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策略与实践探索
——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

2021-05-26 08:07陈金凤袁春平梁爱华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学校

胡 卫 陈金凤 袁春平 王 兰 梁爱华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所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它需要不断地在办学实践中培育、沉淀、凝练、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型与成熟反映了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及办学思路的确立与明晰。

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内涵

1.1 应用型人才

通常,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之为研究型或理论型人才;应用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之为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型人才则侧重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1]。相对于研究型或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并不意味着培养层次低,而只是人才类型有别,它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科技运用、推广等能力[2]。四川旅游学院在顶层设计上,把“培养基础牢、上手快、后劲足,具有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职业操守,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关照应用型人才的行业性、多样性、应用性、创新性特点。

1.2 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人才培养的过程是否呈现为模式,或呈现为何种模式,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以规范性、系统性、独特性的方式,回答一所学校“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龚怡祖就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受到相应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的指导,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引入的具体方式,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具体的风格或者特性,具有非常显著的规范性与系统性[3]。换言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效仿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

2 四川旅游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1 “川旅产教”深度融合

2.1.1 树立融同理念

学校把“地方性、应用型”作为办学类型定位,坚持走“有特色、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办学之路,逐步树立起“融入川、与旅同”的“川旅融同”大理念,即学校以四川为地域轴心,以大旅游产业为应用取向,努力实现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各类高校、企业机构的深度融合。

一是融汇地方,同频共振。通过深入的对接、融合、互动联系,把高校的智力成果有效转化为地方生产力,提高学校教育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增强服务地方的意识,培育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在根本上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实现教育为生产服务[4]。

二是融通行业,同向而行。与专业相关性强的行业协会(学会)建立融通关系。建立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之间的人员互聘、互融机制及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建立一支与行业联系密切、理论扎实、技能本领过硬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办学基础和特色,联合行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4]。

三是融贯科研,同源共流。构筑与科研院所、科研机构合作的广泛渠道,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机制,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不断优化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科体系优化,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4]。

四是融聚高校,同类相济。与非应用型知名本科、应用型本科两类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互动式教学、科研活动机制。通过充分深入交流,完善与本科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师队伍培育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本科办学内涵式发展[4]。

五是融合企业,同声相应。对应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动态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企业合作研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将行业企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引入教学内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真实任务与真实过程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素能[4]。

2.1.2 践行融同思路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行动以本科教育的“四个回归”为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实施“11123”行动举措。即每个二级学院至少与1个地方政府合作,至少与1个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学会)联结,至少与1家科研院所联合,至少与两类高校的二级学院联盟,至少与3类企业合作[4]。通过“11123”行动方案的实施,构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学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地方政府24个,行业协会31个,科研院所17个,本科院校32所,合作企业66家;学校与德国Rational公司、恒天然安佳乳品、美的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产品情景化实验室7个,学校与高星级酒店、大型餐饮、旅游及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95个。

2.1.3 夯实融同成效

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构建起地方应用型专业架构体系。四川旅游学院坚持立足四川谋发展,潜心服务地方耕耘三十余载,从历史中的“四川烹专”一路走来,创立12个二级学院,创办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休闲体育、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工艺美术、烹饪与营养教育、会展经济与管理等25个本科专业,与成都市提出的“三城三都”(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世界文创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计划形成深度契合关系。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创协同育人新局面。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目标、标准、方案的制定,参与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参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双创”等各个环节的教育,部分企业还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开设订单班等。学校聘请企业高管、行政或事业单位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实践指导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通过主动邀请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共定培养目标、共商培养标准、共制培养方案、共促课程建设、共筑师资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共育创新人才、共导毕业设计,促使专业主干课、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核心能力对接,形成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促使专业方向课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完成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促使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专业见习、教学实习与企业工作流程对接,实现课程体系实操性;促使教学情境与企业工作环境对接,保证课程体系实施的外部环境;促使教学资源与企业案例对接,丰富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师团队与企业专家对接,保证课程体系可持续性发展。

注重融合实效,提升整体培养质量。通过“川旅融同行动”计划,初步构建了“立足地方、服务四川、辐射全国、放眼国际”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2016年,与欧盟合作开展“E+LMPT”(欧盟伊拉斯谟旅游可持续教育)项目,联合培养旅游可持续发展高端人才;2017年,牵头组建了“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2018年,学校与美国希尔顿集团合作建立了大中华区唯一一家整建制、全方位、一体化的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实行理事会管理体制,共同举办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开创“定向—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经过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目前,学校已是全国100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之一(四川共4所),是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建设试点高校,是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2 “学训赛创用”五位一体

2.2.1 学为基础

一方面,加强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回归本分”,以学为“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理念主动学,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持续给予学习动机教育,主动融入学习型社会;强化管理督促学习,采取严格过程督查、取消毕业清考等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坚持学习;加大奖励力度激励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并形成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学风建设引领学,营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校园文化氛围,催人奋进;搭建平台交流经验善于学,通过工、学双向互动交流平台,传递学习热情与方法,促使所有学生好学、善学、乐学。另一方面,学校着力抓“以智育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见图1)。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目标和作用,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整合优化、精选更新教学内容,避免课程之间简单重复、错位交叉等问题,注重将行业发展和应用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着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为满足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需求,鼓励各专业开设企业课程模块,旨在强化学生生产(管理)实践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图1 四川旅游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2.2 训为固本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地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推进协同育人。将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贯穿本科四年全过程,分步实施,梯度推进(见图2)。以“旅游产业人才实践教育基地”项目为抓手,将项目与教育综合改革、与中央财政项目、“双一流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日常教学以及思想政治育人教育相结合,深入推进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形成“旅游产业人才实践教育基地”项目运行、管理、使用以及合作机制,通过与“产”的结合,将“产”延伸至课堂。与此同时,学校建设形成烹饪与食品类、酒店管理类、智慧旅游类、休闲体育类、艺术类特色实验、实训室群。其中食品加工与检测实验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国内最大的食品(涵盖餐饮、烹饪)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全校建设了多个共建开放共享型“企业产品情景化应用实验室”。以食品加工与检测实验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烹饪科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引领,旅游与景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管理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重点,建成了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平台,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设施设备保障。在专业实训、校外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规矩意识和职业认同感,把工匠精神、双创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鼓励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注重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图2 四川旅游学院实践教学体系

2.2.3 赛为提质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的育人价值,依托于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建立并实行“校、省、国三级学科竞赛迭进”的竞赛体系。首先是在校内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院特色和专业背景,组织开展考验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的校(院)级赛事,争取让每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打造好闻名学校、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一院一赛”品牌赛事,锻炼并检阅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见图3)。以此为基础,考察并遴选出兴趣浓厚、表现突出的学生,安排能力专长的老师指导其参加创新性和挑战度更高阶的省级竞赛项目,如“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四川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进一步锻炼其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争取让每个学院都有能力拔尖的学生参加高阶赛事斩获奖项、产出成果、收获荣誉。最后,遴选并培育出更专精尖的参赛学生及团队,继续冲刺知名度更高、影响力更大、挑战性更强、竞争更加激烈的国家级学科竞赛项目,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赛事结束后,学校将对其参赛过程和收获成果的经验进行总结宣传,产生更大的引领和激励效应,使赛事成效反哺人才培养。

图3 四川旅游学院“一院一品”竞赛体系

2.2.4 创为拓展

优化育人体系,全方位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以大旅游产业为核心,践行“课程教学—项目研究—竞赛实训—创业孵化”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全价值链育人体系(见图4)。在入门必修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开发涵盖创业案例研究、创业管理学在内的“双创”精品课程群,并着力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专业教育中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校内外实训平台,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充分利用学校产教融合智慧就创业平台,健全产教融合智慧就创业平台将由创研空间、创富空间、创教空间、众创空间四种功能。启动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遴选优秀的企业和机构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我校学生搭建校外企业创业实践锻炼平台,同时逐步创建学生创业平台公司,探索建立学校与学生创业成果分享机制,大力支持学生创业。基于良好平台建设,打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体化服务流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优秀项目可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营、省市区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以及择优入驻产教融合就创业智慧平台,促进项目质量提升和落地转化。积极引进大学生创新训练智能管理系统,提高学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作的管理效率,做到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组织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引导双创能力全面提升。

图4 四川旅游学院“双创”教育体系

2.2.5 用为导向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推进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实现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五业联动”,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就业竞争力与发展后劲。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彻产出导向(OBE)教育理念,各专业人才培养细化落实培养目标,工科类专业全部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基本规范,在广度上完全覆盖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12条毕业要求所涉及的内容;人文社科类专业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明确学生应达到的应用型目标水平。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通过大学生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鉴定、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呼应学校的办学定位,规定和规范学校人才培养的路径与范式。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考虑“地方性”“应用型”元素与人才培养具体方式的密切结合,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开展。四川旅游学院办学中一直将学、训、赛、创、用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向和路径,而每个具体路径都把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联盟以及企业的协同作为基础和重要支撑,把产教融合作为学生本科生涯全生命周期学业活动的依托。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学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学校推介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