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微信互动中的语码转换分析

2021-05-26 01:56胡焯凌姚敏王松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码英语专业交际

胡焯凌,姚敏,王松昌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 510990)

语码转换即“两个不同语法系统或子系统的话语在同一话语内的并列交换”[1]。许多学者针对语码转换的交际目的展开了探究。围绕交际语码转换展开的研究大多基于两种语境:一种是面对面对话,另一种则是计算机中介交际[2]。20 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第2 代的到来,计算机中介交际背景下的语码转换开始引起语言学界关注[3]。近年来,Instagram、Facebook、Skype、Whatsapp 等社交软件上的语言模式一直备受瞩目,但拥有一亿多中国大陆用户的微信暂未受到大量关注。因此,该文旨在探究微信中语码转换的语言模式,并研究其会话功能。

计算机中介交际虽不能像面对面聊天一样实时真切,但会话者可以通过改变语言风格和语序等方式来进行语码调整,从而进一步弥补网上聊天中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音特征缺失的不足。

该文将会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与非英专生多用汉语授课相比,英专生在课堂中多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相对来说更具备语码转换的先决条件,他们会更频繁在中英两种语法系统之间切换,这将有利于该研究的开展。该文并非仅分析语码转换的结构,还将进一步探索英专生在微信互动中进行语码转换的方式及原因,从而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启示。该文将围绕两个研究问题展开讨论。

(1)英语专业学生在微信互动中的语码转换具备什么语言特征?

(2)英语专业学生在微信互动中进行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是什么?

1 文献综述

语码转换作为研究热点已被各学者广泛讨论。起初,语码转换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二语课堂中的对话或人们的日常对话[4]。随着计算机中介交际的普及,多语化现象应运而生。这促使语言学界开始将目光转向计算机中介交际背景下的语码转换。Halim与Maros 收集了5 位马来西亚—英语双语用户在Facebook 上的话语之后,讨论了语码转换的11 个功能,包括“引用、澄清、情感象征、经济原则与自由切换功能”等[5];Botha 等学者则着眼于微信语码转换中的语言构成、 交际间的会话功能及隐含的社会动机等[6]。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中有关语码转换的功能与动机分析具有相似性,从而为该文探究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提供了进一步参考。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部分研究会关注某些特定的社群。在这些社群中,研究对象多为长期居住在当地环境中的双语者,如泰语-英语双语者,希腊语-英语双语者及马来语—英语双语者[7]。在上述研究中,学者们认为语码转换是会话者文化身份的一种表征以及减轻面子威胁行为与传达融洽关系的一种方式。这也为该文挖掘语码转换的动机提供了指向性。

该研究将聚焦于英语为授课语言,普通话为日常交际语言的英专生。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相似的语言背景将促使他们在语码转换时获得更大的“推理潜力”,从而迅速理解彼此[8]。

为了对英专生语码转换的语言特征及动机进行更准确的分析,笔者在收集到的语料中探讨了部分典型例子。笔者还根据英专生的特点以及计算机中介交际的语境归纳出相关分类。笔者推测,英专生语码转换的动机还可能是词汇借用、 社交媒体及电视节目中英语内容的影响、母语表达的刻意回避、普通话与英语之间的文字游戏等。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该研究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语码转换被归纳为三类:句内转换、句际转换及附加语码转换。在该研究中,考虑到计算机中介交际的同步性及可记录性,该交际语境中的文本并非都具备持续性及连贯性,会话者的文本有时会出现跳跃性的语码转换,且进行附加语码转换的样本数量过少,因此笔者将该文中的语码转换大体分为两类:句内转换与句际转换。

在数据收集方面,该文所收集到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使用微信的高校英专生。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笔者为他们都设置了化名。此外,表情包中的语码转换作为计算机中介交际语境下的多模态手段之一也被作为数据计算在内。

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后,笔者将基于Li 的主题框架对几个典型例子进行分析。在会话者进行语码转换时,除了一些常见的语码选择外,笔者也将关注英专生语码使用的特性及其背后隐含的动机。

3 研究发现

该研究共收集了70 段微信聊天对话。这70 段对话的计算标准为: 每段完整的对话均需包含话题的开始与结束,以及明显的话轮转换。为了进行更翔实的分析与探究,笔者计算了每段对话中包含的具体文本数及对话中涉及不同语码转换类型的文本数。

结果见表1 和表2。含有语码转换的文本在所有文本中所占的百分比约为1/4; 而包含句内转换的文本约占总文本数的70%,是句际转换文本的两倍多。因此,该研究中的英专生在会话中以使用句内转换为主。

表1 包含语码转换的文本在总文本中出现的数量及所占比重

表2 各类型语码转换文本在语码转换总文本中出现的数量及所占比重

以下为笔者在数据中发现的语码转换典型用法,下文将做简要展示及说明。

在对话中插入“WIFI” 及“call”等日常词汇来传达信息。

例1:Mary: 我晚上能找你请教一下教学法吗?刚从龙舟赛回来还没缓过来

Katty: 冇问题! 不过我现在不在宿舍晚上回去call 你!

Mary: 嗯嗯! 猴!

Katty:你们宿舍有木有WIFI,阔不阔以让我连一下?

Mary: 有,但是没电脑在那里开着。所以你可以直接过来插线。我在外面啦

涉及专业术语的句内转换,如genre analysis(体裁分析)课程中的“discursive performance”(话语表现)。

例2: Katty: 我又有问题问你了

我想知道discursive performance 它到底是个[Sticker]

Bryan: 我觉得你不用想得那么复杂

就是使用什么样文字/文本的东西来构成塑造一个genre

这样的话move structure, lexico-grammar 这种都算是

所以不同的Genre 有不同的discursive performance

Katty: 哦!!

那我如果说critical genre analysis 这些分析也是属于cga 范畴吧?

就分析它其中的motivations 啥的

Bryan: 所以你就分析对比两个genre 的这些东西,语法、结构、format 等等

CGA 的话你就找两个有联系的genre

CGA 的critical 和CDA 的critical 差不多,都是demystify discourse /genre practice

Katty: 宁是个好人! 祝宁好人一生平安!

包含简写的句际转换。“2 b honest” 实际上为“to be honest”的简写。

例3:Elizabeth:2 b honest

那个培优计划 出那么多的课

Daniel: 学生是因为培养才可以优秀的

Elizabeth:有没有那么多的老师

Daniel: 不是因为优秀所以需要培养 我觉得课程类型是好的

Elizabeth: 就是我们高中重点班老师的思维。是的。

Daniel: 但是不知道质量好不好

包含多重语言结构的句际转换,如短句、 引用语、中式英语等。

例4:Arina: ==(等等) 我在吃饭煲视频等我晚上给你们统一回复,信息没问题就成!

Katty: 你那个拼音系统咋回事啊

Arina: i forgot to change my shurufa

Katty:去8 去8 姐妹

Arina: I simply couldnt understand this arrangement 保持微笑

Katty: 你之前考的有这样吗

Arina: 时间上没有这么混乱的

Katty: [Sticker]

…….

利用中英发音的谐音以达到趣味目的的句际转换,如“呕开” 及“裤” 对应英文单词中的“OK” 及“Cool”。

例5:Katty: 我 们 的interview view 几 个!5 个吗!

Elizabeth: 好像是的!

Katty: 呕开!

Elizabeth: 哈哈哈哈哈哈! 裤!

嵌入了如“love u”以及“sweet dreams” 等情感表达的句际转换。

例6:Katty: 你以后! 如果还需要! 就直接来把文本发来就行!

Nancy: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猴! 肥肠感动!

Love u Sweet dreams!

Katty: 晚安!!!

4 讨论

基于Li 的研究中针对香港地区语码转换动机的探讨,该文将分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微信聊天中进行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并尝试发掘英专生在语言选择及使用上的特性。

4.1 经济原则

这一动机与Li 研究中的动机之一相似。由于汉语中相对应的表达需要花费更多的词汇及语句,语码转换可以更好地实现交际的高效化。例1 中,Katty 用“WIFI” 与“call”来指代“无线局域网”以及“打电话”。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并不只在英专生中流行,在日常交际中也非常普遍,如“iPhone”“shopping” 等词汇也为人们频繁使用。此外,在计算机中介交际语境中,人们会更喜欢简洁的表达。从例1 可以看出,如果人们在对话时用纯汉语的方式沟通,对话就会变成“你们宿舍有没有无线局域网” 以及“晚上回去打电话给你”,会话者就会增加词汇输入量,整个句子也会变得更冗长啰唆。

4.2 使用专有名词及借词以填补中英文表达的空白

与Li 的数据来源为杂志中的口语化表达不同的是,该文中展现填补中英文空白动机的例子主要来源于学术话题。英专生的授课语言主要为英语,因此当涉及专业术语学习时,授课教师也多用英语介绍。由于这些专业术语缺乏直接对应的中文词汇,英专生在课后讨论问题时,大多保留术语原有的英文表达,即进行语码转换。即便是存在直接的中文翻译,在网上聊天时会话者也会感到很生硬。英专生因此更倾向于“借”某种特定类型的词汇来填补中英文之间的空白。这也和Halim 与Maros 分析的语码转换的可行性功能相类似。

例2 中,Katty 与Bryan 是研究生同班同学且都选修了同一门课程。他们在讨论课程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时,并没有直接使用术语的中文翻译,如“语步结构”“话语实践”“词汇语法”等,而是保留了原来的英文表达,如 “move structure”“discursive practice”“lexico-grammar”等。尽管非英专生也会存在“中英混杂”的现象,但笔者发现,英专生在日常交流的时候,更倾向于在中文表达中插入英文的专业术语。正如Androutsopoulos 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英专生彼此之间相似的语言背景及理论知识储备所导致的。

4.3 幽默效果

计算机中介交际不像面对面交流那样生动活泼,因此创造性语言的使用及有趣的英文表情包可以弥补面部表情缺乏及肢体语言不足。英专生受过更多的语言训练,对语言更为敏感,因此他们能创造出一些英语的新用法,享受语言带来的乐趣。这与Halim 以及Maros 的研究中提到的自由转换功能较为类似。会话者进行语码转换只是为了好玩,而并非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目的。

双关语:

该动机实则隶属于幽默效果动机,目的也是消遣娱乐,但与Li 研究中的定义有细微差别。例5 的最后三行文本并没有出现英语,而是出现了“呕开”及“裤” 等有趣的字眼。事实上,这两个词既指代“OK”及“cool”,又一语双关地调侃了人们带有口音的英文发音。这种用法由会话者自行创造并为他们所特有,也凸显了英专生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创造性以及对谐音词调侃的自如性。

4.4 身份标记

随着英语成为世界性通用语言,它的很多俚语也逐渐渗透到互联网中。英专生通过频繁接触英语文化以及使用俚语,使自己看起来更西化,也更符合英专生的身份。这就像Li 所说的一样,香港人在讲话时经常会转换语码,让自己看起来更加西化,亦更符合自己香港人的身份。

例3 中,Elizabeth 与Daniel 正抱怨课程安排的不合理。Elizabeth 说的 “2 b honest”,最早出现在Facebook 里,并流行于美剧中。青少年经常会像这样借用发音相似的数字或字母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如“c u tmr”“Jesus”“OMG”等。

类似例4 的俚语短小便捷,在计算机中介交际语境中很受欢迎。例4 中Arina 的语码转换更为随性。她正抱怨越南雅思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毫无疑问,作为一名高度浸润在语言环境中的英专生以及刚刚与越南IDP 机构“对峙”过的人,Arina 对她英专生的身份是高度认可的,因此她对自己的语言能力及谈判能力非常自信。从她自由使用英文来表达自己观点、 引用IDP 机构的话语表示不满都不难看出她的这份自信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

4.5 情感强调

会话者也会在言语中插入一些夸张的英文表达来增强情感。例6 中,Nancy 与Katty 刚刚结束某个作业的讨论。Katty 经常会在Nancy 需要的时候给她提供帮助,Nancy 便通过“love u”以及“sweet dreams”等词汇来表达对Katty 的感谢。与“谢谢你”“好梦”相比,“love u”“sweet dreams”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正如Halim 与Maro 所说,英文表达的插入能够表现出说话者更强烈的情感。除此之外,较热烈的情感表达,也能体现出Katty 与Nancy 之间更亲昵的关系。

5 研究结论

该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微信互动中进行语码转换的特征及社会动机。结果显示,英专生在微信互动中进行语码转换的频率非常高,其中以汉英句内转换为主。在语言特征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倾向于在汉语中插入日常词汇、专业术语、创造性词汇、多重结构以及情感词汇的英语语码;在社会动机上,该文围绕经济原则、中英文空白的填补、幽默效果、双关、身份标记和情感强调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并与Li 的研究进行了关联。

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若能将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微信互动中进行语码转换的特点进行比较,则会更加完善;其次,性别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在文中进行讨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针对专业差异及性别差异进行探讨,以便在计算机中介交际的背景下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语码转换现象。

猜你喜欢
语码英语专业交际
情景交际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论中英微小说语码混用现象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