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保护与相关案例分析》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2021-05-26 01:56于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遗产案例知识点

于磊

(青岛农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纲要》还明确了“专业课程要深度挖掘与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1]。

《建筑遗产保护与相关案例分析》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建筑遗产的概念与价值,掌握建筑遗产干预、保护、修复与改造再利用的重要原则与技术手法,是培养合格建筑师、提高建筑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一环。该课程与“思政教育”与“德育教育”有非常好的结合基础,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将中国辉煌的建筑遗产文化、古人精湛的建筑智慧思想、国人重要的遗产保护事迹,以及像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众多老一辈遗产保护专家的敬业故事与爱国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见贤思齐以提升学生刻苦钻研、真诚奉献的职业素养,并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早在2005年,上海就启动实施了“两纲教育”,推动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2]。如今,上海高校在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中注重从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团队组建、互联网载体运用等多方面多途径共同推进[3]。积极借鉴“上海经验”,笔者对《建筑遗产保护与相关案例分析》课程从“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组织设计”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其他建筑遗产保护类课程的思政教育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课程内容建设的研究

1.1 对课程中所蕴含“思政元素”与“德育元素”知识点的梳理与发掘

《建筑遗产保护与相关案例分析》 课程共有32学时,每节课的知识点都有“思政与德育元素”,且可融入德育元素的相关知识点较多。在课程内容的梳理上,力求每节课、每个章节都有思政与德育内容。例如,第一章“建筑遗产的相关概念”,课程讲述中结合类型多样的建筑遗产,将国内传承千年的优秀建筑、大量优美的典型案例、古代哲匠的精湛技艺通过图片、动画或视频以视觉盛宴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见图1),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第二章“建筑遗产的价值体系”,课程在历史价值与历史观中介绍了欧洲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包括“风格修复”“反修复”“文献性修复”“科学性修复”等理论流派,针对各流派的观点不一,甚至有些观点截然相反的情况,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重点训练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判断思维。第三章“建筑遗产干预的基本原则”,这一章节可融入德育元素的内容更多,例如,在“真实性” 原则的讲述中,结合建筑遗产不提倡造假与重建,润物无声、旁敲侧击学生做人也需诚信,无论是建筑遗产保护事业还是学术生涯中都不要有造假和臆造,遗产是真实的,做人也是诚信的。第四章“建筑遗产的保护”,结合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典型事件、保护理念与重要代表人物等,例如,中国营造学社对我国古建筑的发掘、测绘与保护等事迹故事,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坚持。第五章“建筑遗产的修复”,通过对建筑遗产修复方法与典型案例的解析,教育学生遗产的修复要注重观察与监测,人生也要定期反思与自我检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能力。

总之,每个学时、每次授课都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或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或点石成金、开宗明义地将“思政与德育元素”引入课堂,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于无形非刻意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综合素养。

1.2 在课程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多选用中国的元素与事迹

该课程中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教学素材,在对教学素材与教学材料的选用上多发掘中国的案例与事迹,多采用中国的元素,渗透中国当代的政策意识与价值观追求。例如,在“建筑遗产的保护”章节中,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将中国老一辈遗产保护专家的感人故事,将他们学成归国,在面临战乱、生死、病痛的情况下为遗产保护事业所做的英勇事迹与感人故事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在课程最后一章“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着重讲述中国在世界遗产事务上的发展、中国自己的事迹、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和典型案例。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无不对这些遗产与古人智慧击节叹赏。

2 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除了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建设与研究外,笔者也积极探索这些蕴含“思政与德育元素”知识点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改革,提高学生对德育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双吸收。

2.1 加入互动式、讨论式教学

图1 国内优美的典型案例

课程第六章“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与历史环境中的建筑设计”,主要讲述了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原则、方法、模式与典型案例,历史环境中新建建筑设计的方法与典型案例等,第七章“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主要讲述了工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再利用模式与典型案例等,这两章都是通过对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原理性知识的讲解,着重提升学生对一般性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这两章的教学方法上,改进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通过设置3 个小型的设计专题:“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设计”“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设计”与“历史环境中新建筑设计”,通过3 个小型工程项目的实际设计研究,让学生通过设计实践,以真实的设计地块和真实的建筑遗产为设计背景进行创作,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小组内部之间进行互动式探讨,将个人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与评比,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响应了理工类课程中注重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的精神[4]。

2.2 加入体验式、实践式教学

课程第八、九两章“历史文化名城与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理论与实践”。这两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概念与特点、保护的内容与层次、保护的原则与思路、保护规划的编制等。在知识的讲授中将中国传统的典型案例,如苏州、平遥等名城,北京、上海等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宏村、西递、同里等名镇名村,结合优美的视觉媒介传达给学生,通过中国传统的建筑遗产与其中传统民俗活动的讲解,不断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加入体验式与实践式教学,利用周末课余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与体验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参观近代德式建筑遗产,在每学期选择不同的主题对建筑遗产进行参观与测绘(见图2),将体验心得与测绘成果进行课内研讨与交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遗产保护的主动性。同时,在课堂外,举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青岛的建筑遗产,如青岛的工业遗产(青岛纺织谷、M6 创意产业园等)进行保护宣传志愿者服务,提高学生对建筑遗产保护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

2.3 加入线上式、混合式教学

该课程积极探索了混合式教学改革,利用超星泛雅教学平台,进行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授课。按照课程知识点的内容,录制课程“重点知识点”的微课程视频,布置相应的线上作业、 线上测试与讨论互动(见图3)。微课程视频以“一课一主题”为内容进行录制,结合思政与德育教育,每段微视频的知识内容相对具有完整性,每个视频约15~20 分钟,符合多数人脑的认知规律和多数学生的教育心理需求,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

图2 建筑遗产的参观与测绘

图3 混合式教学改革线上教学的部分展示

3 教学组织设计的完善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本质是立德树人[5]。如何将“思政与德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完善并精心组织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建筑遗产保护与相关案例分析》的教学设计中,有些采用隐性渗透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将德育元素引入课堂;有些采用专题潜入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的专题,例如,通过设置设计专题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些采用点石成金式,在课程讲述的过程中,开宗明义地点出德育内容,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的优秀品德与英勇事迹等进行点睛,自然而然地在授课过程中突出一些德育元素。

以建筑遗产干预的基本原则中“真实性原则”的一次教学设计为例,这次授课采用的是BOPPPS 教学结构的简化与变异方法(见图4):(1)情境导入,通过“德国魏玛有两座一模一样、相互对望的歌德故居”这样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面对这两座一模一样的房子我们要如何判断哪座房子是真正的建筑遗产呢? ” 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让学生知晓这节课的课程主题“这节课主要讲述建筑遗产的真实性”,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层面。(3)课程知识点的展开讲述与案例分析,并通过即时性的现场提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参与式学习方式。在讲述中国传统“物勒工名”与“题记”可以帮助判断建筑真实性的知识点中,引入梁思成与林徽因先生对唐代佛光寺大殿的保护案例,林徽因先生通过“梁上墨书与经幢文字”对佛光寺的塑像与大殿进行了断代,借由这个案例分析引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在那个条件艰苦、朝不保夕的年代,我们的遗产保护先辈们抱着要为国人争一口气的想法,千里迢迢,求证踏勘,这种不辞劳苦、为国争光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钦佩与学习。”(4)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回顾。(5)继续深化课程思政的厚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中华5 000 多年的文明历史给我们遗留下了极其丰厚的建筑遗产,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从我们手中真实、不造假地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位遗产保护者与修复者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责任。” 激发文化自信,塑造学生的职业责任感。(6)通过布置高阶作业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通过将德育元素合理设置于教学设计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6]。

图4 融入思政与德育元素的教学设计探索

4 教学总结与展望

“课程思政”要注重“术”与“道”的结合,要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开展德育教育,课程思政也是当前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工作[7]。高校专业课教师应从专业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方式,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政与德育元素,寓道于教,寓德于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反哺专业教学,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与掌握。

猜你喜欢
遗产案例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遗产怎么分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千万遗产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