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金 朱飞林 李晓岚 李寒华
江西省莲花县人民医院 337100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结膜性病变,中医称胬肉攀晴,多见眼睑部眼球结膜与角膜处变厚、增生赘肉,侵犯角膜后增大,可覆盖瞳孔影响视物,造成干眼症状,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分泌减少,病发因素累及自身、环境、免疫学,目前常通过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对泪液功能改善不明显,难以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翼状胬肉是心肺蕴热、外感风邪、脉络瘀滞所引起,术后破坏气血、脉络紊乱[1],应当着重祛风活血退醫,本文对患者给予祛风活血汤、退醫明目汤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收的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26例,单眼患病19例,双眼患病21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0.36±2.47)岁;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单眼患病18例,双眼患病22例,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0.28±3.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患者及家属明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1)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诊断标准;(2)患者有异物感、散光、眼球运动障碍、视物受阻症状;(3)眼睑裂部球结膜增生肥厚,纤维血管入侵角膜约2mm。纳入标准:(1)年龄在44~84岁之间;(2)对药物无过敏反应;(3)符合诊断标准;(4)麻醉耐受。排除标准:(1)治疗前接受其他手术或药物治疗者;(2)有糖尿病、高血压、干燥综合征等疾病;(3)有其他眼科疾病,如泪道阻塞、角膜炎、眼睑病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行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胬肉,术后换药1次/2d,患侧眼每天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7次,1~2滴/次,根据恢复状况减少次数。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服用祛风活血汤治疗,组成为当归、防风、鱼腥草、黄芩、柴胡、川芎、菊花等,熬汤剂服用,每天1剂,分为早、中、晚各1次,连续服用30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退醫明目汤治疗,药方组成:牡丹皮、生地黄、黄芩、荆芥、防风、赤芍、密蒙花、木贼、菊花、栀子、丹参各10g,川芎5g,甘草6g[2]。煎汤剂服用,每天1剂,分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30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角膜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及泪液功能(泪膜稳定性、泪液分泌量)。(1)角膜并发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眼进行检查,观察患者角膜增生、充血、疼痛、流泪、异物感的发生情况。(2)治疗效果:采用等级法,分为四级,级别越低治疗效果越好。一级:无感染发生、手术区康复至正常、结膜结构达到正常状态;二级:巩膜有血管扩张现象但没有增生肥厚;三级:发生轻微纤维血管增生;四级:翼状胬肉复发,纤维血管侵入角膜。(3)泪液功能[5]:①泪膜稳定性:患者端坐于裂隙灯下,翻开眼睑,做向上视物动作,医护人员用荧光素钠试纸轻触球结膜,观察患者最后一次眨眼到出现黑斑的时间,3次试验取均值为BUT结果,BUT≥10.0s,则稳定;②泪液分泌量:将泪液检测条置于患者结膜囊内,闭眼等待5min后取出读数为SIT结果,SIT在10~15mm/5min范围内则表示正常。
2.1 两组患者角膜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角膜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一级、二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三、四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泪液功能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泪液分泌量、泪膜稳定性均低于正常水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稳定性均改善,且观察组[BUT=(10.96±2.35)s,SIT=(13.74±2.13)mm]优于对照组[BUT=(9.72±2.05)s,SIT=(12.15±1.96)mm],有统计学差异(P<0.05)。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病因有遗传、营养匮乏、过敏、外界环境刺激等,严重时会覆盖到瞳孔区,导致视物能力减弱、眼球运动障碍、干眼症状、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稳定性降低等。研究表明泪液功能退化主要机制[3]与眼角膜边缘干细胞基质功能受阻有关,可能原因:(1)眼表受损,泪液黏性蛋白的附着能力减弱;(2)长期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对眼表细胞有毒害作用,导致泪液功能异常;(3)病变使眼角膜及泪膜间作用力发生改变,减弱泪膜稳定性。目前常用手术治疗该病,但术后患者常爆发充血、流泪、异物感等并发症,复发率较高且泪液功能改善不明显不稳定。张明鸿等[3]研究表明翼状胬肉对泪液功能影响较小,术后7d泪液功能退化严重,1个月恢复正常;王娟[4]报道表明不同手术方式对泪液功能改善状况不同;钱丽君等[5]报告指出翼状胬肉减弱泪液功能,BUT、SIT均降低,手术结合中药治疗后泪液功能显著改善,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本文结果表明,祛风活血明目法对泪液功能改善显著,BUT、SIT均比术前明显提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少;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高,说明祛风活血明目法对于翼状胬肉的术后治疗效果较好。
中医称翼状胬肉为“胬肉攀晴”,认为此病是由于心肺蕴热,心火上行,外感风邪,肾亏精损,脉络瘀塞在眼部导致。翼状胬肉手术切除后,会导致脉络紊乱,气血受损,风热外邪容易侵扰,使得患侧眼睛出现红肿热痛、畏光流泪、疼痛难耐、分泌异物等,主要治疗思路为祛风活血,清热解毒,退醫明目。张沛沛等[6]的报道曾经指出退醫明目汤、祛风活血丸对于翼状胬肉术后并发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本文所使用的祛风活血汤由多种清热解毒、止痛化瘀成分组成,其中菊花、防风可以祛风活血、清热解毒;当归、川芎则可止疼活血;鱼腥草有消肿消炎之功效;熟地黄有扶正去外感风邪之用。退醫明目汤中栀子、黄芩可清热退火,使心肺凉爽;赤芍、牡丹皮可逐瘀凉血;丹参可活血通气;甘草调和诸药解百毒。曾志成等[7]报道指出退醫明目汤可以降低血管增生活性,减弱纤维细胞生长,促进角膜恢复。本文结果也表明祛风活血明目法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眼部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角膜恢复。
综上,祛风活血明目法可有效清热退火,逐瘀凉血,活血通气,抑制血管表皮细胞生长,促进患处角膜康复,改善泪液功能,为有效治疗翼状胬肉术后不良症状提供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