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青
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 300000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高发的骨科疾病,慢性劳损、颈椎退行性病变、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等均与颈椎病的发生及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属颈椎病的一种,在多种因素刺激下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若处理不当,患者可出现听力下降、精神障碍等,病情严重者出现昏迷,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目前,临床对于CSA的治疗包括推拿、手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症状易反复,远期效果不佳。近年来,临床应用腰部及颈部的联系性及中医“肝肾同源”“肾主骨生髓”等理论,提出“颈腰同治”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采用针刺腰部及颈部穴位的方式,达到补益肝肾的目的,以改善肝肾不足的局面[2]。鉴于此,本文对肝肾不足型CSA患者给予“颈腰同治”针刺法治疗,旨在探究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CS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女19例,男16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2.83±3.84)岁;病程3~14个月,平均病程(8.59±0.76)个月;体质量指数(BMI)22~27,平均BMI 24.53±0.84;颈椎曲度改变10例,钩椎关节增生13例,角度位移4例,横突孔狭窄8例。对照组女17例,男18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3.01±3.12)岁;病程2~15个月,平均病程(8.61±0.77)个月;BMI 22~28,平均BMI 24.68±0.87;颈椎曲度改变11例,钩椎关节增生12例,角度位移5例,横突孔狭窄7例。本研究获伦理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符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3]中CSA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出现颈性眩晕,伴有猝倒病史;经X线片检查可见椎体间关节出现异常;存在交感神经症状;旋颈试验呈阳性等。中医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肝肾不足型诊断标准,症状表现如下:耳聋耳鸣、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失眠多梦、面红耳赤、肢体麻木,舌质红、少津,脉弦数。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参与本研究前1个月未行其他相关治疗;经影像学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颈部及腰部手术史;先天性颈椎畸形;X线片检查提示存在颈椎骨质破坏;取穴部位皮肤破损;精神疾病,无法完成本次治疗者。
1.4 方法 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郑州凯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337,规格:5mg),1粒/次,1次/d,连续治疗4周[5]。研究组采用“颈腰同治”针刺法治疗,取气海俞、肾俞穴、三阴交、肝俞穴、太溪穴、阳陵泉、天柱穴、关元穴、颈百劳、完骨穴、风池穴、悬钟穴、腰5夹脊穴,除关元穴外,其余穴位均为双侧取穴。保持俯卧位,对所选穴位皮肤行常规消毒,使用0.30mm×40mm一次性毫针于各穴位下直刺15~20mm,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以局部酸胀感为宜。随后于针柄上插上长度为2cm的艾条,点燃后行温灸治疗,每个穴位灸3壮,注意艾灰掉落烫伤皮肤,留针30min后拔出[6]。1次/d,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颈部、肩部等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颈椎可正常活动,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90%为治愈;颈部、肩部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明显好转,颈椎活动受限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为70%~90%为显效;颈部、肩部症状及体征好转,颈椎活动受限好转,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为30%~70%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2)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各症状展开评估,采用0、2、4、6分评分法,总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血液流速及椎动脉口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椎动脉血流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左侧及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内径。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血液流速及椎动脉口径 治疗后研究组左、右侧平均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左、右侧口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速及椎动脉口径比较
中医学将CSA归结为“颈痹”范畴,因老年患者肝肾不足、肝失所养、肾精亏虚导致筋脉失于濡养、骨骼失养,从而引发骨骼结构异常,一旦劳累或受到外邪侵袭,则会引发退行性改变。腰椎及颈椎均为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的运动需依靠腰椎及颈椎协作完成。由于脊柱受到骨盆受力不均、过度弯曲等因素影响,颈椎及腰椎均发生明显改变,另在外力作用下,导致椎体失稳,影响脊柱稳定性,出现颈腰综合征等疾病表现[7-8]。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肝肾不足型CSA患者采用“颈腰同治”法较好地体现了中医整体辨证论治原则。
本文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高,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左侧、右侧平均血液流速高,左侧、右侧口径大,表明采用“颈腰同治”针刺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各临床症状,扩张椎动脉口径,提高椎动脉血液流速,疗效确切。究其原因可知,本文选取的肾俞穴、肝俞穴、太溪穴均可补肝益肾、滋水涵木,其中肾俞穴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肝俞穴调和营卫、疏通经络、稳定阴阳;太溪穴养血柔筋、滋补肝肾;三阴交活血化瘀、调补肝肾、健脾和胃;阳陵泉止痛解痉、活血祛瘀、舒经通络;关元穴可壮肾气;完骨穴醒神明目、升清举阳;天柱穴舒筋活络、调和气血;风池穴保证全身阴阳气血稳定,调畅脑部及脉络的气血运行;颈百劳为颈肩部劳损治疗奇穴,针刺后可有效缓解颈部劳损,舒筋活络;气海俞舒经通络、调气止痛;悬钟穴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调节肾脏;腰夹脊穴可调节脏腑功能,其中腰5夹脊穴周围神经纤维较为丰富,针刺后可健脑补髓、强脊健腰。诸穴合用,可奏温肾固本、通经活络、消瘀散结之效[9-10]。
综上所述,对肝肾不足型CSA患者行“颈腰同治”针刺法治疗可有效改善各临床症状,有助于平衡颈椎力学,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