展自己的想法,和作者“合拍”,理解文章所要传输给我们的信息,培养自我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能力。举个例子来讲,在讲授仁爱版八年级上册“The earthquake”这类话题时,可以采取新教学形式,例如邀请学生进行上台展示“微型同声传译”,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一位进行汉语输出,一位进行同声翻译,一位进行板书书写。三位同学同步进行,展示不同人接受信息的不同状况,同时也可以体现语言并非死板单一的,而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际应用性。

3. 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率。现阶段交叉学科的趋势越加明显,譬如在政治、历史学科的过程中,主观题和简答题均着重要求学生体现自我思维能力。当前人工智能对的时代,在学校教育工作者也要巧妙运用科学技术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英语这一学科来说,科技的进步催生了越来越多翻译软件的产生,促进了沟通,但却并不意味着英语语言学习的必要性降低,反而是逐渐升高的。据调查,世界上用英语记录的文献多达百分之八十,而中文记录的仅占百分之十二等。由此可见,我们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应该以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去看待英语的学习——通往更大世界的一把钥匙。譬如在初中九年级教材中“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s”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频,视频等相关记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直观地感受到文章的个人魅力,将其作为辅助型教学材料。利用现代教学新媒体手段,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有效化的呈现,在细节之处展现文章的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使得学生所感知的情感更丰富,文章更加立体。将看似枯燥的英语教学变得现代化,生动化,高效化。

4. 课内+课外,全方位提升英语能力。在《系统网络科学》这本书中提及“优先链接”的概念,即“成功带着成功”,应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即可以理解为“英语带着英语”。也就是说,书籍之间是融会贯通,具有关联性,类似神经元,在不同突触上进行快速裂变传递。譬如部编版初中课本中“Jane Eyre”这部课外文学作品,夏洛特细致地写到简的内心所思所想,所运用的词汇内容也是初中大多数必备的词汇量,对于提升学生英语语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英文原著内容,切实感知作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广博知识含量以及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因此,通过课外英语,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自我英语能力,践行核心素养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5. 多样化朗读英语原文。朗读是提升语感的主要途径。其蕴含形象、含义、情趣三个方面。在形象感方面,指的是在阅读的时候映入到头脑中的形象,想象到的大体画面。含义感指的是对文章隐含内容的异种感知能力,情趣感指的是对于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语言技巧和语感感知能力。要想全方位提升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诵读是较好的途径之一。整个英语原文朗读环节,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感知包括在字、词、句、段等方面的积累,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显著提升其英语水平。必要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每周背诵的英文篇目,也可以着重感受英音,美音以及世界各地区不同语言掌握状况。进行朗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可以利用现阶段各大学习机构软件,配音软件,公众号等等进行信息输入,并且不断输出,提升自己。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大量的语言积累,朗读名句名篇,均可以达到语言转化,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与激励。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的初中英语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师生之间要注重互动。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生也要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反馈,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发自己对于内容的思考和分析,从而领略作者写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爱英语的习惯,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己的發散性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勇智,赵宁宁.学习之道——统编高中英语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专题学习设计[J].英语教学通讯,2019(31):27-30.

[2]王浩.高中英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以“生命诚可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9(11):37-39.

[3]刘华.高中英语课程“文化理解”教育探析[J].英语建设,2019 (23):22-26.

猜你喜欢
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