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IP-CDIO理念的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黄淮学院为例

2021-05-26 01:56杨慧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笔译应用型理念

杨慧娟

(黄淮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随着我国“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开放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化,语言服务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于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翻译专业本科(BTI)自2006年开始招生,“根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所获得的数据,截至2019年5月,全国BTI 高校达到281 所,MTI 高校达到249 所,翻译专业博士(DTI)学位即将在两年内招生。”[1]然而,在翻译专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人才培养结构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问题,多数地方高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滞后、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等客观现状与困难,进而造成毕业生的翻译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足,实战经验匮乏、就业竞争力不足、不能尽快适应翻译人才市场需求等问题。与传统学术研究型高校的翻译专业培养模式不同,应用型地方高校需另辟蹊径,培养紧密围绕“应用型”这一抓手,将人才培养与翻译行业发展现状与翻译职业特点紧密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纵观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前沿,汕头大学EPI-CDIO 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创新为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参考。

1 EIP-CDIO 模式的人才培养理念

CDIO 教育理念21 世纪初由麻省理工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共4 所工业大学共同倡导并研究建立,已发展成为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 意为Conceive (构思)、Design (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其培养大纲将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4 个层面,以综合的培养方式达到以上4 个层面的培养目标[2]。

这一教育改革最初的目的在于解决现代工程教育对于“专业人才”与“通识家”这两个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通过为学生提供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的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工程师的职业角色,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其建立学习经验,以此将学生培养为“全面的工程师”[3]。其突出特点之一在于强调项目形式的教学, 培养具有真正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且团队精神极强的复合型人才。2005年,汕头大学综合考虑了我国职业化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充分研究并运用了CDIO 教育理念,提出了EIP-CDIO教育模式。其中,EIP 分别代表Ethics (道德)、Integrity(诚信)、Professionalism(职业素质)。EIP-CDIO培养模式既能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保证学生系统地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学生各方面综合素养及管理才能[4]。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EIP-CDIO 教学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特色核心课程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既汲取了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结合了我国教育环境特点,是国际教育理念本土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对于当前发展应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EIP-CDIO 模式在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应用型翻译专业虽仍归类于人文学科门下,但其职业指向性强、专业与行业领域结合紧密、实践训练以项目为依托,跨学科特色明显。“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不能照搬学术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应当凸显应用型特色,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着重培养具备翻译职业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5]。”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主要倡导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融入职业道德诚信教育、 强调社会责任感的EPI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与新建本科高校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黄淮学院翻译专业应用型翻译专业建设向新工科教育模式靠拢,借鉴EIP-CDIO 模式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原则,制定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实践实训体系为载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1 EIP-CDIO 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设计

黄淮学院翻译专业EIP-CDIO 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号召,将EIP 理念与我国特色相结合,突出EIP 三项素质要求,即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将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融入翻译专业的内涵发展中,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2018 版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充分考量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规格和培养手段,在借鉴EIP-CDIO 理念的基础上明确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国际交流、语言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这一总体目标。并在具体培养目标中,明确“良好的身心素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道德素质目标,确立了新时期翻译技术人才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服务国家、 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其他具体培养目标分别指向毕业生服务不同行业企业需求的笔译、口译能力;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翻译行业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国际化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全球化意识、百科知识体系与持续学习能力。

围绕以上培养目标,应用型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被具体划分为“综合素养”“语言能力”“翻译能力”“职业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6 个模块,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模块支撑Ethics 培养目标,综合素养与交际能力模块支撑Integrity,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模块支撑Professionalism (见图1)。

图1 EIP 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框架进一步明确了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强调了翻译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多领域翻译能力、翻译行业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等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内涵。

2.2 构建EIP-CDIO 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科学、 合理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作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成效。EIP-CDIO 翻译教学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依托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科学地设计教学体系总体框架,在保留翻译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应用翻译模块,加入新兴翻译技术课程和翻译项目管理课程,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双管齐下,优化课程知识体系,重置课程结构,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接轨,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6]。

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围绕CDIO4 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打造从笔译到口译、从理论到技能、从初级到中级到高级、 从课内到课外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1)在英汉笔译、汉英笔译、联络口译、专项口译等课程设置中加入实践学时,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改革传统专业口笔译课程;(2)围绕语言服务行业领域,开设多门应用翻译课程,如法律翻译、影视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商务口译等,以选修的形式供学生根据未来职业发展和兴趣点自主选择;(3)开辟专业实践教育课程模块,在第二学期至第六学期的期末设立实践教学周,集中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等课程,结合社会实践和实训项目,由校内外指导老师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指导;(4)融入CATTI 翻译专业资格测试、?NAETI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ETTBL 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职业资格认证知识,与第二课堂专业竞赛相结合,通过举办各类口笔译赛事,推动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图2 EIP-CDIO 翻译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后的理论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及文化素养课程组成,重点支撑毕业要求中的知识目标,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翻译专业知识、翻译职业知识、 信息技术知识、 中外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实践课程体系由语言技能类实践课程(英语演讲与辩论、英语写作、高级汉语写作等)、职业技能类实践课程(口笔译实训、翻译项目实务等)、专业实习实践环节(政府、企事业单位实习、教育实习等)和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论文写作、翻译实践等)组成,重点支撑毕业要求中的能力目标,包括双语能力、口笔译能力、翻译职业能力、行业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具和资源使用能力、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

以黄淮学院2020 届翻译专业毕业生为例,在校期间依托翻译项目管理、 计算机辅助翻译、 法律翻译、商务翻译等实践课程组建团队,在指导老师和组长的带领下承接翻译任务,学习翻译工作流程和行业管理规范,从项目准备、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总结4 个阶段全程参与翻译项目,体验译员、审校、项目经理等岗位特点,在实践训练中接受切实的职业能力锻炼,并在第四学年的实习工作中得到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其职业能力素养、企业管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

3 结语

在翻译专业建设中引入EIP-CDIO 工程教育理念对翻译专业师资结构以及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地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城市的高校相比,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在人才竞争方面缺乏优势,其翻译专业建设存在师资力量不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矛盾。应用型地方高校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人才嗅觉和前瞻意识,大力引进具备翻译技术教学能力、熟悉CAT 技术、熟练掌握人机交互平台工具的高水平高素质翻译人才,同时加大对内部教师的翻译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力度,为教师深入语言服务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创造更多机会,切实提升师资职业能力,加快翻译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
笔译应用型理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